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开发及治理模式探讨
2022-01-01辽宁省地质勘查院有限责任公司李开
辽宁省地质勘查院有限责任公司 李开
我国是一个矿产开采大国,各类矿山几十万座。矿山开发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资源能源的同时,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为此我们要认识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要性,在矿山开发的过程中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运用新技术,学习新方法,开拓新模式,坚持自然优先,整体把控,局部优化的治理理念,不断提升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能力。
一、矿山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一)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矿山的开采主要分为露天开采和矿井开采两种。露天开采需要对矿山表面的植被进行清除,砍伐森林,铲除矿山表层植被,矿山大多位置偏僻,人类活动较少,存在大量的植被、动物、微生物,露天开采不仅会导致植被破坏,还会减少生物多样性,打破区域内的生态平衡[1]。矿井开采是针对矿藏埋藏较深的矿山采用的一种开采方式。需要从地表向下进行大量的钻井活动,少则几十米,多则数百上千米,会产生大量的泥土石块,由于交通和运输能力不足,这些泥土石块大多就近堆放,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场地,还会对地表的植被造成破坏。
(二)破坏地质结构,引发地质灾害
矿山开采会对矿山的地质结构进行破坏,产生以下地质灾害:①地层裂隙,矿山一般会使用炸药或者钻井的方式来进行开采,这些人类活动都会对地层结构造成破坏,产生底层裂隙,降低地层结构的稳定性。②地面坍塌,由于地下开采,会形成大面积的空洞区。导致矿区上方的土石结构承载能力下降,如果支撑设施缺乏,便会导致地面沉降和坍塌。③边坡失稳,矿山开采会降低矿山底部的承载能力,如果坡度较陡,矿山结构松散,便会导致矿山边坡失稳。④山体滑坡、泥石流。由于矿山开采对植被和山体结构的破坏,会降低山体的整体稳定性,如果发生强降雨天气,土壤结构更加松散,会导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三)水土流失,水土污染
由于矿山开采过程中会对矿山表层植被进行破坏,导致土壤岩石裸漏,以及水土的保持能力降低,经过雨水的冲刷,矿山表层的土壤不断减少,有机质降低,肥力下降,植被难以生长,会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的状况。矿山的开采会破坏含水层结构,使得地下水水位降低,地表水下渗能力加强,导致地表植被干涸死亡。矿井开采产生的大量固体废弃物会堆积在矿区周围,这些废弃物不仅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其中的有害物质还会污染土壤和水资源,危害周围植被,导致植被大面积死亡,加剧水土流失问题。此外,如果采用矿井式开采,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排水工作,矿井中的废水不仅会冲刷地表,还会污染水土资源,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
二、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模式探讨
(一)工程改造模式
工程改造模式是指针对不同的开采方式,针对性的采用工程设施来治理矿山的地质环境问题。对于露天开采的矿山,为了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发生边坡失稳、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现象,在积极恢复表层植被的同时,可以采用底部水泥浇筑,搭建支撑物,覆盖防护网等措施稳固山体[2],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这些方式在我国南方地区运用广泛,可以很好地改善矿山的生态环境,减小矿山开采对环境的破坏。对于地下开采方式,可以将勘探和钻井作业中产生的泥土、石块、矿渣回填到矿坑之中,再进行压实工作。不仅可以处理好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还可以修复矿坑、平整土地。
(二)农业复垦模式
复垦模式主要是根据矿山开采状况,对矿区进行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改造。通过挖高填低、废弃物填充、就地取土等措施将矿区土地进行平整,根据土地的酸碱度和微量元素等信息,合理地进行农业和林业种植,不仅可以增加我国的耕地资源,还可以保持水土,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根据矿区环境选择合适的畜牧养殖业,对于坡度较高的矿区可以进行牛羊的养殖,平整地区开展鸡鸭鹅养殖。对于开矿而产生的矿坑,也可以合理利用,发展渔业养殖。复垦模式不仅可以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还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创造经济收益。
(三)建筑复垦模式
随着城市建设地扩张,建筑用地短缺的现象日益凸显。矿山经过开采后会留下大面积的采空区,在经过土地平整之后,利用矿区丰富的土石资源,就地取材,在矿区建造厂房、仓库、宿舍等建筑。通过建筑复垦的矿区,可以为城市企业提供仓储基地,缓解企业产品库存压力。还可以通过搬迁,将工业企业搬迁到矿区进行生产,不仅可以缓解城市用地紧张的问题,还可以减少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四)生态景观改造模式
