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有企业境外资产审计研究*

2022-01-01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张文娟

区域治理 2021年17期
关键词:资产一带一路国有企业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张文娟

一、引言

8年前,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8年来,“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倡议凝聚为共识,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建设成果丰硕,对世界格局影响深远。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主要投向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哈萨克斯坦、老挝、孟加拉国、泰国、马来西亚和斯里兰卡等国家。在目前“一带一路”布局的实施过程中,国企起着主力军和支柱的作用,特别是在资源、能源、基本建设等领域大量涉及资金使用和资本运作。这些项目具有资产金额大、投资周期长、风险不确定等特点。一旦遭受风险事件,往往资产损失巨大。如此庞大的资产如果审计缺失或审计不到位都会出现资产流失等问题,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为了避免国企国有资产流失乃至腐败等现象在海外出现,有必要建立有效的审计治理机制,及时通过审计发现风险点,制定相应对策,确保继续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国有企业境外资产审计面临的风险

(一)境外投资环境的外部风险影响审计结果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中国企业“走出去”并非坦途,面临许多风险,如政治风险、安全风险、环境风险、法律风险、汇率风险、市场风险、劳工风险、资金风险等。国有企业面临的风险多变,审计人员需要连续和动态地收集、更新与分析信息的过程,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如果审计人员风险预估不足,缺乏有效的职业判断将影响审计程序的实施,进而影响审计结果。除此以外,境外审计人员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相应法律法规不够熟悉,因而在全面揭示境外审计项目管理的特有风险方面存在不足,比如,对当地税收法律法规等情况不够熟悉,无法衡量税务方面的风险,不熟悉境外法规对合同内容及签订程序的规定,无法判断合同违规等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审计效果。

(二)境外投资企业内部缺乏有效控制约束机制

近些年来,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份额不断加大,截止到2020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对58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同比增长18.3%,占同期总额的16.2%,较上年同期提升2.6个百分点。随着投资项目的增多,暴露出的问题也较多。由于境外国有企业受人员配置、工作条件、管理理念等因素的制约,内部管理往往较为粗放,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尤其是一些国有企业集中出现资金管理体系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到位、支付管理不规范、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个别基层单位甚至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暴露出资金内控管理缺乏有效的拘束机制。如果出现异常资金波动,未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境外资产安全将受到威胁。

(三)国有企业境外资产审计条件受限

随着国有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方式发生转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不断拓宽经营覆盖区域,优化产品结构和业务经营范围,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规模得到快速增长,国家对其审计监督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企业现有审计力量在做好境内审计工作的同时,难以满足企业境外资产审计的需要。同时,受离境手续审批、差旅费用高等因素的制约,造成出境审计频次低、人员配备不足,导致境外审计力量薄弱。

三、国有企业境外资产审计策略

(一)扩大审计监督的视野,努力实现审计全覆盖

当前,海外国有资产审计存在大量空白点,境外资产监管是比较特殊的,其涉及内容较多,包括资产管理、投资决策、投资效益、合法合规等,单纯地开展资产专项审计或投资专项审计都是覆盖不足的。因此在项目规划时可以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平台作用,融合开展资产专项审计或投资专项审计,实现对境外资产的审计全覆盖。

(二)建立健全内控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内控关键环节监管

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内控管理工作,以提升内控有效性为目标,以强化内控监督为抓手,以健全资金内控制度体系为保障,落实内控监管责任,明确监管工作程序、标准和方式方法,构建事前有规范、事中有控制、事后有评价的工作机制,形成内控部门与业务、财务、审计等部门运转顺畅、有效监督、相互制衡的工作体系。企业要在推动完善财务资金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行业特点、业务模式和经营规模,抓紧建立资金内控监管制度,明确资金内控监管工作原则和任务、职责权限和控制程序,细化资金内控在资金支出、审批联签、收支结算、银行账户、网银支付、票据管理、不相容岗位设置、上岗资质、定期轮岗、后续教育等关键环节的控制触发条件和控制标准、缺陷认定标准,确保内控要求嵌入资金活动全流程,以此有效防范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三)充实审计队伍,提升审计人员职业判断水平

国有资产境外资产的审计应该以内部审计为基础,形成与国家审计和中介机构审计的“三位一体”的全面审计制度体系。这就需要不断充实各方审计力量,满足海外国有企业审计项目的需求。目前,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项目越来越多,投资行业分布广、业务多元,要履行好审计监督职责,胜任审计监督工作,需要充足的审计人员,并且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职业敏感性和洞察力。审计工作中对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要求较高,相同的审计项目,有的审计人员就能从中查出问题、发现线索,有的审计人员就因缺乏职业敏感性和洞察力难以发现问题,导致最终审计成果大小不一。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应加强自己的业务内功,注重多种知识结构的组合,要做到知识面要广、专业技能要精,使自己成为既在本专业上问不倒、难不住,在相关专业上又可以替补的专家复合型人才。由于境外审计项目的特性,同时对审计人员又要关注语言能力的提升,构建具备政治素养、职业道德、业务本领过硬的审计队伍。

(四)创新审计理念,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

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指出:“审计的本质就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主法治的产物,也是推进民主法制的工具。”作为“国家免疫系统”,审计机关要在预防、揭示和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上发挥作用,就必须在审计模式、手段、技术方法上不断创新。

中国审计的根本出路在于信息化,要不断提升审计“免疫系统”的效能,就必须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工作,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新模式。国有企业体量大、层级多,其境外子企业往往多为三、四级及以下单位,分析筛选历年来的内部审计报告、风险评估报告、内部收发文等资料以及财务数据分析,在以往审计过程中往往费时费力,且不易抓住重点。借助大数据审计相关技术的支持,通过关联其系统进行财务指标分析,同时结合文字材料进行关键字抓取,筛选存在的风险隐患、出现亏损等重点核查线索,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锁定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

另外,考虑到审计人员赴境外出差手续繁杂、费用较高或受特殊情况影响无法按照既定审计计划赴境外被审计单位主要办公场所、生产经营场所实施现场审计等问题,通过信息平台开展远程审计,可以接触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数据和财务数据,利用审计数据分析方法,协助制定审计计划,利用大数据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实施部分程序。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正好发生在企业年报披露的关键时期,审计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在当前环境下,远程审计工作方式可以作为现场审计工作的补充,发挥审计职能。

相关链接

国有企业,是指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以及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包括中央和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和其他部门所监管的企业本级及其逐级投资形成的企业。

国有企业,由国家对其资本拥有所有权或者控制权,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支柱。

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同时具有商业类和公益类的特点,其商业性体现为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其公益性体现为国有企业的设立通常是为了实现国家调节经济的目标,起着调和国民经济各个方面发展的作用。

按照国有资产管理权限划分,国有企业分为中央企业(由中央政府监督管理的国有企业)和地方企业(由地方政府监督管理的国有企业)。对于个别中央企业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较为特殊,归属于国务院直属管理,这些中央企业属于正部级。

猜你喜欢

资产一带一路国有企业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守住硬核资产是“硬道理”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
资产评估法:能否终结“多龙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