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助力青海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22-01-01赵生祥
赵生祥
(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青海西宁 810016)
近年来,依托于互联网技术而兴起的电子商务得到了飞速发展,农村电商已成为青海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和手段,电商扶贫同时也成为了新时代下新的扶贫手段和方式。2014年国家扶贫办将“电商扶贫”正式纳入扶贫的政策体系,并且在2015年将其作为“精准扶贫十大工程”开始实施。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将“电商扶贫”正式纳入了精准扶贫工程,提出要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实施电商扶贫工程。因此,农村电商扶贫已成为新时代下助力青海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赢脱贫攻坚战工作的重点和最有效方式之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4月20日在陕西省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考察时强调:“电商,在农副产品的推销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是大有可为的。”互联网时代,电商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成为脱贫攻坚的新引擎。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电商对于我国消费和农村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更是展现无余。近年来,我省搭上了电子商务发展的快车,有效地带动了农牧业转型升级和农牧民增收,“电商+扶贫”将在我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民牧区“六稳”“六保”工作中释放巨大潜能、扮演关键角色。
一、青海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的措施和成效
青海作为边远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对推动农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商贸流通、带动创新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尤其“电商+扶贫”作为一种新型扶贫模式,在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青海省委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为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工作快速健康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并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营造电子商务发展有利环境。青海省先后出台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培育经济新动力、“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等政策性文件,并于2015年成立了由副省长任组长、省商务厅厅长任副组长、40余个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推动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政企合作、上下联动的工作合力。省财政统筹安排专项资金3800余万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过2亿元,一批以汇聚关键资源要素、赋能传统企业升级发展为主的电商项目不断发挥功能实效,成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商贸流通、带动创新就业的重要动力。黄南州河南县成功培育“天赐蒙旗全域有机”县域产业品牌,仅用一年时间探索出省内牧区县可借鉴可复制的“马背电商”新模式。
二是加强规划引领,多层次构建电商发展生态圈。自2015年以来,全省有5批41个县(市、区)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已实现我省县域全覆盖,累计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6.95亿元,建成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1个,市州级电子商务服务基地4个,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20个、乡镇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188个,村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点1201个,连接城乡、服务全省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同时,全省已建成县级仓储物流配送中心18个,快递分支机构509个,县区网点覆盖率达100%,乡镇覆盖率达68.49%,全省经注册备案及本省许可快递企业38家,各类营业网点1098处,以县城为区域中心,辐射乡镇、村落的三级物流体系初步形成。
三是加快合作共建,助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全省已培育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3家、省级电子商务优秀企业10家。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现有应用电子商务市场主体35000余家,网络店铺数量超过15000个,其中实物店铺占60%,线上餐饮住宿等相关服务店铺占40%。近年来,省商务厅与阿里巴巴、京东集团、光大银行、中国电信等知名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开展“五品一号”特色产品征集、电商商品年货大集、电商兴农扶贫等专项活动。目前,全省共有9大类千余种特色产品实现触网营销,合计销售额超过40亿元;40余家企业通过天猫、京东、苏宁等知名电商平台开设企业级店铺,“京东·青海扶贫馆”“青报商城网”“稳当生活网”等本土电商平台成为特色产品网销生力军,现代商贸流通领域线上线下互动融合迈出坚实步伐。
四是发挥行业优势,构建电商精准扶贫新格局。按照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总体部署,青海省商务厅研究制定《青海省电子商务和市场体系建设扶贫专项方案》,将具体任务分解细化,做到目标、责任、措施“三到位”,确保农牧区电子商务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开展。推动“央视广告精准扶贫”项目实施,依托电商平台资源优势,构建“农牧户+生产企业+电商平台+广告宣传”扶贫生态新模式,帮助省内17家企业拓展网络销售渠道,“以销带产”反向助推1764户贫困户就业增收,户均增收近2000元。全省累计为农牧区开展电商培训63964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0948人次;聚焦农畜产品上行,争取中央扶贫专项资金9500万元,重点支持19个深度贫困地区县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基础条件成熟的贫困村建成的488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累计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线上销售总金额432万元,实现增收201.1万元,“电商+扶贫”取得实效,电商大扶贫格局初步形成。
二、青海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
受地理环境、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等诸多条件制约,青海广大农牧区电子商务发展既面临共同的基础条件束缚,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农村电商整体发展水平有待提升,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容忽视。
(一)顶层制度设计尚不完善,政府统筹规划有待增强
调研中发现,促进农村电商发展的顶层制度设计尚不完善,政府各部门间缺乏协同性,主要表现在部分县级党委政府对发展农村电商的重视程度、统筹规划、有效督导还不够到位,配套措施缺乏针对性,导致电商进农村示范工作的进度、质量和效果未能完全达到预期目标;各地区电商发展定位不清,发展策略不明,政策趋同性、同质化突出;个别县电商进农村示范工作还停留在低层次的“要资金、搞项目”上,未能与“三农”工作结合起来全面统筹规划。同时,电商之间价格战、不正当竞争时有发生,政府监管力度不够。
