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2022-01-01鲁春林
鲁春林
(赤峰学院, 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与要素
跨文化交际能力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ICC)是20 世纪90年代针对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提出的一种能力范式。 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 但是学者们各抒己见, 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做出了相应贡献。布瑞恩·斯皮茨伯格(Brain H.Spitzberg)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做了宏观定义, 即交际者 “在特定环境下是得体和有效的交际行为”。①理查德·琼斯(Richard G.Jones Jr.)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恰当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有许多组成部分,一些关键因素包括动机、对自我和他者的认知,以及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 ”②戴晓东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个人特性,又是行为技能,更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有效性和得体性是衡量它的两个关键标准。跨文化能力包括情感、认知和行为三个基本要素。 不仅表现在交际目标的实现上,还表现在交际方式的恰当与行为的得体上”。③在跨文化交际场景中,让交际对象以愉悦的心情接受交际者的观点,并实现交际目的和产生一定影响,即成功交际。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成功交际的能力。
国内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历经50 多年,一致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三个基本要素:跨文化敏觉力(情感),跨文化认知能力(知识)和跨文化行为能力(技能)。 这三个基本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并具有一定的层级性,跨文化敏觉力处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底层,跨文化知识处于中间级别,跨文化技能处于最高阶段。换句话说,只有当交际者对各类文化差异萌生了敏锐的意识 (情感),才可能产生宽容的文化态度和交际的兴趣(情感),学习跨文化交际知识(认知),面对不同的跨文化情景,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跨文化意识也渐次增强,进而采取灵活自如的处理方式(行为)。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是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 跨文化交际不是简单的迎合对方文化,也不是结合双方文化内容,而是在民族自信心和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考虑双方的文化和立场,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共谋生存与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和要素的研究为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准则和依据,让英语专业教学有的放矢, 针对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具有文化敏锐性、跨文化意识和处理文化差异的技巧和灵活性。
二、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2000年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外语教学要“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④这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而提出的一项重要内容。 英语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听、说、读、写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专业知识,而且需要全面、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在生活和工作中灵活运用中外文化知识,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针对大纲要求,国内许多高校将跨文化交际内容增加到培养计划中,设计相关必修课和选修课。然而,由于教学时数、师资力量以及社会环境的制约,国内许多高校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缺乏对《教学大纲》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研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国家对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行《教学大纲》虽然明确提出了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原则,但对高校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案、教师的跨文化能力素质和学生要达到的能力标准没有做出明确规范。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跨文化交际教材选定、课程设置、内容设计、效果评估以及教师资格评定等诸多方面, 都有亟待明确和解决的问题。从实际落实情况来看,这些问题的解决还处于摸索解决阶段。 从院系总体教学安排来看,多是原则性要求,缺少刚性约束督导;从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情况来看,多根据自己知识储备和理解设计教学内容、缺少统一性和规范性。 因此,针对现行《教学大纲》, 应注重加强院系总体教学安排和教师个人的教学设计,尤其是整体优化设计、效果评估等方面,要积极探索尝试,力争有所突破。
(二)课程设置欠合理,教材老化
跨文化交际教学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仅处于起步阶段。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认知维度和重视程度,导致学生毕业后需要从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学习,加大了与工作实践对接的跨度与难度。目前高校使用的跨文化交际教材内容呈现薄弱。 教材中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少,或编排缺乏系统性; 教材中科技性和说明性的文章占比较大,而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较少,影响了学生文化平等意识的建立和文化鉴别能力的提高,也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的传播。有些高校即使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 所用教材已经老化,需要更新。 从对赤峰学院20 名英语教师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但是需要进一步提升。 有80%的教师认为跨文化交际课程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有很大帮助,75%的教师认为跨文化交际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有很大帮助,70%的教师认为应该增加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选修课程,75%的教师认为教材需要更新。师范类英语专业的大部分毕业生将是中小学英语教育和对外交流的中流砥柱, 他们的情感能力、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会影响他们对跨文化交际的认知高度和对中小学生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培养程度。而将来从事翻译和在外企工作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更应该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因此,高校应该重视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合理的课程和课时数,以保证教学质量。
(三)师资力量有限,教师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国内高校英语教师虽然总体学历水平有所提升,但是实际的跨文化交际教学能力还存在短板。 首先,英语专业教师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赤峰地区高校30%的教师没有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学习经历,有的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少,较少参加相关培训,教学时多注重课文知识的讲解, 忽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教师的学历成为跨文化教学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 笔者调查的赤峰地区高校20 位教师中,2 名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11 名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7 名具有本科学历;职称方面,教授4 名,副教授9名,讲师7 名。 因此,高校需要进一步壮大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学历层次,以推进教学改革。 最后,教师出国培训的机会少,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认知和重视程度不够。 调查问卷显示,有35%的教师有过出国留学或培训的经历,其余65%的教师没有在跨文化环境中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经历,这势必会影响其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在教学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四)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教学效果难达预期
从笔者教学实践和调研情况来看,目前赤峰地区高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技能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调查显示,在学完相关课程后部分学生仍不明确跨文化交际知识, 有45.65%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跨文化交际,58.7%的学生认为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掌握一般,19.57%的学生认为掌握不多。二是跨文化交际实用技巧运用不熟。 30.43%的学生有过与外国人接触和沟通不畅和不愉快的经历,17.39%的学生没跟外国人接触过。 三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主动性不强。 47.39%的学生会经常寻找机会和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交流,52.61%的学生选择不会。有69.13%的学生会根据交流对象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66.09%的学生认为与外国人沟通顺畅的基本条件是了解外国文化背景、懂得中外文化差异。
