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逻辑
2022-01-01周建军
周建军
今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1],归结为32个字:“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2]
伟大建党精神,是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中国共产党时形成的精神宝库,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从建党精神开始,中国共产党持续构筑了自己的精神谱系;而建党精神本身,也有其产生的深刻历史逻辑。深刻认识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逻辑,才能真正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待和判断历史必然性。
一、伟大建党精神,催生于伟大的五四运动
毛泽东同志说:“说到革命的准备,一九二一年开始的第一个阶段,实际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特别是五四运动,大革命的思想、干部、群众、青年知识分子都是这时开始准备的,所以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恐怕要有前面这部分的材料说明共产党的前身。”[3]
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4]、伟大社会革命运动、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其革命性、进步性和广泛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5],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习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对五四运动的价值总结了三个“伟大”:
1.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6]。
2.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五四运动前后,我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经过五四运动洗礼,越来越多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7]。
3.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搏击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早在8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通过五四运动,中国青年发现了自己的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现了自己的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斗争实践中懂得,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8]。
爱国主义、追求真理、追求进步、永久奋斗,这些五四运动的核心精神,为一批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先驱们注入了强大思想动力,催生了伟大建党精神。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思想呈现燎原之势,各地在1920至1921年间先后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宣告正式成立,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一页。
二、伟大建党精神,孕育于中华民族近代史
习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阐述了中华民族近80年的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9]。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反抗史、斗争史。以孙中山先生为例,他与他领导的兴中会、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之前就已经组织多次起义,但是都失败了。1906年12月的萍醴起义声势最大,死难者万人以上,失败。1907年镇南关起义,失败。值得一提的是,镇南关起义是孙中山平生第一次为推翻帝制而组织的武装起义。他亲赴前线,在镇南关炮台上搬运炮弹,鼓励会党英勇作战,并亲自开炮开枪。1911年4月27日,由黄兴担任总指挥的广州起义再次失败,七十二烈士遗骸葬于红花岗,后改名为黄花岗。1921 年 12 月,孙中山在邹鲁所编《黄花岗烈士事略》一书的序言中写道:“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10]
经历如此多次失败的沉重打击,孙中山和他的追随者们却从未气馁,继续一往无前地坚持革命,为了振兴中华,为了建立心中的理想制度、理想国度而奋斗。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千年的封建帝制,使得各种变革的种子获得成长机会,真正打开了近代思想启蒙的大门,为中国民主革命留下了宝贵政治遗产。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振兴中华,又何尝不是中华民族多少志士仁人无悔的追求?为了一个更好的中国,他们前仆后继地奋斗求索,为之付出鲜血和生命。
1895年乙未广州起义失败。陆皓东是这次起义的组织者之一,他此前创建兴中会广州分会,也是青天白日旗帜的拟定者。陆皓东被捕后斩首,成为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之第一人。1903年,邹容发表《革命军》一文,开篇即明确提出革命目的:“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脱去数千年种种之奴隶性质,……使中国大陆成干净土,黄帝子孙皆华盛顿……”[11]此后,邹容与章太炎一起因“苏报案”被捕,被判两年,邹容于1905年4月死于狱中。孙中山后来用中华革命军的名称,就是为了致敬邹容。
1905年11月,陈天华在日本投海自尽,冀望以此唤醒国人。他著有《警世钟》《猛回头》,其中的名句可谓振聋发聩:“大地沉沦几百秋,风烟滚滚血横流。伤心细数当时事,同种何人雪耻仇?”[12]1907年7月,鉴湖女侠秋瑾被公开斩首,临刑前写下绝笔——“秋风秋雨愁煞人”。1911年3月,黄花岗,林觉民给妻子陈意映的遗书写在白色手帕上,流传至今:“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之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13]百年之后读来,依旧让人拍案心碎。