(二)基础建设相对薄弱,产业聚集发展尚未实现
青海农村电商平台、物流和信息化基础建设刚刚起步,产业聚集度低,未能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渠道窄、成本高;电商专业服务企业少、能力弱,尤其缺乏电子商务服务龙头企业,不利于电商市场主体的培育。县乡企业多使用淘宝、天猫、京东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进行网上销售等业务,利用自建平台的企业极少,省内农畜产品的销售仍以线下渠道为主,未能有效对接省内自建平台拓展销售渠道,使用手机APP、微信商城开展网络销售的也为数不多,加之农村网速普遍偏慢、网络不稳定,网络使用效率低,网民渗透率有限,影响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和普及,农村电商产业化发展更难形成。
(三)物流“瓶颈”还未突破,冷链配送体系尚未建成
受道路交通、农牧民家居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我省农牧区物流基础设施薄弱、运营效率低,物流很难实现直线距离配送,物流网络越往下延伸越困难,适合乡村特点的县(镇)至村的二级物流网络还未形成,物流信息化水平低,物流配送成本居高不下,目前,仅中国邮政网点实现了乡镇以上投递全覆盖,部分快递企业资质不达标,丢件损件、二次收费现象时有发生。覆盖行政村的商品流通服务站点功能发挥有限,有些村级站点仅发挥了代收快递、代购商品、充值缴费等功能;有些“镇中村”重复建设站点导致资金浪费;有些村级站点设置有名无实,成为“僵尸站点”。另一方面,由于冷链运输设备数量不足,保鲜技术、存储能力、配送力量相对薄弱,冷链配送体系尚未建成,严重制约着农畜产品的线上销售。
(四)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培育程度较低,电商供应链体系尚待完善
各示范县适合电商销售的产品主要集中在牛羊肉、虫草、枸杞、酸奶等农畜土特产品上,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问题突出,有些特色产品仍处于粗加工阶段,尚未建立起涵盖生产过程控制、质量检验、清理筛选、分级包装、冷藏保鲜等环节的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生产体系,缺少实现线上销售的“三品一标”认证,难以触网营销。省内自主品牌极为有限,创建品牌、挖掘品牌、打造品牌、营销品牌的理念滞后,品牌效益难以体现。各示范县电商供应链体系还缺乏硬件支撑和整合链接,生产商、流通商、电商服务商独立运营、各守其业成为共性问题,加之网络通信、金融贷款、网店设计、物流配送等相关配套支撑服务体系薄弱,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供应链前后两端无法形成规模化的供应集聚和需求集合,产地与销地之间网络卖家未形成有效联合,电商效率与运营成本优势难以显现。
(五)农村电商人才匮乏,特别是电商专业人才短缺问题突出
人才是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所在,地方政府和商务主管部门、电商运营企业、电商平台运营主体反映比较强烈的困难之一就是电商人才短缺问题。各示范县普遍缺乏懂电商、会管理、能经营的党政干部和专业人才,特别缺乏创新人才、复合人才和领军人物。受地理区位、经济发展、气候环境、生活条件、交通便利化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制约,普遍存在电商人才难引、难招、难留的现实难题。2015年以来,各示范县积极开展普及性培训近6.4万人次,为电商创业就业奠定了一定基础,但电商培训师资不足、效果离需求差距明显,懂得信息技术、电商企业经营管理、品牌推广运作和市场行业培育的人才短缺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农村电商人才特别是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成为制约青海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青海统筹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不断努力下,青海农村电商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面对特殊的省情和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方式,探索一条符合新时代青海农村牧区产业发展和脱贫致富的路子尤为重要,农村电子商务具有低成本、高效率、无地域界限的优势,是缩近城乡距离、助推乡村振兴的好方法和新路子,不但能为农民带来切实利益,也可以促进农民创业就业,为农村业态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带来积极意义。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如何紧紧抓住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的重大机遇,进一步推进我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措施。
(一)强化统筹规划,形成政企联动电商协同发展机制
完善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是实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提。基于此,各地政府需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政策引导,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推动电商发展形成合力。各地应结合本地区实际,充分利用国家和我省出台的关于鼓励和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利好政策,尽快出台促进本地区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协同发展的政策文件,完善“农商互联”“电商扶贫”等政策体系,形成合力。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电商发展的协同联系机制。县级政府要切实履行电子商务进农村建设主体责任,加强规划引导,科学编制县域电子商务发展规划,设立工作台账,明确建设内容、标准、相关责任人和进展时限,制定完善资金、项目、档案等规章制度。紧密结合本地区基础条件、资源禀赋等实际,整合各部门资源,建立“一把手”主抓、商务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协调财政、扶贫、农业农村、市场监管、交通、供销、金融等职能部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三是构建政企联动机制,不断推动地区电商协同化发展。完善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互动机制,搭建政府部门间、行业组织间、企业间的全方位协调沟通平台,借助对口援建力量合作推进等方式方法,在完善政策、配足资金、整合资源、创造条件、强化监管上主动作为,聚合政府、企业和协会等各主体力量,支持并引导电商企业与农业经营主体、加工企业合作,构建长期稳定的产销衔接机制,多措并举推进本地区电子商务发展。
(二)加大支持力度,完善电商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
完备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电子商务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石。各级政府应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完善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和电商服务体系,注重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的培育力度,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夯实基础。
