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政府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校社合作模式探究

2022-01-01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明英

区域治理 2021年28期
关键词:非政府高素质社团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李明英

一、问题的提出

在汶川地震之后,我国涌现出一大批社会组织,迎来了社会组织的高峰发展期。近年来,非政府组织在教育、社区治理、扶贫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逐渐成为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第三方力量,在“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非政府组织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特别是非政府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程度极为不足,大部分工作人员以中等文化程度的职员为主,高素质人才极为匮乏,这直接导致非政府组织自身能力羸弱,在实践中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功能。我国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输送地,拥有大量高素质人才,其中还包含许多相关专业的人才,但高校的在校人才资源仅仅被束缚在校内,两者如何才能优势互补,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合作共赢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既有文献单独研究非政府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章较多,对于NGO的人力资源不足问题,仅仅从人员选拔机制、绩效考核等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上进行改进,没有跳出非政府组织本身寻求解决之道。虽然有学者从高校学生管理的角度研究非政府组织与高校的关系[1],但仅是将非政府组织当作学生的实践平台,未能实现二者的资源优势互补。因此,本文从人力资源开发视角出发,重点研究高校在非政府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探讨高校与非政府组织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合作模式。由于对于非政府组织的定义各有不同,本文所指的非政府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具有正式的组织形式、带有公益性质和志愿性质的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一种组织[2]。

二、我国非政府组织人力资源发展现状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程度极为不足,大部分工作人员以中等文化程度的职员为主,高素质人才数量较少。马树海等对全国社会组织的人力资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出我国社会组织目前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还面临着许多的困境。首先是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3]。表现为专职人员数量偏少、学历偏低、质量不高、行业分布不均衡等。此外,由于自身组织规模小、晋升空间有限、待遇低而工作量大,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极小,这使得非政府组织无法更新人才队伍。有调查显示,高校应届毕业生认为社会组织吸引力强的比例仅为2.26%[4]。其次是社会组织教育相对滞后,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错位问题较为突出。近年来,非政府组织的迅速发展使得社工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高校中选择就读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相比数量明显较少,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前景在学生们的眼中并不被看好,高校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毕业后选择从事社会工作的岗位占比较低,供需并不匹配。除高校教育外,社会组织本身的人才培养力度也不够,培训资源少,从业人员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少,不利于职工自身能力的提升。

三、非政府组织与高校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合作的可能

(一)拥有共同的发展需要与目标基础

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现有大多数高校的专业培养模式仍然比较落后,理论与实践教学脱离严重,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难以适应非政府组织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虽然目前许多高校鼓励学生自主成立公益类社团开展实践活动,但这些社团大部分的活动范围仅在校内,少有社团能够积极走出校园,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开展活动。在高校的学术研究方面,目前许多高校的师生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与非政府组织距离太远,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往往是难上加难。所以,高校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中迫切需要进行理论平台与实践平台的结合,提升社工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样的,从非政府组织的角度来看,非政府组织在发展中也面临着如何加强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和人才培养、强化自身参与社会治理的创新能力、储备后备人才、提高公众对社会组织的参与度等发展需求。因此,非政府组织与高校都有着培养社会工作的高素质人才的发展需求与目标基础,这种共同的需求与目标能够促进双方在合作中谋求共赢。

(二)双方具有天然的自身优势与合作条件

高校拥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高水平的专业管理能力、闲置的高素质志愿者、稳定的公益类社团合作者,这些正是非政府组织所需的人力资源,师资团队力量可以提升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水平,提升在职员工能力,弥补工作人员不够用、素质不高的缺口。同时,非政府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切实的实践平台,这也正是高校学生教育中所需要的资源,并且能为高校师生提供学术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可见,非政府组织与高校具有天然的互补优势,两者若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对人才进行合作培养,不仅能够促进双方的发展,还能提高我国社工人员的整体水平,助推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政府政策的支持与鼓励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年-2020年)等政府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鼓励校企进行深度合作,联合培养人才。2021年9月,四川省多部门联合发文要求进一步深化青年志愿服务改革,积极引导在校大学生投入社会实践,将“学”与“用”结合,全面提升人才资源质量。政府政策的支持与鼓励对于高校主动打破自身孤岛,寻求非政府组织合作起到了十分关键的助推作用。

