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地区巧女故事探析

2022-01-01易治颖

关键词:青海地区和尚难题

易治颖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西宁 810008)

巧女故事是民间生活故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多维度的文化内涵,从爱情、婚姻、劳动、生活多个层面展现了女性的智慧与力量,反映了被压抑在男权文化下的女性精神。在我国各地都有巧女故事的流传,这些巧女故事织就了一张凸显我国底层劳动妇女对于来自上层和异性压迫的反叛精神的大网,塑造了我国普通劳动妇女心目中机智聪明能干的典型形象。流传于青海地区的巧女故事虽然数量不多,但其反映的主题爱憎分明,具有鲜明的褒贬意识,对于智慧女性的赞美和对于压迫的厌恶之情呼之欲出。本文尝试对青海地区巧女故事的类型进行归纳梳理,并在地域性的基础上探讨这类故事所展现的文化内涵及其社会价值。

一、故事类型

康丽在《巧女故事》中将巧女的类型分为施巧计处理万事、善言辞巧解难题与勤思索不畏艰难三个大类,与娄子匡在《巧女与兽娘故事的探讨》中将巧女故事分为善处事、善说话、善理解三种类型基本一致。本文依据娄子匡的分类方法,同时借鉴张思《湘西巧女故事研究》中对于湘西巧女故事的二级分类体系,将青海民间巧女故事的情节类型做以下分类:

(一)善处事型

善处事型故事是指巧女在面对具有危险性的难题时通过自己的智慧化险为夷。青海地区善处事型巧女故事可分为智惩恶人式、智解难题式两类。

1.智惩恶人式。故事的基本情节是:家中长辈被恶人为难而发愁,巧女替长辈解决难题,恶人怀恨在心想要害死巧女,巧女以智慧化险为夷。这类故事往往有多个难题,通过巧女对这些难题作出的反击以及对坏人的惩戒,展现了巧女的智慧。比如在门源县一带流传的《能姐儿》,其基本情节为:阿妈和阿爸因为矛盾而拽断了小羊羔的羊尾巴,有一天羊尾巴变成了小女孩,成为老两口的孩子,取名能姐儿,某天阿妈被一个路过的和尚故意为难,能姐儿凭借智慧替阿妈反击了和尚,却惹起和尚的杀心;和尚要求带走能姐儿,并且想趁晚上睡觉时将她踹入河中淹死,早已洞悉一切的能姐儿将自己与锣锅、帐篷的位置调换,于是和尚把自己的东西踹进了河里,能姐儿凭借自已的聪明与胆识,依旧活得好好的;第二天,和尚又想趁能姐儿睡着时将她烧死,结果能姐儿偷偷将骡马牵到自己睡的草窑洞,自己睡在了骡马睡的土窑,骡马被和尚烧死,能姐儿又一次躲过了和尚的阴谋;然后和尚将能姐儿带回寺院,让能姐儿好好打扫,能姐儿将酥油炒面捏成“尕儿”放在地上,当着和尚的面吃下去,和尚尝了最后一小块“尕儿”以为猪屎真的是好吃的,第二天学着能姐儿趴在地上吃猪屎,发现被整了;之后能姐儿又带着和尚去掏蜜蜂窝,结果被蜜蜂蛰咬时和尚让能姐儿用铁榔头打自己,最终付出了生命。故事中坏和尚数次给能姐儿出难题,试图通过这些难题剥夺能姐儿性命,但每次都被能姐儿识破,并使得和尚最终赔上了自己的性命。这类故事展现的正反派对立思维,也是民间故事固有的范式之一。

2.智解难题式。此类故事的巧女角色基本上是巧儿媳妇,讲述的是巧儿媳的智巧心思,巧儿媳故事“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产物”,在反映社会底层女性的追求与精神上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这类故事往往有一个为难巧儿媳的相公的角色,这个角色可能是后母、也有可能是岳父或者其他人,而巧儿媳依靠自己的智慧,一次又一次解决了难题。

同德县流传的《金子成灰人变猴》,就是以巧女通过了公公的考验和从父亲那里取回自己的财产等情节内容体现她的“巧”。故事中先是富人想给傻儿子娶个聪明媳妇,通过“房顶种庄稼”和“长辈吃骨头还是吃肉”两个小问题来考察选择的姑娘是否聪明和孝顺,由此选出了心仪的儿媳妇;然后给傻儿子出难题,让他“将羊赶去城里,买些人能吃,鸡也能吃的东西用羊驮回来”,巧儿媳教丈夫剪了羊毛卖掉,然后再买西瓜驮回来,富人知道后很欣慰,临死前将金子埋在了房子中间的梁柱下,拴上一只猴子;几年后巧儿媳和丈夫发现了金子,决定暂时交给岳父保管;后来两口子想要拿回金子,岳父说金子变成灰没有了,于是聪明的儿媳妇将公公留下的猴子训练得会做家务,然后邀请自己的父亲来做客,让猴子款待,并让丈夫告诉自己的父亲,他的女儿变成猴子了,以此拿回了属于夫妻俩的金子。这类故事中女性的智慧与品德都得到了深刻展现,而傻丈夫是作为配角衬托主角的灵巧与机智的存在。通过这类蠢笨人物的陪衬,将故事的主人公——巧女推于台前,为她们展现自己的聪明睿智起到了衬托作用。

