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在民办高校法语专业教学中价值探讨和应用

2022-01-01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9期
关键词:法语通识外语

黄 美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四川·成都 611731)

0 引言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于19世纪欧洲,当时的欧美学者深感大学的学科教育太过专精,学生所学之识几乎全部都为单一学科服务,知识结构体系被严重割裂,于是建立了通识教育的模式。不同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倡导培养具备长远目光、通融识见的人才,是“非职业性、非专业性”的教育,又被称作博雅教育。美国科学促进会是这样描述的:“理想情况下,通识教育应该培育思想开明之人,使其摆脱狭隘、教条、成见、空想,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付诸行动,并充分认识自己在社会和自然中的位置。”[1]

虽然通识教育在大学中的发展起步得较晚,但是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古代西方,类似的主张很早便被提出。亚里士多德主张的吕克昂式(Luceion)的“自由人教育”和《中庸》中主张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都是通识教育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理念体现。直到近现代,当欧美的大学将通识教育纳入本科教育的范畴之后,这一教育模式才开始真正服务于学生。通识教育重“育”非“教”,它超越了功利和实用,以多元化的知识、观点、审美、素养,带给学生多样化的选择。

1 民办高校法语专业的通识教育现状

回顾历史,通识教育在我国的外语教学发展中经历了不同阶段的认知和定位,这里面既有时代背景的催化,也有外语教学方法沿革的作用。外语课程最初被认定为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但是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学习内容的“功利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外语课程的身份向“工具性”转移;另一方面我国传统外语教学多以“语法翻译法”教授,进一步使得外语的实用价值压过了人文价值。直到近年,素质教育提上日程和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才将这种“工具化”的趋势及时制住。

法语作为一门选择热度和实用性都较高的“小语种”,加之国内相关教学研究成果丰厚,关于通识教育在法语教学中价值探讨和应用实例成了各个开设了该专业的高校研究方向的重点之一。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这些年发展迅速,专业设置也覆盖了学科教育中的方方面面,而开设法语专业的学校数量也在逐年上升。但由于民办高校大多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学生语言素质较为普通,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于为法语专业四级和专业八级考试服务,尽管在教学方法上,各民办高校的教师都在做着创新改革,但是就通识教育而言,无论是理念融入还是课程交互上,都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

以西南地区法语专业开设较早的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为例:法语专业初创时期按照《大学法语教学大纲》[2]的要求,在低年级开设了《基础法语》《法语视听》《法语口语》《法语阅读》《法国概况》等基础课程,高年级阶段则开展了《高级法语》《法语外台听力》《法语报刊选读》《法语写作》《法语翻译》以及《工程技术法语》等进阶课程。低年级阶段的课程以“听”“说”“读”为主,高年级课程增加了“写”“译”以及工程技术法语这样的应用型课程,通识教育的实施主要集中于法国概况和部分视听课程之中。

然而,对大多数民办高校甚至是一流高校而言,将高校课程设置为“专业课程+通识教育”的并行模式,也只能以“必修+选修”的学分制实现;同时,必修和选修从字面理解,也不难看出高校在课程设置时仍着重与专业教育。对比以通识教育闻名的哈佛大学,其课程分为了专业课程,通识教育,和自由选课,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3],并指出“作为人文学科一部分的外语学习应该是通识教育的重要部分”,而“作为一种工具的外语学习更接近于一种专业教育”[4]。这样一来外语学习的双重属性变得明晰起来:既属于人文学科的通识教育范畴,也属于带有实用技能属性的专业教育。

2 通识教育在民办应用型高校法语专业教学中价值探讨

根据《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外语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各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求学生在掌握语言、文化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情况下了解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并在培养框架中提及了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5]

尽管中外教育界对通识教育的内涵并未有一个统一而清晰的观点,但是在对学生的培育要求上大体上总结为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6]落实在通识教育的实践上,大学通常会开设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历史政治、哲学道德等课程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然而大多数以外语类专业为主的外语院校和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方案的民办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缺乏必要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经验,导致全面开展通识教育成了一项难题。另外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语言的学习在初始阶段是一个需要缓慢累积的过程,加上专业四级、八级考试和就业升学的压力,单纯地增加通识课而不考虑实际情况,只会适得其反。

3 通识教育在法语专业教学中应用示例

同样以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为例,其低年级核心课程之一的法语视听课旨在教授学生的法语听力能力,但同时也是极好的通识教育平台,根据视听材料的类型不同,学生可以在不同的领域获取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如电影类视听材料可以结合艺术鉴赏一同授课,新闻类材料可以构筑社会政治的知识体系,对话类材料又可以作为人际交往和国情文化等方面的常识教授。高年级的法国文学课则在加强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其文学修养,在学习名著的过程中增加了对法国历史文化的思辨。而整体来看,在以学周为单位的时间里,各个课程均会结合当周的课程知识背景,统一地以某主题为核心开展教学,以此达到对学生该方面通识的传授。

在课外方面:学院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如演讲比赛、配音比赛、歌唱比赛等,其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在多方面展示自我,激起他们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关注,自主地进行通识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方向课程方面:高年级开设有翻译实践、工程技术法语、跨境电商法语、红酒管理法语等兼具专业人才培养和通识教育的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并非功利性地传授职业技能,而是邀请到了行业中的专家学者参与,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寄希望于这些知识会成为他们未来生活学习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实践教学方面:对于学术研究方向的学生,定期地组织文学、电影、音乐等方面的研讨小组,展开主题式研讨,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学习分析知识、查阅文献、统计分析等方法,锻炼科研能力,开拓视野、提升人文艺术素养;对于应用型方向的学生,组织他们完成商业文件翻译、跨境电商实训、红酒会品鉴等活动,在活动中体验真实地工作内容,从而对于未来工作的知识结构有了全面的认知和感悟。在毕业论文方面,学生将有机会运用所有专业知识和通识教育成果,也是一次对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检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在各方面把他们的能力整合,遍历所有知识,最终达到“专业+通识”的完美结合。

4 结语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教授大学生基本且全面的社会常识。对于法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语言在作为一个工作技能的同时,理解这个语言背后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哲学等内核,才是我们选择这个学科的价值所在。这些通识教育的成果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结构中,也体现在学会看待和解决问题上;通过通识教育的洗礼,有助于他们树立一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能更好地通过自己的全面而独到目光去审视这个世界的存在。只是通识教育的开展对于民办高校的法语专业来说,道阻且长,既需要学校对这一理念有着清晰的认知和坚定的信念,也对法语教师的素质能力有着新的要求。只有当社会、学校、教师、学生都对通识教育的意义有了正确的理解,通识教育才能成为高等教育的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法语通识外语
自杀呈现中的自杀预防——法语动画电影《自杀专卖店》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小型法语口语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研究
论法语的体系统
FOU: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