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经济发展战略70年考察

2022-01-01薛生海娄仲俊

关键词:青海省青海战略

薛生海 娄仲俊

(青海师范大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青海 西宁 810016)

青海解放70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历届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立足青海特殊省情,根据不断变化着的世情、国情,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改进和完善治青理政的经济发展战略,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许多历史性变革,取得许多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节点,全面梳理其发展历程,总结其经验与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一、70年青海经济发展战略的实践探索

(一)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之路

青海解放之初,可谓极度贫穷落后,农业依然是“二牛抬扛”,所谓的“八大工厂”基本是手工时代,人民缺衣少食,物资匮乏。面对贫穷落后的新生青海,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从1951年1月至1953年3月,青海农村进行全面土地改革运动。通过土改,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摧毁了地主土地所有制,改变了落后的生产关系,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生产的积极性。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发展,青海开始改变以往贫穷落后的局面,开启了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十年代初,在一些已经完成土改的农村,在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互利的原则下,开始走合作化道路。1954年7月,青海省委第一次党代会确定,在农业区要积极稳步地开展合作化运动。从而青海全面展开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到1955年底,农村入社农户已达85.2%,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青海对牧业和工商业的改造虽然推进的慢一些,但至迟到1960年,青海牧业和工商业改造全面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在青海的胜利完成,标志着青海也与全国一道迈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时期。

(二)坚决执行“三线”建设的国家发展战略

进入20世纪六十年代,从国际上看,伴随着中苏关系的不断恶化,边界冲突事件不断增多,民族问题频繁出现,中国北方的国家安全面临着来自苏联的军事威胁;美国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主动挑起越南战争,把侵略战火烧到中国南部边疆,中国南方的国家安全面临来自美国的最直接威胁;印度推行反华仇华政策,在美苏两国的怂恿下,印度军队多次擅自越过边界侵占我国固有的领土,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全面临印度侵略的严峻挑战;窝居台湾的蒋介石有美国撑腰而蠢蠢欲动,加剧了台湾海峡地区紧张局势,东南面潜伏着发生大规模冲突的危机。面对敌对势力被包围且面临战争危险的严峻形势,党和国家从全局和长远出发,不得不开始考虑备战问题。从国内来看,工业过分集中于几个大城市,特别是军工设施、交通要地和大城市密切相关,一旦遭袭,不仅城市人口很难疏散,工业极易会遭到极大破坏。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局势,中国不得不考虑工业中心的西移,以防患于未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1964年5月毛泽东在北京召开的中共中央“实现农业计划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会议上首次提出“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1965年10月召开的中共中央会议,同意“三五”计划的基本方针为:“以国防建设第一,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1]从此拉开了“三线”建设的序幕。青海被列为“大三线”建设的国家战略。

1965年3月,青海省执行中央“三线”建设的方针,并制定《青海省1966年国民经济计划纲要》,其中心任务是:积极备战,加强对“三线”建设的支援,大力发展农牧业生产,各行各业加强对农牧业的支援,集中人力物力打好农牧业生产建设歼灭战,为实现第三个五年计划创造良好开端。[2]

青海省“三线”建设从1965年正式开始到1973年基本结束,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从内地、沿海向青海迁建了一大批军工企业,还建成了一批机械、化工、服装、食品等工业企业,同时从内地随迁了一大批机工、知识分子等技术人才。“三线”建设不仅改变了青海工业化的落后面貌,为青海夯实了工业基础,健全了工业体系,也为青海储备了技术人才,为以后青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开发资源、振兴青海”的发展战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青海省委省政府积极相应党和国家号召。1979年新年伊始,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全面贯彻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明确提出了把全省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发展思路。从此,青海经济建设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青海的改革也是从农村开始的,伴随着全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断成熟和推广,至迟到1984年青海全面完成了农村牧区耕地和草场包产到户的改革举措。伴随着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在青海的全面实施,短短几年,青海农牧民总体上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为青海的改革开放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青海人民也开始考虑不能机械地等待国家经济援助,而应该想办法走自谋发展之路。1986年3月青海省委六届五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改革开放,治穷致富,开发资源,迎接转移”[3]的经济发展战略构想。1988年在青海省第七次党的代表大会上,将原来的战略构想调整为“改革开放,治穷致富,开发资源,振兴青海”[4]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省委省政府正确分析青海省情实际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的具有青海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主要以资源开发为导向,其核心就是依靠青海丰富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加快青海经济发展步伐,改变青海贫穷落后的面貌。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国家大力支持,依托资源优势新建了如龙羊峡李家峡水电站、青海钾肥厂、青海铝厂、民和镁厂、锡铁山铅锌矿、冷湖石油等一大批重大工业项目,工业结构更趋重型化;同时重工业的发展带动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等迅速发展,青海经济开始迈入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轨道。