1916年9月,一代名将蔡锷病入膏肓。他在护国战争期间已经患肺结核,病灶浸润到咽喉,高烧不断,浑身剧痛,寝食难安,但他依旧伫立在战场上,在万分艰难、万分危险中,令全军将官兵卒个个都愿意和他同生共死。朱德是讲武堂的学生,蔡锷是他的恩师。朱德回忆他赶回昆明见到蔡锷时的情形:“我大吃一惊,说不出话来,他瘦得像鬼,两颊下陷,整个脸上只有两眼还闪闪发光,肺结核正威胁着他的生命。那时他的声音已很微弱,我们必须很留心才能听得清。当他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我低头流泪,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虽然命在旦夕,思想却一如既往,锋利得像把宝剑”[14]。
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中影响力最大的学者之一,也是蔡锷的恩师。他生于1873年,卒于1929年。他的政治理念的演变,几乎涵盖了旧中国对于各种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探索。戊戌变法时,他极力主张用改良的方式实行君主立宪制。后来又转变态度,认为只有开明专制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政体样式。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他又成为共和制的热诚拥戴者,组织进步党,希望来主导国会,并写下政府大政方针宣言书,触犯了袁世凯的核心政治利益,后辞职宣布脱离政治,寓居天津。1915年筹安会鼓吹恢复帝制后,梁启超写下《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严词拒绝袁世凯的威逼利诱。1916年,梁启超与蔡锷师徒联袂,为反对帝制写下光辉一页。蔡锷去世后,梁启超极度伤痛。他说:“我这个在历史里头凑脚色的人,好比带着箭伤的一匹小鹿,那支箭不摇他倒还罢了,摇起来便痛彻肝肠。因为这段历史,是由好几位国中第一流人物而且是我平生最亲爱的朋友把他们的生命换出来,他们并非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但他们想要换的是一个真的善的美的中华民国。如今生命是送了,中华民国却怎么样?”[15]“真不知往后要从哪一条路把我这生命献给国家,才配做他们的朋友?”[16]
山重水复疑无路,所有的政体都尝试过了,没有一个成功的。但冬天来了,春天不也更近了吗?中华民族在反帝反封建道路上的这些艰苦探索,为今后找到救国真理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梁启超的终极之问很快就有了答案。就在接下来的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把马克思主义带到中国。在决定中国命运走向的关键时刻,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从1840到1921,80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真理的渴望、坚持理想的无悔,甘愿牺牲、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不也正是对伟大建党精神最好的孕育滋养吗?
三、伟大建党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7]。从文化渊源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的价值体系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对初心使命的高度认同。“初心”一词发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反映了中国历代士大夫的家天下情怀、治平的责任与担当。守初心、担使命,解决的是个人、组织乃至国家和民族未来走向何方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18],并且始终忠于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使命型政党没有自己的利益,一代一代的领导集体都是在继承和发扬中,朝着同一个目标坚定前行。这些重要的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高度的内在统一性。
第二,执政为民的民本主义思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中国传统治理思想的核心,为民请命、为民做主,是历代政治家的政治基点。其中的精华被中国共产党汲取。1920年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之时,北方大灾,饿殍千里。看到海河大堤灾民遍野的惨状,陈独秀发出了建党的誓言。李大钊问:你为什么要建党?陈独秀哭着说,不为别的,就为眼前的这些难民,为了他们能像人一样地活着,能够得到人的快乐、人的尊严、人的权利。政党的核心是信仰。因为中国共产党信仰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9]。
信仰人民才能成为人民的主心骨,才能真正构筑起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郑重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20]
第三,对干部品德、对组织忠诚和对能力要求的极高标准。中国传统文化对修身要求非常严格,追求内圣外王,克己忍耐,对组织高度忠诚,对自我严格制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就是儒家对君子素养的综合要求。而对照中国共产党对干部的要求,两者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都对个人的自我修炼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每一个干部都必须经历严格的自我锻造,就像武功修炼一样,不断更新自我,最后打通任督二脉,同时具备个人的高尚品德、对组织的高度忠诚和优秀的治理能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在中国共产党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实践之中。
综上所述,伟大建党精神催生于五四运动,孕育于中华民族近代史,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伟大建党精神扎根在中国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实践光芒。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21]。作为一个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政党,我们必须坚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如同习总书记掷地有声的总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