另一则智解难题的故事是流传在湟中县的《聪明媳妇》,故事内容大致是由于儿子呆傻,后母要求他“把羊卖掉,再买上些韭菜”驮回来,结果傻儿子进城后遇见了聪明的姑娘,教他卖羊毛解决了这个难题,于是父亲和后母决定将那个聪明的姑娘娶回来;之后傻儿子去卖马,结果买家没给钱,只留了一段话给他,他回来后告诉自己的聪明媳妇,聪明媳妇很快就解出了答案,让自己丈夫拿回了卖马钱;买马的买家心有不甘,多次挑拨傻儿子和聪明媳妇的关系,结果傻儿子真的把自己的媳妇休掉了,后来有人告诉他不可以随意抛弃妻子的道理,于是傻儿子醍醐灌顶,找回了自己的聪明媳妇。这个故事除了通俗的解决难题,还杂糅了巧解隐喻的情节,通过语言艺术将答案藏在话语里,看起来好似难以理解,实际上更加凸显出主角的超人智慧,同时也突显出了民众对于语言的熟练运用与特有理解。现将买家的这则隐喻与巧媳妇的解答摘录如下:

他说:“今天没带钱,我的名字是雪上落霜,我的家在十里、十里、还十里,门上有一个猪吃米,房背后有一条鬼走路,等到马蹄儿圆的时候你来取,我一手交清。”

妻子想了一想说:“你不要难心。雪上落霜是他的姓,他姓‘韩’。‘十里、十里、还十里’是他家在三十里铺,‘猪吃米’是碾子,‘鬼走路’就是房背后有一个坟滩,‘马蹄儿圆’就是十五月亮圆的那天你去取就是了。”

(二)善说话型

善说话型就是指故事中的女性通过语言体现出自己的灵敏心思,青海地区巧女故事主要有避讳式、妙对无理式、妙讽登徒子式三种类型。这三类种类型具有不同的特征,避讳式表现出传统文化的孝道,妙对无理式中女性的反诘多是以牙还牙,妙讽登徒子式则是显而易见的反讽,三种类型都体现出了女性的机智与聪明。

1.避讳式。避讳式巧女故事主要是讲巧女因为对长辈的尊敬而避讳某一字,外人听说以后特意来为难她,巧女通过语言的艺术巧妙地化解了他人给出的难题。乐都县流传的《聪明的儿媳妇》讲的就是巧儿媳为表示对公公赵九爷的尊敬,平时说话都避讳“九”字,因而庄子上的人故意设计为难儿媳,他们让儿媳转告公公“来了九个人,拉着九匹马,每人怀抱着一瓶酒和一捆韭菜,请赵九爷去喝酒”,聪明的儿媳将“九个人”巧妙地转述成“四、五个人”,将“韭菜”转述成“扁叶菜”,避开了众人的设计。这类巧女故事通过语言艺术上的巧妙迂回展现巧女的“巧”,也从侧面反映我国传统社会中对于长辈的尊重与爱护。避讳这一礼仪自古有之,《公羊传》有“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记载。这种礼仪在传统文学作品中也不乏相关记载,《红楼梦》中就有林黛玉因母亲名而避讳的情节。避讳已成为我国传统社会一大习俗惯制,青海地区来自不同民族的文化交融成为当地的独特文化,但仍然保持着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内核,由此可见一斑。

2.妙对无理式。此类故事情节多是有人故意为难主角的亲人,比如流传于乐都县的一则《能姐儿》故事的异文,讲述的是和尚为难庄稼人,庄稼人的女儿坠儿机智反驳两个和尚的故事。故事中和尚因为庄稼人走得太急打断了他们的喧话②;第二天和尚来到庄稼人家里取“干淡”本儿,遭到坠儿的反击:

紧接着大和尚已经进门来了,看见是一个姑娘,大声说:“丫头,你爹爹来?”

坠儿答道:“我爹爹找露水种子去了。”

和尚道:“露水还有种子吗?”

坠儿忙问道:“喧‘干淡’还有本儿哩吗?”

