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形势下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考与探析——以大连市为例
2022-01-01大连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服务中心张宇欣
大连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服务中心 张宇欣
2021年国家进入“十四五”时期,党中央认为,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依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落实。坚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要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求中央和地方共同加大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2021年建设1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在新形势下,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升耕地质量,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适度规模经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背景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大连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1—2020年全市建成及在建高标准农田项目共计256个,项目总投资35.66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214.1万亩,占全市基本农田456万亩的46.9%,亩均投资1600多元。我市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主要实施土地平整工程量、田间道路工程量、灌溉与排水工程量、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通过项目的实施取得一定的成效:一是提升了我市粮食生产能力,改善了我市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民增收;二是促进了节约集约用地,项目区耕地与建设用地布局更加平衡,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三是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农民日常生产生活条件更加便利;四是进一步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项目区农田防护能力得到提升,防风、固土、蓄水,绿化、美化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都得以实现。
二、问题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备资源不足,后续项目选址难
我市耕地资源极其有限,且多年持续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这使得符合建设条件要求的耕地越来越少,面临项目后备资源不足的难题。同时,在项目选址上,存在地点偏远、项目点分散、无法集中连片形成规模效应。此外,各县(区)可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后备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投入不足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中从踏勘选址、规划设计、各单位招投标、项目实施到各项工程的开展以及各方人员的监督协调,其中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且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难度大、建设面积广等一系列原因,导致到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在实际上,国家以及地方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过小,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要,资金往往处于缺口状态。此外,在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时虽然预先做好预算工作,但其中部分预算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且在资金使用的过程中,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工作难度也较大,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存在资金困难。
(三)高标准基本农田规划设计不够科学合理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处于龙头地位,是项目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一步。但从项目初期到最终完成规划设计给出的时间较短,设计人员为在规定的时间内交出合格的规划设计,往往无法深入项目区进行实地调查、踏勘和测量,这就使得规划设计内容缺乏客观性和实用性,无法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规划设计的质量,甚至不够科学合理。另外,部分规划设计过于强调整体的工程数量、工程外观、资金配套情况,而忽视分项工程在整个项目区内应发挥的作用。再次,规划设计人员在踏勘和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当地居民的需要,没有和这些工程的实际使用者进行沟通,无法发现真正的问题,导致许多工程后期被荒废,造成极大的浪费。
(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重施工轻土壤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立足点是耕地,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于土壤数量及质量的提升不够重视,资金没有向土壤改良、地力提升等方向倾斜,而是过多的投入在修路建桥以及其他工程方面。事实上,现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基本较为齐全,各个田块以及村民居住地的连接较为畅通,灌溉水渠以及排洪沟等也基本满足生产生活需求,在工程建设时应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但在土壤方面,大部分的项目只是单纯地找耕地,忽视了土壤的改良、地力的提升,并没有更多地投入去解决土壤存在的较为严重的污染问题。
(五)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智慧化机械化程度低
物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农业已经与智慧密不可分。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并没有真正实现物联网、大数据的普及和应用,还是停留在比较传统的耕作方式上。智慧农业的开发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解决的一个突破口。目前项目区的地块还存在较为零散不够集中的情况,这也影响了农村机械化大生产的实现。
(六)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后期管护不到位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验收交付以后实际上才是项目开始发挥作用之时。但在实际中,往往验收合格后就代表着项目的结束,各方并不重视后期的项目管护。由于存在管护资金落实不到位、管护机制不健全、农民管护意识不强等多种原因,部分工程设施建成后不久就出现损毁,损毁后的这些工程得不到有效维修与保护,久而久之造成荒废,无人使用。部分工程在项目区内几乎成了摆设,不仅是极大的资产闲置与浪费,还在群众中产生不好的影响。
(七)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宣传不到位
部分地区和人员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并没有真正地理解这项利国利民的工程是紧迫需要且意义重大的。这就说明我们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宣传不到位,群众不理解为什么要建设高标农田,导致项目施工时会遇到各种阻力,施工后无人保护,造成资源浪费和闲置。事实上各种文件不可能直达群众,政府部门也并没有举办相关讲座及发放科普材料,群众没有途径了解相关政策。
(八)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专业人才不足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各级政府、财政、国土、农业、水利等各个部门,建设项目涉及土壤、路桥、水利、造价、质检以及方方面面的专业人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规划设计人员、工程造价人员、监理人员、施工人员等需协调合作才能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可以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需要一支过硬的人才队伍,但是实际建设中各专业人才相对缺乏,有的甚至身兼数职。专业人才存在较大的缺口,专业力量薄弱,人员不足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建议
(一)建设高质量管理专业人才队伍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也形成了一套专业的管理体系。但是在实际的建设中仍有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从根本上说,项目的建设上还是队伍的建设,人才的建设。从目前来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体仍然是县区和乡镇政府,作为管理者首先应该有过硬的思想素质,牢牢把握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紧跟时代的要求,做到政治上过硬、思想上过硬,理解这项工作的现实意义,自觉的体悟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增加紧迫感和责任感,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工作的质量。其次,专业知识过硬,基本理论过硬,“想管好项目,首先要懂项目”。有责任心,坚定信念,懂管理,懂项目,这样的管理队伍才是过硬的管理队伍。
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专业众多,需要土壤、路桥、水利、造价、质检以及方方面面的专业人才。如何选拔高质量的人才,真正让这些专业领域的人才在项目上发光发热尤为重要。建议建立分专业领域的人才库,提高入行门槛,让有资质、有能力并且有经验的人加入项目建设,并形成定期考察机制,可以引入科学的评分机制,定期清理人员,确保参加项目人员的合格。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管理流程
在现有的项目管理流程下,合理安排各个步骤的管控时间,为每一个步骤预留充足的时间,避免因“抢时间”而带来的“没质量”。主要体现在项目规划阶段,为规划多预留时间,把基础性工作在平时做全做实。规划设计阶段一要摸清“家底”,深入了解项目区内现有工程基础设施现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二要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避免一些面子工程、闲置工程;三要规划一经确认,原则上不变更,确需变更的要在变更手续落实后再继续施工。在其他环节,也严格按照流程规定,一步一步执行到位,避免因前期的问题导致后期工作无法落实。对于施工阶段更要实时严把质量关,对于不合格工程立即整改或拆除,不为后续工作留隐患。尤其要注意隐蔽工程,确保隐蔽工程质量检测合格后再进行下一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