四、非政府组织与高校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模式

(一)鼓励高校教师参与非政府组织的决策

高校拥有强大的教师团队,这些教师具有高水平的专业能力与研究能力,高校教师参与到非政府组织的决策中对非政府组织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高校教师可凭借其专业能力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模式、人才培养、发展规划等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提升非政府组织的决策水平。

(二)高校与非政府组织的科教融合合作模式

非政府组织为高校培养专业人才提供了教学实践平台和研究平台,让师生能够通过非政府组织创新教学模式,实行“课堂+实践+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此外,非政府组织成为师生进行研究的田野,更方便师生获取真实可靠的研究数据,也可将研究理论与成果通过非政府组织落地实践,提升师生的理论研究水平。非政府组织亦可通过实习生教学模式获取高质量的大学生人才。与招募短期志愿者相比,实习生能够以较长的时间服务于社会组织,且每年都有稳定的实习生数量,为非政府组织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高素质工作人员。同时,非政府组织也可通过该模式为组织储备后备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三)高校公益类社团与非政府组织协同发展模式

在我国志愿者群体中,大学生志愿者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高校公益类社团由一群有爱心的大学生构成,能够团结本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公益类活动中。高校公益类社团拥有高素质的大学生志愿者,并且能够保证志愿者的数量,但是存在活动形式创新不足、活动范围过窄、资金不足、组织经验不足等问题。非政府组织拥有丰富的社会活动组织经验,但志愿者群体极不稳定,志愿者招募困难。高校公益类社团与非政府组织协同发展,双方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在合作的基础上既能够促进高校公益类社团的发展,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资源,也能够弥补非政府组织在志愿者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

(四)高校与非政府组织形成人才联合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非政府组织成员学历普遍不是很高,而由于职员少、工作比较繁忙等原因,所以非政府组织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度不够。如果非政府组织能够与高校形成人才联合培养计划,非政府组织的在职人员可以进入高校进行深造,获取更高的学历,为社会培养更加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提升非政府组织在职人员的专业水平。

总的来说,高校与非政府组织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进行合作,可以使非政府组织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弥补组织人力资源的不足,以此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除此之外,对于高校来说,也能利用非政府组织的平台优势,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社工人才,还能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发挥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社会力量进一步发展。

相关链接

社会组织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它是公共关系的三大构成要素之一。公共关系学所称的“社会组织”是狭义的。它是人们为了有效地达到特定目标按照一定的宗旨、制度、系统建立起来的共同活动集体。它有清楚的界限、明确的目标,内部实行明确的分工并确立了旨在协调成员活动的正式关系结构,比如,政党、政府、企业、商店、工厂、公司、学校等。

2021年2月9日消息,民政部日前启用新版“中国社会组织政务服务平台”,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显示,各级民政部门共登记社会组织超过90万个,其中全国性社会组织2292个。

社会组织的产生,其动力来源于功能群体的出现,以及群体正式化的趋势。在社会的演进过程中,一方面,功能性群体自然演化成了正规的社会组织;另一方面,一些社会群体的正式化,也造就了组织的形式。有学者认为,组织可以通过社会功能的专门化、社会动员和社会暴力三种原因而形成。现代人类社会的组织同样具有上述的特点,各有不同。

像各种跨国公司是功能群体演化成的组织,而军队则一直是战斗群体正式化的产物。那种认为社会组织只能通过社会分工来产生的观点是片面的。

猜你喜欢

非政府高素质社团
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良性关系构建路径分析
缤纷社团
2022年山西将培训高素质农民6.6万人
陕西2021年将培育高素质农民2万余人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浅议非政府组织发展对国际人权保护的影响
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