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概论”课程教学改进

2022-01-01程嘉静

广西教育·D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总书记思想教育

程嘉静

(皖西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六安 237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立足世界发展大势和国家发展全局,着眼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出了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1]。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我校为师范类学生开设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概论”这门课程。

本课程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 教材汇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语言凝练精准。 如何让学生很好把握教学内容,并非易事,因此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双管齐下,让学生真正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思想内涵,并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

一、教学内容设计上,做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在了解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来源的基础上,学生要把这一思想学深学透学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与时俱进,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梳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的来源,让学生深刻理解课程内容

本课程第二讲第三节内容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讲授本节内容时,需要梳理德智体美劳——“五育”思想的发展历史, 讲清楚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五育”思想,知道谁最早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概念,厘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的教育思想经历的变化和发展。只有对上述内容有了充分认识,才能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劳动教育正式纳入我国的教育方针,重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创新性,才能理解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越来越重视美育和体育。 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体育人”为例。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此内容,首先需要梳理其思想来源。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和墨家思想中就包含着朴素的体育思想。中国近代以来我国体育吸收西方的体育思想,逐步走上近代化道路。 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2]的重要观点,这是我国体育思想育人转变的重要开端。 1917年,毛泽东同志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无体是无德智也。”明确指出了德、智、体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3]的精辟论述,强调了体育对“强意志”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思想强调了体育对于学生身心的重要作用,这和蔡元培、毛泽东的体育理念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而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正是在吸收中华优秀教育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只有让学生了解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的渊源,才能更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二)综合运用典型事例,把习近平教育思想讲深讲透讲活

本课程第三讲第二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提到,要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形成家庭、社会、学校同向同行,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家教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 而中华传统家训家规中“好家教”资源,即“好家风”是本课程需要重点挖掘并整合的教学资源。中国历史上曾氏家风和颜氏家训都是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家风典范。曾氏家风,其核心是勤与俭。曾国藩留下了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他教育子孙“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一则上接祖父以来相承之家风,二则望其外有一种生气。 登其庭有一种旺气。 ”[4]颜氏家风,以阐释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的《颜氏家训》最为出名。 颜之推在《勉学》中深刻阐释了劳动的意义,提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为核心价值的家庭劳动教育理念,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中劳动的教育观,正所谓“一个健康向上的民族,就应该鼓励劳动、鼓励就业,鼓励靠自己的努力养活家庭、服务社会、贡献国家”[5]。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同时强调了社会教育的重要影响。从古至今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及其事迹都是讲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教育论述的生动范例。贴近学生的优秀人物的爱国情怀、大爱精神更容易使学生领会社会教育的重要功能。安徽歙县教育家陶行知被宋庆龄誉为“万世师表”,习近平总书记将其作为教师楷模,号召全中国教师学习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陶行知曾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 1926年他在发表的《中国乡村教育改造宣言书》中提出“招募一百万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创办一百万个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大力推广普及平民教育”[6]的教育改造理念,1927年创建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堪称社会教育的典范。

通过介入历史上这些著名家风典范、教育界名士的典型事迹, 将课程思政自然融入课程内容,讲深讲透讲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到大美、大爱、大善, 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三)结合新闻资讯,让学生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的过程中与时俱进

本课程第五讲内容为“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强调了三方面内容:一是中国的教育必须按中国的特点和中国的实际办;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三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这一教育理念,回答了“为什么”“怎么办”等一系列“中国之问”。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中国人民大学与师生座谈时再一次重申“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一教育思想,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如何扎根中国大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7],重申了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要扎根中国大地。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要以中国为关照,以时代为关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8]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路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讲话高瞻远瞩,指明了中国大学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结合这一新的时事,让同学们更加深切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教育理念一以贯之,并且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与时俱进。

二、教育方式上,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

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适时介入新媒体元素,让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增强授课内容的感染力,同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做到知行合一。

(一)做到深入浅出

卢梭曾说:“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 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所了解。 ”[9]教师的重要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如何让学生把所讲内容听明白,弄清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何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把教育问题讲明白,需要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摆脱过去灌输式、填鸭式的理论课教育方式,增加案例、情景导入等方法,以小切口阐释大道理,使学生产生共鸣,增加理论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如谈及我国教育的不平衡问题时, 可以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悬崖村”孩子上学的今昔对比案例凸显我国教育的东西部不均衡, 并从中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涉及的第六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内容,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教育思想。

课堂上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在学习过程中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提升,自觉将爱国主义情怀融入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幸福联系在一起。 但这种价值观的引导,更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 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心智交流活动,……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10]当前,《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概论》 这门课程讲述过程中,涉及许多高度凝练规范的政治文本和讲话精神,如果没有学懂弄通理论,讲课时局限于报告和讲话本本,不用青年学生熟悉的话语体系,难以激发其心理共鸣,难以入脑入心。 因而本门课程一定要深入浅出,要把看似深奥的道理用浅显的例子或是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讲明白,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 做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结合授课内容实时给学生们播放一些视频、音频。 课前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慕课等高质量的网络平台自学相关内容,利用好线上优质资源。在线下讲授时,适时播放视频、音频。第一讲第二节“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 强调了教育中思政课的重要性,一堂好的思政课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共鸣,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在讲授本节课过程中,通过人民网视频观看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上的一堂航天思政大课,不仅可以使学生们切身感受到航天人身上的精神和情怀,明白航天科技对于祖国和子孙后代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让学生对思政课的内容和形式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理解各个学科都蕴含着思政的内容,体会到“大思政”的重要价值,也有助于加深对本讲内容“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的认识。 为了促使学生们对党的全面领导的深入理解, 教师可以简短回顾近现代史,其间可以通过音频资料展示有着坚定理想信念的共产党人的家书,红色家书满含热情,感人肺腑,很容易使学生们产生共情,从而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理解为什么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三)深化教学模式

本课程第二讲第一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讲述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24 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学校和社会的相关事件、家乡的人文环境等谈谈自己对24 字的理解和疑惑,教师控制好时间,并及时补充。通过此种教学模式,学生们经过自己的思考对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理解加深,同时更加认同这一理念,达到入心入脑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 教师结合教材进行更深层次的讲解,并从宏观上把24 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统一,强调彼此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无缝对接

本课程的最终目的要回归实践, 做到知行合一。实践教学是将课堂教学内容外化于行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可以让大学生获得一种可感知的情感经历和可升华的心灵体验,直观体验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的内涵。所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1]。 师范类学生作为教师队伍的储备力量将来不仅要为“经师”,更要成为“人师”。为此,可以让学生进农村进行教育宣讲,开展“为乡下孩子讲好一堂课”活动。这一活动不仅能考查学生服务社会、贡献社会、担当使命、勇做时代新人的实践能力, 还能让学生从中感受教育的乐趣,理解教师职责的重要性,增加对教师职业的深度认知,将实践活动与提升专业能力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教育论述“往心里走”。也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基层进行教育调研,了解当地的教育现状,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形成考察报告或是咨政报告。 也可以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带领学生参观校史馆,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感受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体会大别山革命老区人民的奉献精神、不屈精神。 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体验和感悟,更能增强对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认同,促使他们自觉地把课堂所学转化为自觉行动,做到知行合一。

总之,要讲好“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概论”这门课程,需要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基础上,从学理上讲透讲明,重视历史的古今互鉴,密切联系国家的大政方针、先进人物事迹及身边的人和事,在教学模式上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在教学方式上利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并将课堂内容和实践活动无缝对接,使学生们既掌握了知识,又受到了教育,从而进一步促进众多师范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更好地承担起教育的责任。

猜你喜欢

总书记思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