生态景观改造模式是一种贴近自然的矿山环境治理模式。通过改良矿区土壤、恢复矿区植被、建造生态景观等方式,在生态恢复的基础上进行矿区景观再造,依据矿山的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等,合理构建具有观赏效果的矿山生态景观。矿山的生态景观改造要坚持自然优先的原则,通过整体设计,局部优化的方式对矿山进行改造。首先要对矿区的土壤进行改良,通过生物技术降解土壤中的有害物质,改良矿区土壤,提升土壤肥力。根据周边自然环境开展植被恢复工作,修复矿区生态环境[3]。最后依据矿山的水文和地貌特征,设计具有观赏性的景观,景观改造要在矿山原有景观的基础上开展,不可大兴土木,对矿山造成二次破坏。生态景观改造不仅可以改善矿山的地质环境,还可以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度假场所,是一种较受欢迎的矿山治理模式。
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案例分析
(一)长沙雨花区龟坡采石场
龟坡采石场废弃矿坑是由于20世纪末期采石而产生的,采石场内遍布矿坑,岩石裸露,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低,容易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生态修复工作刻不容缓。由于龟坡采石场坡势较陡,植被恢复困难,改造队伍创新方式方法,采用藤立方加厚层基材喷播技术,首先清理坡面的松散石块,然后在坡面喷播厚层基质,再用铁丝网覆盖住坡面[4],工人采用索降的方式,在山坡上挖坑播撒树种、栽植树苗。经过生态治理的龟坡采石场植被覆盖率达到了85%以上,水土流失状况好转,消除了山体滑坡隐患。
(二)铜川市崔家沟矿山
铜川市崔家沟煤矿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煤矿。矿区存在岩石裸漏、矿坑密布、边坡不稳、排水不畅、植被破坏、水土污染严重等问题。2018年,铜川市政府对崔家沟煤矿进行专项整治工作。对矿区进行矿坑回填、土地平整、植被栽种、土地复垦等工作,累计回填矿坑300多万立方米,平整土地900多亩,栽种苗木2万多株,耕地复垦700余亩。极大地改善了矿区的生态环境,扩充了当地的土地资源。
(三)湖北黄石大冶铁矿
大冶铁矿开采历史悠久,具体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大冶铁矿是一座铁铜伴生矿,在我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环境问题,经过长期的开发,大冶铁矿形成了无数的矿坑,产生固体废弃物3.5亿吨,占用土地4000多亩,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21世纪初期,针对大冶铁矿的生态改造工程陆续开展,其中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最为出名,这个深达444米的矿坑,经过对矿区进行植被栽种、景观改造,形成了一个集生态保护于休闲旅游为一体的4A级景区,被称为“亚洲第一天坑”,每年前往观赏的游客络绎不绝,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是矿山生态景观改造的代表。
(四)上海辰山采石场
辰山矿坑是由于上海城市建设采石造成的,在矿山山体被开采完以后,又进行了地下挖掘,逐渐形成了10000多平米的矿坑,以致大面积岩石裸漏,山体陡峭,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2007年,辰山采石场修复改造工程动工。在自然优先、整体把控、局部优化的设计理念指导下,对采石场进行园林式改造。充分发挥矿区瀑布、栈道、天堑等景观优势,培育具有观赏性的植物,人与自然相结合,构建和谐美好的园林景观。目前矿坑花园面积39000平方米,各类观赏植物1000余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矿坑式园林景观。
四、结束语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是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要正视矿山开发过程中存在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质结构破坏等问题,根据矿山开发的实际状况,选用科学合理的治理模式,对矿区开展土地复垦、矿坑回填、生态景观改造工作,努力改善矿山的生态环境,发挥矿山的剩余价值。
相关链接
人们的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囊括了对人发生影响的一切过去、如今和将来的人、事、物等全部社会存在,其中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社会关系等社会现实,则是更为重要的心理环境。人不能反映生活环境中的全部事物,实际上对人心理发生影响作用的心理环境只是人整个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在同样的客观环境中,每个人所受到的影响也并非一致。
现实环境在多大程度上能成为人的心理环境,取决于现实因素本身作用于人的强烈程度与人的主观心理因素,即受人的个性倾向(如注意、兴趣、需要、价值观等)和认知结构两个方面影响。只有客观环境因素对人的心理发生影响时,这些环境因素才对人的活动有作用。它才是具有主观意义的因素,才是人的心理环境。故人的心理环境比起人的周围客观现实来要小得多。因此,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人,头脑中的环境映象可能截然不同。而正是这种心理中的环境反映,调节着每个人的需要、动机和目标,引导和制约着一个人对周围的人和事采取什么样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