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下产教一体化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2022-01-01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磊范国辉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高磊,范国辉
目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军事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军事人才的竞争。只有积极推动国防科技创新,国家才能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具有较高的政治话语权。当前,国家提出了军民融合的发展战略,也带来产教一体化、校企合作的深化,带动高校双一流建设和优质人才的培养。因此紧紧抓住教学科研、产教一体化、社会服务、团队建设等要素,借助学科专业优化、学科壁垒的破除,真正实现应用型科技军事人才的培养,才能实现军事强国的建设目标。
一、军民融合与产教一体化
(一)概念提出
军民融合并不等同于简单的技术层面的军用与民用的结合,军民融合是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力求实现制度、技术、市场、人才等各要素的统筹,提升军民融合深度。基于能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打造军民产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以国家利益平台上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国家建设效益和资源利用率。当前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各国重点关注国防科技建设,积极推动军工和民用等众多领域的深度融合。目前我国处于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而产教一体化是军民融合基础上产生的教育融合导向,考虑到我国处于融合的过渡期,必然面临着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等多方面的压力,必须借助产教一体化,带动国防科技建设,以此为经济发展的一大突破。以军民融合带来产教一体化,推动教育体系的创新,创设地方大学为主体的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体系承载平台。智能化时代发展倾向越来越明显,军事革命的变革不断深化,要想把握安全和国防建设的制高点,必须促成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军事革命的融合,以军民融合作产教一体化、科技创新的“催化剂”,以新技术、新产品、新项目的推出,拉动经济增长,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融合思考
中央军委颁布的《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注重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基础资源高度共享、加强军队建设保障,推动国防科技创新,并努力建构新型的军事人才培养体系,让高等教育改革真正落地。
当前各大高校、特色院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职责。军民融合战略基础上的产教一体化,是其完成这些任务并走双一流建设道路的推动力量,以军民融合与产教一体化,带来高校科研创新体系的优化,将军事人才培养纳入到高校一流人才培养体系中,使得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产业转型和社会性改革。
二、从产教一体化角度落实军民融合的价值
(一)有利于实现强国梦想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而这个梦想也是强国梦想。强国梦的实现,需要强化军队建设,坚持富国与强军统一。和平时期,军民融合的最有效方式是院校的产教一体化,解决国防与经济两大系统资源配置中的诸多矛盾,打破军民沟通壁垒,以资源的优化配置、体制的深化改革、制度的创新设计、相应规范的落地执行,实现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融合发展格局的有效建构,让富国与强军深度结合,推动强国梦的实现。
(二)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
军民融合的理想状态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传统军队精神、民族品德的弘扬与传承,军费的科学管控、国防收益的最大化等。国防投入收益的最大化需要军地互利共赢,要扩大军工开放、加强军民资源共享、实现军民技术的相互支撑与转化、落实好重点领域建设问题、重视武器装备动员和应急安全建设,将地方科技引入院校,将院校科研成果运用到社会服务中,以军地互利共赢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军民融合背景下产教一体化的协同创新导向
(一)积极拓展产教一体化空间
要紧紧抓住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契机,倡导军民融合,以实现产教一体化空间的提升,让高校内部管理机制与外部资源整合机制有效对接。改变以往资产分散、管理封闭的局面,实现高校人才、资源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校企协同优势的发挥,要积极探索国防军工高校的特色发展路径,凸显地方学科优势,走产教一体化之路。
(二)多主体发力实现协同式发展
关于产教一体化的建设意见,倡导以城市为节点,发挥行业支点优势,让产教融合真正落地于企业。信息时代,网络智能化的应用更为成熟与广泛,积极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协同教育模式具有现实必要性,以多主体的发力,实现政产军学研企的高效协同,深化产教融合,创新高等教育实施机制,让高等教育体系配套更完善,更富产业集群支撑。
(三)立足地方服务于地方发展
地方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也应立足实际,凸显地域特色,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样在产教融合的探索中,应关注地区特色,将办学与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聚焦当地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方向,真正实现教育教学与当地新兴产业、核心产业发展方向的匹配,以教育教学带动特色专业建设,带动当地产业科研力量的提升,更好地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四、军民融合战略下产教一体化协同创新模式
(一)推行双主体模式
双主体倡导学校和企业的两大主体,让两者共同参与军民融合教育创新,以双主体育人模式带来创新人才的培养,也让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带来科研成果的行业转换,学校与企业高效对接,进行生产力的双向转换,教师扮演的是专业产品研发的种子角色,学生则作为立足于生产一线的骨干种子,以双主体下的种子嵌入带来生产力的积极转化,既能提升企业实力,为企业储备优秀人才,也能带来专业教学内容的更新,使得学科建设更符合行业前沿。
(二)项目引领式教育模式
项目引领式教育模式突出项目的引领,而起引领作用的是知名企业、特色产业。企业作为教学实践的带头人,秉承“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人才培养理念,给予学生工学交替的完整体验,让学生实现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和平稳过渡,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在一定程度上,学校教学成为企业专业研究的阵地,学生在企业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实训锻炼。
(三)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
现代学徒制模式推行,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师资问题。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力协商,制定育人计划、育人方案,共同作用,建立良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专业教师进入企业了解一线情况,获得行业发展的前沿资讯,更好地指导专业教学。而企业派出专家团队参与学校课程建设,参与教改方案的调整,为学生带去企业思维和实践经验,学生在双师的引领和培养下,不仅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且技能水平较高。
(四)产学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积极推行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就是让学校与企业人才紧密联系,实现科技攻关、技术创新、人才统筹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研用教育模式也会进一步提升跨界合作的范围,实训基地环境工厂化、专业理论应用化、科研成果生产力转化,真正让企业生产引领学校的教学方向、专业建设,让人才培养与人才规格带有企业的印记,让企业案例和项目真正进课堂。学校与企业信息共享、资源共享、跨界融合,校企相长。
五、结语
对于军民融合带动产教一体化发展,就是将企业需求、技术、资源、平台等引入高校教学,提供实战教学场所,带动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改变地方高校“为教学而教学”的倾向,使学校教学真正应产业所求、为产业服务,为军工技术创新、专业军事人才培养提供教育支持,带动强国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