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生态文明建设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性

2022-01-01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罗小欢

区域治理 2021年20期
关键词:文明美丽生态

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罗小欢

村落是我国历史上家国一体构建的历史起点,从炎黄子孙到当今时代,村落似乎是一个不被历史遗忘的存在,它的起源是人类进化和人类文明起源时期的产物。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地理条件作为农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影响甚至决定着乡村的发展。

一、生态文明思想传递着乡村治理观念

(一)古代的生态文明思想

“天人合一”“天时地利人和”等思想虽有一些夸大自然的作用,但这是对人与自然共生关系的表达,是归于物质本质的概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在这里提到的“自然”,本质上指的是自然规律,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理性认识。在商朝,就有哲思者提出自然环境保护的理念。“早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2]明清时期,顾炎武也曾提出“天下之病”许多都是由生态环境破坏所致。这些都是对保护生态环境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认识的描述。中国疆域的广袤无垠,使各地的自然资源都有所不同,既要学会因地制宜,又要注重发展规律的共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基本遵循。中国古代生态文明思想,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尤其是在乡村建设中具有深刻的思考意义[3]。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含的美丽乡村建设题中之义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实践有三个基本特点: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其次,实践还具有三种基本的形式:生产劳动实践、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4]。而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就是维持自己生存的生产劳动实践,这是一切其他实践的基础。因此,人类要实现永续发展,就应该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环境,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更要尊重自然规律。

物质世界具有普遍联系的性质,无论是人与人还是人与自然之间,其各要素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回顾乡村建设实践,影响乡村发展是多元素的,也是复杂化的,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开展乡村治理过程中,要了解整个范围内所有人与自然等因素的联系。在社会建设中,要充分考虑整体性原则与开放性原则的结合,既要关注美丽中国建设的大方向,准确领会生态文明对社会永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又要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的题中之义,运用到实际的乡村建设之中,才能因地制宜,下好每一步发展棋。

一切事物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乡村建设中,环境和经济既对立又统一,它们存在着最基本的矛盾关系。如果只看到了斗争性,以为发展经济必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就是错误的观点。绿水青山是人民的财富,以协调统一的步伐,坚定建设理念,才能走出一条良好的乡村建设道路。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作用

(一)控制环境破坏的阻滞剂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注意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大多采用环境破坏性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忽视了生态效益,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突出,水体污染、大气污染、水土流失以及荒漠化和沙漠化等威胁,对我国的生态环境提出新的挑战。尤其对本来就发展受限的农村来说,生态环境的破坏是致命的伤害。因此,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措施,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平衡。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催化剂

实现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内生动力与外源动力协同发展,只有这两大动力机制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落实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举措。城镇化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同样也存在很多困境,农村的治理问题无论是人才、制度、组织、文化等方面都需要新的改变,尤其是生态环境的变化。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如何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等都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前提。

发展农村经济,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在深入了解乡村地势地貌的基础上,把握好乡村发展的实际要求与区划调整政策的契合度,充分借鉴政治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把美丽乡村的实践与乡村发展矛盾的解决置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语境中,置于城乡一体化目标下新农村生态环境重构的背景下,增强对策的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三)促进社会发展的融合剂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方面,只有在资金补助与保障政策向生态文明建设有所重视或偏向时,生态环境才能建设得更好。另一方面,社会发展需要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必要的物质生产资源,来支持企业的生产运作,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生态文明建设一直被党中央高度重视,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最新理念——“生命卫生共同体”,以及十九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的理论新视野,都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处于同一地位。随着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标志着我国对执政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化、对执政能力的建设更加重视。美好的社会环境是社会发展坚实的后盾,社会的发展和生态建设要相得益彰、互利互赢。

三、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乡村发展

进入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政策号召,美丽乡村的建设如火如荼,美丽中国的目标可待可期。基于新时代的农村发展背景,多个省市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在乡村建设的舞台上共奏生态乐章。

(一)环境治理:美丽农村焕发新生机

从南京举行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高峰论坛暨农村厕所革命技术论坛上我们了解到,当下中国农村环境治理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国80%以上的行政村在环境整治的实践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这都得益于农村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农户生活污水问题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技术革新改善了农村用水难的问题。厕所革命是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至今,全国农村改厕率已超过一半,并且很多厕所都实现了绿色变型,无害无污染。环境治理是乡村建设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生活环境美了,人们才能“撸起袖子加油干”,实现更好地发展。

(二)创新思维:新兴科技打造生态园

科技发展是第一生产力。在乡村建设中,科学技术也发挥了非常强大的作用。其中,甘肃省民勤县就是一个典范。经过技术革新,利用集膜下滴灌、温室滴灌、微喷灌等工程措施和灌溉技术,原本极度缺水、经济发展落后的干旱地区,现在已经成为综合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保证了蔬菜得到及时灌溉,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还为探索土地规模化流转、农业发展布局、实现农作物规模化种植等起到了示范作用。

无独有偶,科技的号角在吉林省白城市吹响。作为新能源富集地区,白城市近年来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打好了一手新能源牌。顺应能源产业的发展大势,积极推进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发展,用科技实践促进发展、留住绿色,实现了“经济+生态”,未来可期。

(三)精准施策:基础设施保障发展力

纵观中国的乡村,虽各有优劣势,但都存在一个共同的发展障碍——基础设施薄弱。路通经济才活,农村发展的第一步必须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源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让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嘎日村从“孑然一身”的传统牧场变为海拔3900米之巅的“观景台”,其视野开阔、风景秀美,依托便捷的交通,偏远山村终于吃上“旅游饭”,从此走上致富之路。安徽临泉用“四好农村路”铺就了发展道路。近年来,安徽阜阳市临泉县整合资金40多亿元,建设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3600多公里,其中,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率达100%,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90%,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客车通达率100%。打好基础设施保卫战,推动进村入户道路提标扩面,推进农村公路延伸和联网,使之与城乡统筹发展、与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便捷出行相适应,加快“三农”发展。

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究

农村建设是一个历史课题,需要持续下功夫。(1)转变发展观念,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加大对农民的环保理论教育,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有效措施,在实践中提高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5]。(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保护技术的创新。在资金投入方面,国家政策可以适当调整,给予更多的支持。(3)提倡发展绿色农业,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是现代人对健康的追求,无公害农业的发展也是大势所趋。(4)发展生态经济,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农村经济建设要以生态环境为契合点,农村的发展必须关注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特点,探寻乡村建设新方案。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决定了新时代实现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社会建设的根本任务。人民以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为生存发展的立足点,以良好的生态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幸福生活的增长点[6]。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梦的缩影展现,紧抓生态文明建设,让经济与生态和解、人类与自然和谐。

猜你喜欢

文明美丽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我们创造美丽
对不文明说“不”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