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文本空白处的教学探究

2022-01-01俞珍芳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人物描写背景

文 俞珍芳

统编本教材的内容开放性很强,比较灵活,给了学生和教师更广的发展空间。教材中也引入了许多名家经典,留有很多文本空白,利于师生在文本或片段的空白处想象、拓展。在解读文本时,教师可以潜心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在教学中运用文本空白,巧设疑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和生活体验,为这些空白点补白,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想象的翅膀,巧妙地去填补文本的空白呢?

一、妙用课题空白,激活学生思维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虽然只有简洁的几个字,但留下的空白却极其珍贵。教师在教学中要妙用课题,引导学生探究,让他们在遐想中激活思维。

如教学《孔子拜师》时教师就抓住题目,破题而入,以“拜”作统领,先从字形到字义,引出“作揖”,一起行礼,深刻体会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紧接着从课题入手提出“谁拜谁为师”,从而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通过课题提出问题:孔子为什么要拜师?孔子怎么拜师?让学生紧抓课题默读课文,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教师通过抓住课题的空白进行有效的拓展,学生在读题、释义的过程中不仅整体感知了文本内容,还产生新的疑问,深入文本,透过文字去思考、去探究。课文题目似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解读课文的内涵,学习课文的语言奥秘,体会课文的精髓。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妙用课题空白,透过这个文本窗口,扣住题眼,发挥它的传神作用,就能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让学生正确地理解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用心,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与精神。

二、巧补情节空白,加深文本理解

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发现情节的空白点,运用多元化的手段挖掘文本的言外之意,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好的文学作品多数要求精练含蓄,作者不可能对所有的情节都描写得巨细无遗,总会有意或无意留下一些未定的意蕴空间:有时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处留下空白,有时在人物描写处简化,有时在事件之间出现详略等。这些空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探究。当然,对这些空白处的补充也是要有“尺度”的,不能随心所欲,无的放矢。不论在什么情形下,教师都要以教材为依据,以课文的中心为主线,去引导学生质疑,启发学生推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对作品的意义进行个性化的理解。

1.用好情节中关键词的空白

文本中有许多关键的词句,直接关联到文章的中心。如《孔子拜师》中有这样一句话:“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教学中,教师抓住空白点“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设计了教学环节,围绕“你能从这两个词语中想象到孔子遇到了哪些困难吗?”这一问题展开。由于现在的学生生活幸福,很难体会到当时孔子求学路途中的艰辛,教师就先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再放手让学生练笔,从而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孔子求学路上的艰辛,以及他历经千辛万苦却仍然坚持到底的精神。

2.用好情节中人物描写的空白

文章在情节的展开中,为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总要描写人物的外貌、言行和心理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巧补人物空白,深入理解人物个性。如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文中有“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这样的片段描写,为了使母亲的形象更丰满,教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随着这个慢镜头的推移,你看到了什么?‘母亲的背’是怎样的背?你记忆深处,母亲的背又是怎样的?”随后,学生睁开眼睛,在情境中读,在读中再现情境。紧接着,教师推移镜头:“转过身来,你看到了一张怎样的脸?一双怎样的眼睛?在你曾经的记忆中,又是什么样的呢?”这样层层挖掘,通过回复环绕的读,学生体会到母亲平凡而伟大的爱,学生情动而辞发,在探究中碰撞着思维的火花,并与作者梁晓声产生了情感共鸣,激发了热爱母亲的浓浓之情。

3.用好情节中背景的空白

对作者家庭情况的了解,往往能使读者体会其作品的弦外之音。如《慈母情深》一文,故事的社会背景离学生太远了,他们难以理解,这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带来了障碍。为了能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作者所经历的困苦生活,教师抓住教学时机,补充了资料:“‘1元5 角=50 个大饼=半个学期的学费=全家五口10 多天的生活费’它实在是一个很大的数目。”这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当时的生活环境,理解课文,更加深了对作者母亲的崇敬。

当然,情节的空白不仅仅存在于“关键词”“人物描写”“背景”之中,只要我们肯去挖掘,还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三、发挥标点空白,领悟文本情感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 表语音停顿或语气、语调。如此,标点符号间接成了作者表达情感的“无字语言”,在特定情况下,比有字的语言还意蕴深长。

有些课文问号、叹号频繁使用,如六年级上册《穷人》一文,第9 自然段和第11 自然段用了6个问号、4 个叹号和7 个省略号,表达了桑娜思绪繁重,忧心忡忡。也有些课文在段尾用省略号,让学生去联想。如《慈母情深》一文中“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中就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这一空白,把作者当时内心的五味杂陈留给了读者去联想、去感悟。教学中教师就抓住这一空白,让学生去揣摩、去体会“我”攥着钱跑出去后会想些什么。这一问让学生更深层地体会到了“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除了省略号,还可以发挥好逗号、叹号、问号在文本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体验和填补,也能激发他们产生共鸣。

四、探寻结尾空白,品味袅袅余音

有些文本结尾比较委婉,言尽却意无穷,给人留下韵味深长的空白,让人深思遐想。

如《慈母情深》的结尾:“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课文到这儿就结束了,可在这平淡朴素的语言中却蕴含着浓郁的情感。教学时教师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深情地述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母亲,所以有了梁晓声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就这样,梁晓声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就这样,梁晓声成为了著名的作家。文尽而余韵犹在。在那样的年代,在那样的家境下,读书是一种非常奢侈的行为,课外书一律被看成是‘闲书’。作者之所以能与书结缘,并深深地爱上读书,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位慈母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他。”

当然,有许多叙事性课文,学生读完后意犹未尽,总想进一步了解事情的发展,这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创设新的情境让学生续编,让文本的空白得到延伸。如《绝招》一文的结尾写道:“小柱子一握拳:‘就在今年暑假!同意的举手!’”课文到这儿戛然而止,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时就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转眼暑假到了,小柱子、三胖、二福又来到村东头,大树下比绝招,只见……”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调动起来,有的说:“从那次比赛以后,小柱子每天一有空就在家学着变魔术,经过勤学苦练,他的魔术水平越来越高,比赛那天,他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人……”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不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增强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了,懂得了做事要目标专一、勤学苦练、坚持不懈的道理。

合理解读文本的空白,可以捕捉到更多的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人物描写背景
“三新”背景下关于高考一轮复习策略的思考
怎样构思人物描写类文章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叙事也要人物描写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黑洞背景知识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人物描写
论散文人物描写与情感的渗透
论长篇小说《足迹》中的人物形象的肖像描写
背景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