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

2022-01-01湘潭大学朱志敏

区域治理 2021年28期
关键词:舆情意见大学生

湘潭大学 朱志敏

如今,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推动了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8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70.4%,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占比最大,为23.7%[1]。高校大学生思想极其活跃,很容易被外界信息干扰作出错误判断,但是高校大学生之间的联系密切,信息传播迅速,高校学生容易达成一致意见,散播不实言论,对此,必须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

一、融媒体概述

融媒体是指充分利用媒介载体,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深度整合,从此来实现资源、内容、利益相互融合的新型媒体[1]。融媒体整合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打破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局限性,促使融媒体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充分发挥融媒体在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的作用。融媒体的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渠道多样性、传播速度快,呈现裂变式传播的特点。基于融媒体的特点,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变质的可能性非常大,使网民对信息判断的思想观念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特征分析

(一)传播主体的特殊性

在融媒体时代,公众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发表言论,不需要任何机构的审核,且不需要为发表言论承担法律责任,大学生与普通群众相比,思想较为活跃,容易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有较强的猎奇心理和从众心理。但是,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网络信息言论的分辨能力还有待提升,可能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不能精确地判别信息的准确性。此外,网络具有虚拟性特征,网络信息的传播主体身份不明确,大学生随波逐流,发表不恰当言论宣泄情绪,容易导致对高校网络舆情认知的片面性,使得高校网络舆情陷入不良发展的漩涡。

(二)传播内容的不可预测性

以互联网为媒介,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复杂、多变性,高校网络舆情也同样具备这样的特征,大学生利用搜索引擎和社交软件获取信息,可能使虚假信息进入当代大学生的视线当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高校网络舆情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扩散,传播过程中会加入传播主体个人意识,造成传播内容变质,其内容更具有不可预测性。相对于以纸质媒介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融媒体时代打破了时间、地域和环境的限制,实现了超时空传播[2]。高校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任何信息,许多虚假、低俗的信息接踵而至,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判断。

(三)传播效果的广泛性

融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曝光和传播后,学生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途径表达观点,经过发酵之后迅速形成主流思想,形成舆论。高校大学生自身特点决定了高校网络舆情在爆发后,意见领袖的观点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形成跟风式的评论和关注。此外,高校大学生是表达网络事件中社会民意最活跃且频繁的群体,信息的不对称极易导致高校大学生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和分析事件本质,受到网络中不法分子的诱导,作出错误的判断,对网络舆情产生消极负面作用,不利于构建良好的学校氛围和校园风气,影响社会的道德水平。

三、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演变过程

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存在前、中、后三个阶段,高校网络舆情爆发后,大学生为了避免在交往中陷入孤立,会对周围意见的评估和判断选择沉默。当发现个人观点与优势意见趋于一致时,他们往往会更加主动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反之,他们会根据意见气候自动调适并选择“潜水”观望或以言徇物[3]。

前期:高校网络舆情爆发后,信息呈爆炸式在网上传播,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关注和讨论。在此阶段,信息覆盖范围较窄,信息获取不全面,高校没有及时公布官方信息,尤其当事件与学生利益无关时,学生群体中参与主体较少,“潜水”关注的多,参与讨论的少,许多学生往往选择沉默,此时少数意见往往代表主流意见。

中期:信息不断多样丰富,许多不利的影响因素逐渐显现,事件并没有得到妥善处置。由于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存在着许多差异,网络上也形成了不同的舆论立场,并相互碰撞,形成新的意见气候,大学生根据新的意见气候,选择沉默或者发表言论。优势意见和想法在快速传播中,意见变得更加丰富、饱满,并最终以动态的形式成为舆论主导。

后期:官方信息得到公布,事件发展过程逐渐明晰并得到妥善处理,事件真相相继公布,学生认可官方发布的权威信息,网络舆情信息逐渐淡化。高校网络舆情传播主要通过官方微博、微信等渠道,学生在这些平台上活跃程度较高,在高校网络舆情演化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从众及猎奇心理,学生在表达观点和态度时是否有可靠的信息来源尚未可知,缺乏创新性判断,只是对主流意见的趋同。

四、融媒体时代下建立健全高校网络引导机制的措施

(一)构建高校网络舆情预警引导机制

受到高校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特点影响,信息快速裂变传播,导致微不足道的小事件通过分享、评论、转发后被迅速放大而演变成一场重大的网络舆情事件,而高校事件发展前期信息匮乏,错失了处理事件的良机。因此,高校应当建立宽口径信息收集渠道,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收集信息,对海量信息进行整理,获取大学生思想的倾向性动态,利用学校技术手段预测事件的发展走向,尽早发现舆情,提前做好应对舆情事件的准备[4]。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多由内部矛盾长期存在而引起,大学生对事件本身的认知越来越清晰,更倾向于通过网络表达意见和态度。要充分利用舆情信息监测平台实时监测和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挖掘、汇总学生普遍关注的敏感、热点话题,并通过官方渠道及时发布信息,防止矛盾激化,建立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二)构建高校网络舆情话语权引导机制

融媒体时代,高校舆情事件爆发后,通过网络传播信息形成网络舆论,各种思想意识层出不穷,高校必须及时介入,控制事态发展趋势,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大众传播并不一定能解决人们对某一事件或者意见的具体看法,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来有效地引导人们关注的事情和意见,以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5]。网络舆情事件爆发后,高校要统一宣传口径,坚持快报事实、慎报原因、重报态度的原则,动态公布事件的进展,满足学生的知情权,缩小虚假及不实言论的生存空间,避免引起学生猜忌导致出现恐慌。此外,在融媒体时代,通过媒介进行网络舆情引导时,要注重语言的应用,使学生在获取信息时获得亲切感,避免使用官话、套话,以免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构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引导机制

高校信息门户网站是构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引导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升高校做好信息引导工作的认同感,提高网站管理效率和质量,确保学生及时获取准确信息,及时遏制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加强与网络各界意见人士信息互通,提升官方发布的权威性、可信性及影响力[6],信息传播主要通过官方微博、微信等渠道,高校需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促使平台能够第一时间传递正声音、集聚正能量,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此外,利用网络媒体平台交互性强的特点,提高舆情信息的透明度,使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官方权威媒体及时公布事件真相,提高高校对网络舆情事件的重视程度,减少学生的猜忌和疑虑,有利于引导舆情信息发展趋势,阻断谣言的产生和传播。

(四)构建高校网络舆情人才队伍引导机制

高校要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要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定期开展业务和知识培训,邀请专家举办讲座进行学习,增强团队的整体业务素质。此外,学生也是不容忽视的力量,在新媒体运用方面,学生有先天的优势,应从学生中挑选出优秀的人才,通过培养使其成为学生群体中的带头人和领头羊,建立一支适合高校自身发展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在面对网络舆情事件时能够形成领袖作用,并且能够共同参与到事件当中,更有益于学生群体及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培养组织一批学生干部队伍走进学生群体中,调查学生密切关注的事件以及可靠地解决问题方式,确保事件公布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事件发生全过程,形成舆论话题引导权。

五、结语

在融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在形成周期内信息传播迅速,在形成阶段若不加强引导将会误导大学生思想意识,处理不当则不利于高校网络舆情控制和管理。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通过高校网络舆情预警引导、话语权引导、信息引导以及人才队伍引导机制,控制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范围,引领网络舆情传播态势,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猜你喜欢

舆情意见大学生
评“小创”,送好礼
没有反对意见
评“小创”,送好礼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