之后小和尚来为难坠儿,亦被她反驳得哑口无言。由以上文本可以看出坠儿在面对和尚无理要求时充满智慧的回答。这类文本不仅仅是在巧女故事中出现,青海地区大量的机智人物故事都是通过对他们言语上的刻画来体现他们的智慧与善辩的。

3.妙讽登徒子式。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流传的一则民间故事《好青草》属于此类巧女故事,故事基本情节是一个年轻媳妇儿在房上晒青草,因为好看引来了几个过路和尚的目光,和尚因而挑逗年轻媳妇儿,却被年轻媳妇儿反讽:

几个和尚路过这里,他们三步一回头地看这个媳妇儿,最后还索性站着看她不走。这个新媳妇儿转过身瞅了他们几眼。

就这个时候,一个和尚挑逗地说:“好青草啊!”

年轻媳妇接过和尚的话茬儿回答说:“青草不好还能把几个秃驴的脖子拧转过吗?”几个和尚脸一红,自讨没趣走了。

这个故事描述了巧女在面对登徒子们的调戏时伶牙俐齿的形象,通过反问将好色的和尚比作秃驴,以双关、比喻的手法斥责了和尚的挑逗心思,讽刺意味入木三分。

二、文化内涵

(一)两性之间的博弈

1.男性与女性社会地位的争夺。同一母题和类型的故事主角的性别在流传中可以置换。相同或相似的故事情节,主角不同,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也有所变化。《华日哈智斗瘸喇嘛》与《能姐儿》的故事情节基本一致,但主角华日哈是男性。这两则故事均以难题为主线推动情节的发展,并且最终坏人以付出生命为代价。两则故事的主角性别不同,故事出现的配角——即阿爷和阿奶,他们的地位也有所不同。在《华日哈智斗瘸喇嘛》的开头,女性是被男性捉弄的对象③,而在《能姐儿》中阿奶和阿爷是因为吵架闹分家而不小心拽断了羊尾巴。两则故事通过主角性别的置换,呈现出不同的女性地位,后者女性地位明显高于前一则故事,从而体现出故事中男性与女性关于社会地位的斗争。

2.男性对女性文化上的压制。在千年的男权统治下衍生出来的巧女故事是民间故事中独树一帜的存在,它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巧女故事反映了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要求改变自己卑下的社会地位和解除‘四权’束缚的强烈愿望”④。通过对女性解决各种难题的描绘,赞扬了她们的智慧与能力,展现了女性的聪明才智。

不管是出现主角从男性转变为女性的《能姐儿》故事,还是不畏权势的《媳妇难倒县太爷》故事,故事中的女性敢于向和尚与县太爷等强权挑战,并且最终通过自己的智慧获得了胜利,都体现出了底层女性对男权的反叛精神。但是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男权文化对于女性这种反叛精神的压制,比如在《能姐儿》中,和尚要从阿奶手中要走能姐儿,阿奶就不得不答应;在《聪明媳妇》故事中,丈夫因为他人挑拨休了巧媳妇,巧媳妇还是选择点醒丈夫两人重归于好;在《媳妇难倒县太爷》中媳妇和县太爷之间的互动始终是通过媳妇的公公进行的;而在《金子成灰人变猴》中,巧媳妇面对的第一个考验是孝顺公公,公公死后,她的生活重心转变成伺候丈夫,而她自己的娘家成了外人。从上述故事中所展现的这些情节,仍旧可以看出深深植根于传统社会的男权文化对于女性反叛精神的压制。因而这些巧女故事中隐藏的不仅仅是女性的反叛与挣扎,还充满了男权文化对女性精神的压制。

(二)阶层之间的冲突

上述故事大部分都是巧女与和尚之间的对弈。青海地区由于历史的影响,佛教文化盛行,而在青海民间巧女故事中,和尚总是以反面人物的形象出现,他们压榨民众、欺压百姓,却总是被聪明机智的主角以各种方式惩罚。像《能姐儿》中的和尚仅仅是因为能姐儿解决了他的难题就生出了许多害死能姐儿的主意,如烧死、淹死、找借口打死能姐儿等,但都被能姐儿一一化解。而在其异文中的和尚因为庄稼人曾经干涉过他们的不轨行为,所以借口庄稼人走得快打扰他们的喧话索要赔偿。至于《好青草》这则故事中更是平铺直叙了和尚的好色之心。民间故事源于民众生活,即使这些巧女故事的主题具有世界性特征,但在流传中也会受到地方性文化的影响,依据当地的文化特征与历史背景被改编成适合当地文化特色的文本。这些巧女故事的文本实际上体现出了当地民众与和尚、官僚这些阶层之间潜在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体现在巧女故事中就是处于高阶层的人们对下层百姓的巧取豪夺和压榨戕害。