(五)相关活动开展少,学生积极性不高
由于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国内跨文化交际平台有限,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较大,进而限制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赤峰地区高校组织的相关活动,如夏令营、跨国交换学生、聘请专家讲座、各类英语竞赛、英语类情景剧等较少,而这些是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组织的经常性活动。通过调查问卷显示,参加过夏令营、交换生等跨文化活动的学生仅占7.1%。 近年来,英语类情景剧、各类英语竞赛等也较少组织。 从活动组织来看,一方面是经费原因,夏令营和出国交换需要经费较多,多数普通家庭无法承担这类费用。 另一方面是重视程度不够。组织成本较低的各类英语竞赛、英语类情景剧,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教学和评职称压力大,再加上这些活动与评先评优并不挂钩,导致教师不重视开展相关活动。 另外,因中小学阶段以应试教育为主,高考中的听力和口语测试没有受到重视,导致学生英语听力和口语基础薄弱,这也在客观上增加了在大学阶段开展相关活动的难度。这些问题不仅导致高校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更直接影响了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效果。
三、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高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教学存在一些问题,笔者根据国家发展导向,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以可行性原则为基础,提出以下几点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规范教学内容
高校要立足自身,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充分运用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翻转课堂、任务型语言和项目导向等教学法,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翻转课堂教学法主要是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课堂上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并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探讨和交流。这种教学法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颠覆,将“课上教师教授,课后学生完成作业”变成了“课前观看教学视频,课上完成作业”。 相较于翻转课堂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更早地被运用于语言教学,这一教学法是1989年努南(Nunan)提出的重要且影响深远的教学理论。它以二语习得、心理语言学和社会构建三大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具有明确目标的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使用语言、协作学习、主动完成任务,以显示意义构建,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课程可以运用这种有趣而真实的任务方式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项目导向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相较于翻转课堂和任务型教学法,项目导向教学法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科研和工作,项目所研发出来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是更高级的教学法。项目导向教学法是职业教育领域非常典型的教学方法,对德国的职业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加强针对性培训,努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高校要注重加强针对性培训,把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作为牵引和抓手,不断提高跨文化教学能力。一要加强理论培训。有了理论为教学支撑,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更好地把握知识传授的层级性和顺序性。要积极通过以会代训、个人自学、体会交流等多种方式,坚持目标引领,强化体系思维,加强自我沉淀, 促进高校教师在提高自我修养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强化融合意识,改进教学方法。二是组织教学研讨。 教学研讨务必要强化效果意识,积极采取示范教学、现场观摩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参与度,发挥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达到提高教师能力和素质的目的。 三是鼓励提升学历。 着眼未来学校发展需求,采取政策激励等多种方式,鼓励教师提升个人的学历层次,不断与国内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触和交流, 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是加强对外联系。 积极与国外高校建立友好关系,互相交流信息和交换教师,加强对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搭建交流平台,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高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发挥其自主性,在实践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一,开设跨文化交际英语角,提高学生口语水平。 抓住学生听力和口语水平相对较差这一关键问题,院系可以开设跨文化交际英语角,为提高学生口语交流能力提供平台;还可以适当邀请英语教师或外国留学生参与交流,提供跨文化交际机会。第二,开展主题文化周活动。定期组织英语专业学生集体阅读、文化讲座,开展文化活动,介绍英美等国家的历史、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等;文化周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可以组织英文歌曲大赛、英语短剧比赛、英语电影展播等等,为学生营造跨文化氛围。 第三,利用联谊关系,交换学生,或组织夏令营活动,开阔学生视野,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区分层次教学,在实践中不断巩固深化教学成果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 结合跨文化交际基本要素特点,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可分为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培养兴趣和知识获取阶段,主要针对英语专业大一、大二学生。 教师用生动有趣的内容和案例讲授英语国家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思维模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 第二个层级是文化意识培养阶段,主要针对高年级学生。教师让学生学习跨文化交际理论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强调中国优秀文化,对比中外文化,找出差异, 引导学生就不同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和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一些文化冲突背后的原因,培养学生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第三个层次为培养技能阶段,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贯穿于大学整个过程。 教师可采取创设真实情境,利用任务型教学法或项目型教学法等设计各种跨文化交际实践任务, 学生在任务中运用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注重导向引领,制定更加贴近实际的效果评估机制
从实际需求来看,现行的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 尽管《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原则,但实际工作中,还应加强学习理解,沉淀固化,不断提高。一方面,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参考和借鉴国外已经成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量化表, 根据国内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知识、技能、意识和态度等多方面制定出一套适合中国学生的测评量化表,用以评价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检测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把跨文化交际内容作为评价英语教学效果的“硬指标”。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把跨文化教学的效果逐一细化,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四、结语
目前,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评判英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将成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抓手。笔者结合多年求学和教学经验, 采取现场访谈、调查问卷、查阅资料等方式,对赤峰地区高校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研, 针对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限于自身认知和实践,所提意见和建议还有诸多不足之处,期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继续前行。
注 释:
①Spitzberg, Brian H.A mod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Eds.Samovar,Larry A.& Richard E.Porter.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Eighth Edition)[C].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7:379.
②Jr, Richard G.Jones.Communication in the Real World: An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M].University of Minnesota Libraries Publishing Edition, 2016:381.
③戴晓东.跨文化能力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8:4.
④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