一是不断加快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贯彻落实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网络通信及物流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县、乡、村网络通信覆盖率,完善偏远农村道路建设,改善交通运输基础条件,完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设施(电子商务服务中心、货源基地、展销中心等)建设,为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二是不断完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仓储物流、配送网点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的投入,加快州县乡村四级电子商务服务基地、服务中心、服务站、服务点建设,提升电商整体服务能力。协调相关部门做好网络、物流、金融支撑服务保障及服务体系各节点规范标准的制定。重点加强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点的建设力度,着力解决“最后1公里”的问题。三是完善物流体系提升物流效率。聚焦农畜产品上行,有效整合农村现有物流资源,鼓励供销、邮政等发挥原有优势,参与农村电商物流发展。探索采用创建基金、股权投资、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委托经营、市州县联合、企业联盟等多种方式,建设区域物流仓储、分拨、配送中心或园区;大力发展产地预冷、冷链运输、冷库仓储。各县(区)要合理规划和布局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积极实施快递下乡工程,紧密结合农村牧区实际,加强乡村服务站点规划布设,鼓励快递企业在乡镇设立分支机构,激活“僵尸站点”,合并重复站点,努力打造“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为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四是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培育。整合各类电商资源,培育电商市场主体。鼓励中国电信青海分公司、中国邮政等省内国企,朝阳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以及“乐村淘”“党报物流”等省内有实力的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物流企业与当地企业有效融合。扶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供销、邮政、快递等各类市场的培育和整合。支持龙头企业建立智慧物流系统,有效整合物流快递资源,提高配送效率。继续做好国家级和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的选取工作,重点培育一批农村电子商务试点、示范企业。
(三)政府积极主导,着力打造区域特色品牌
品牌是电子商务的生命力所在,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必须把培育品牌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打造“青字号”特色品牌,提升产品网上知名度,促进增效、增收。
一是努力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政府要积极推动农村电商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充分把握电商营销特点,依托本地区资源优势,深度挖掘整理适合电商销售的特色农畜产品。组织引导特色农产品引入标准化建设体系,参考“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成功案例,建立健全“三品一标”认证,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组织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二是努力打造“青字号”特色品牌。各县要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积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与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民俗文化等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有机融合,促进农畜产品加工、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和生态旅游建设等特色产业发展。坚持生态绿色发展,培育打造一批体现青海特色、展现地区特点的“青字号”品牌,打造“小而美”的农村电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微信、微博、网络视频等媒体,采取专栏节目、新闻发布、专题报道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推介品牌农产品,拓展品牌农产品营销市场。三是引导农村电子商务规范化发展。各级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电子商务和直播平台的监管力度,避免农村电商之间价格战和不正当竞争的发生,努力探索农村电商新业态的治理新模式,并将其纳入地方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考核体系中来。
(四)加强人才培育,汇聚合力提高农村电商应用水平
专业人才队伍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中坚力量。要强化对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电商人才优势,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培养更多层次、更多岗位、更多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高技术电商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
一是不断加大农村电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意见》精神,通过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鼓励本土人才返乡创业,改进编制管理、开通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完善工资待遇等一系列人才倾斜和优惠政策,在具备条件的省内高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夯实电子商务专业师资力量,尝试探索面向农牧区基层一线服务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专项招生计划,鼓励和引导省内外大专院校专业人才到农村牧区电子商务领域建功立业。二是加强现有农村电商人才培训,提升续航能力。充分发挥高校、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等方面的力量,组织各类电商企业、专业院校、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对政府机关、企业、合作社工作人员、农产品经纪人和农牧民进行电子商务政策、理论、运营、实际操作等方面的培训,重点放在县乡机关干部、农村青年、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留守妇女以及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成员等人员身上,普及电子商务基础知识,提高应用电子商务的水平。加大对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店商操作员、村级服务站人员的培训,着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依托电商服务中心和省内外电子商务培训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培育本土电子商务人才,建立电子商务人才培训长效机制,同时注重创业培训,鼓励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掌握电子商务技能留在当地,带领农民通过电子商务脱贫致富。三是发挥党建功能,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电商建设。各县(区)党委政府要积极引导基层党组织,将党建活动与农村电商政策宣传、电商知识培训、产销对接等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党员投身电商产业示范带动,吸收从事电商产业、服务当地脱贫攻坚的农村年轻骨干人员加入党组织,进一步发挥党组织在规划发展、产业培育、示范带动、服务群众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促进基层党建和电商产业齐头并进发展。紧密结合所在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坚持把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及各村熟悉电商产业,会经营、懂管理,愿意从事农产品开发、带领群众致富的党员联合起来,广泛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到农村牧区电商发展事业,坚持扶技、扶志、扶智相结合,广泛调动更多普通群众融身农牧区电商发展,实现致富脱贫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