三、现实价值

(一)地域文化的呈现

作为民间故事的一部分,青海地区的巧女故事也反映了当地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民俗特色,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地域特色。青海地区的民间巧女故事在流传与传播过程中渗入了明显的地方性文化风格。故事中出现的动物以羊、马为主,这是由于在青海地区羊和马是一种常见的家养牲畜。特别是羊,几则巧女故事中涉及到有关于羊的内容包括放牧、剪羊毛、卖羊毛等具有浓厚牧民生活特色的情节,甚至主角就是通过羊尾巴变成的。从语言层面来看,主要体现在故事文本中话尾的语气词以及部分用字上,像“我不知道怎么办哩”“还有本儿哩吗”“你吃上”“尕娃”“喧话”“阿涅”等词句,都具有浓郁的地方性语言特色。虽然故事数量有限,但其中囊括了青海地区农牧生活、青海地区的阶层分布以及青海地区的方言文化等多个文化层面,这些地域色彩浓厚的民间故事对于研究青海地区民间语言和民众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二)情感宣泄的需要

青海地区的巧女故事不仅展现了青海地区民众心目中的智慧女性形象,而且通过讲述这些故事,完成了自己的情感宣泄。首先是通过角色智慧度的对比隐晦地表达了“女子未必不如男”的思想,巧媳妇和傻丈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物刻画形成两个极端,以表达对于现实生活中女子总被认为不如男子聪明的这类偏见的不满。其次,这类故事重于描写伶牙俐齿的巧女形象,以她们的语言智慧来完成对故事中反角的讽刺,同时也通过言语宣泄女性内心的负面情绪。最后就是通过对故事中女性地位的拔高,表达对现实生活中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不满。因而在这些巧女故事中,女主人公的地位是高于男性的,丈夫要服从于妻子的决定,长辈要尊重女儿或儿媳的选择,而女主人公的决定与行为最后往往也会为家庭带来好处。总而言之,就是通过对女性的智慧及其他方面的刻画,来完成女性对于自己身份地位的幻想,以缓解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负面情绪。

(三)民间孝道的宣扬

青海民间巧女故事最重要的文化价值之一就在于对孝道的强调,不管故事中的巧女形象是巧媳妇还是巧女儿,都特别强调了对于长辈的孝顺和尊敬。上文中除了避讳式中所例举的一则故事大张旗鼓地对“孝道”进行宣扬以外,智解难题里所例举的《金子成灰人变猴》也涉及了“孝”。该故事通过“房顶种庄稼”和“长辈吃骨头还是吃肉”两个问题来为傻儿子择妻,第一个问题考验女主人公是否智慧,第二个考验女主人公是否孝顺,只有既智慧又孝顺的女子才能成为自己的儿媳妇。《能姐儿》看上去是女主人公与坏人的斗智斗勇,但是这个故事得以发展的前提是女主人公对“阿涅”的维护,潜藏其中的仍旧是“孝”。但是这个“孝”的对象又是有其范围的,只对自家长辈孝顺,在娘家时要孝顺的是自己的父母,一旦出嫁之后,就成为了别人家的人,孝顺的就是公公和婆婆了。民间故事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它作为民众的生活创造,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不断地传承与讲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民众的身心。这种内化于巧女故事之中的孝道文化也会在一次又一次的重述之后,逐渐影响青海地区的女性,使她们得以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关于“孝道”的文化心理。

四、结语

虽然青海地区民间巧女故事类型不甚丰富,但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却十分充实,作为世界性巧女故事中的一小部分,它呈现了丰富的文化意义。故事既展现了民众之间所广泛存在的两性间压制与反抗、屈服与挣扎的内部冲突,呈现了巧女故事所拥有的女性反叛精神的深层意蕴;也通过对女性角色的刻画表达了民众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完成了情感上的宣泄。同时,故事中内化了民间文化中重要的“孝道”文化,使得故事在讲述中具有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由此可见,在研究民间巧女故事时,除了关注故事中所呈现的女性觉醒的自主意识和挣扎精神,我们也应该关注在这种封建男权文化下所生产出来的女性故事里蕴含的对于女性的教育内容及其意义。

注释:

①喧话:聊天,闲聊。

②干淡:闲扯。

③《华日哈智斗瘸喇嘛》的开头是老两口分家务活,阿爹多次捉弄阿涅(指奶奶),导致阿涅拽断了羊尾巴,羊尾巴放在筷笼里变成华日哈。

④钟敬文:《中国民间文学概论》(第一版),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20页。

猜你喜欢

青海地区和尚难题
三个和尚有水吃
小和尚
狗之难题
向前奔跑的和尚蟹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林木修枝抚育的技术探讨
青海地区节能日光温室油桃栽培技术
难题大作战
青海省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与问题分析
巧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