(四)“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经过20年的发展,东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已经发展起来了。为了顺利实施邓小平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于1999年中央正式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构想,并于2000年部署实施,同时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的方案。这说明党和国家在注重西部经济发展的同时,开始注重环境保护问题,西部发展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根据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退耕还林(草)工程推进,青海省于2000年也正式启动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将青海省41个县(市、区),总面积52.3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4.4%的地区纳入了本次退耕还林(草)工程计划,预计经过11年建设将完成1875.46万亩总规模的退耕还林(草)工程。

尽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有序推进,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也顺利建设,但通过生态保护和建设来增长青海农牧区经济效益却不十分明显,最主要的是青海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未能有效遏制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的趋势。[5]从2002至2007年的五年中,青海省发展整体上从自然环境索取所需远远大于当地生态的承载力,生态供需失衡问题依然十分突出。[6]因此,如果不能从整体上作出一个顶层规划和设计,就无法从根本上化解这些日益突出的生态矛盾、生态问题。实际上,生态保护与建设已经成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新方向。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这一目标,立足青海省情实际,着眼于青海生态环境特殊的区位优势,在2008年1月召开的青海省委第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了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立省”战略。[7]这一战略突出了生态环境保护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旨在构建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的生态建设模式。[8]它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更大地体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新理念。[9]

(五)“三区”建设的发展战略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同时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发展思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为了确保到2020年青海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重新审视青海省情和“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

2012年青海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正式提出了“全力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三区”建设的发展战略。2013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力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努力建成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力促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所在,努力把全省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力促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努力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10]“三区”建设的目标更加明确,定位更加清晰。

“三区”建设的奋斗目标是从资源、生态、稳定三个维度出发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提出的,它是“生态立省”战略认识的深化,是青海经济发展的重新定位和更高站位。

(六)“四个转变”到“一优两高”的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青海视察时,提出了“四个扎扎实实”的重大要求,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2016年12月在青海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上,省委省政府深刻分析了我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分析了面临挑战和机遇后,首次提出了“四个转变”的发展新思路。2017年5月,在青海省第十三次党代表大会上,详细阐述“四个转变”的新思路,赋予了更加详实的内容,厘清了“四个转变”之间内在的逻辑辩证关系。“四个转变”的新思路是既站在青海看青海,又跳出青海看青海,还面向未来看青海的全新思想,它充分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为青海经济社会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成为青海从国家战略出发,自觉站在长远发展的视角审视今天、开拓未来的新思路。

为了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2018年的“两会”上,青海省委根据变化着的国情和省情,提出了“五四战略”,即“四个扎扎实实”“四个转变”“四化同步”“四个更加”“四种本领”。并强调指出,“五四战略”以“四个扎扎实实”“四个转变”“四化同步”“四个更加”“四种本领”为主抓手。“四个扎扎实实”是做好青海工作的根本遵循,“四个转变”是推动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方法路径,“四化同步”是实现“四个扎扎实实”和“四个转变”的有力支撑,“四个更加”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愿景在青海的具体体现,“四种本领”是完成各项目标和任务的基本保证。[11]

党的十九大之后,青海省委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形势,2018年7月在青海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上及时提出了“一优两高”的重大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是青海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同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在作出了青海具有六大优势潜力和六大短板的新判断基础上,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提出了生态保护优先,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奋斗目标。

“一优两高”战略是在国家发展的大逻辑大背景下,青海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是青海积极践行国家战略与发展政策,又因地制宜推动青海发展的战略部署;也是青海发挥自身优势,将发展的差距势能转换成发展动力的制度安排,更是新时代新青海发展的总体目标定位、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和根本遵循。

总之,考察70年青海经济发展战略,在实践中认识,在认识中升华,从完全执行国家发展战略,到依托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基础上,逐渐呈现具有青海地方特色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战略,再到新时代重视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经济发展战略,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正是因为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提出了切合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从而使青海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再到整体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飞跃。新时代青海已经站在了新起点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70年青海经济发展战略的经验启示

提出和实施适合青海省情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是青海社会不断兴旺发达的重要原因。70年来,正是由于依托国家战略,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提出了富有青海特色、符合青海发展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才使青海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伟大飞跃,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探索实践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值得深入总结,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跟党走,是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蹄疾步稳的根本保证

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根本保障。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12]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再次强调:“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注重党的政治建设,他强调指出:“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13]这些都表明注重政治建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欣欣向荣。

青海解放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青海始终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紧跟党和国家的步伐,在重要的历史发展节点,廓清思想迷雾,澄清模糊认识,排除各种干扰,把全省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青海始终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己任,坚决反对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行径,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行,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贯彻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动重大工作的实践中去。70年来,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始终把实施民生工程作为最重要使命,站稳了人民立场,贯彻了党的群众路线,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是如此,70年来,青海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

(二)青海经济发展战略必须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整体要求

紧跟党和国家发展步伐,始终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制定青海的发展方针是70年来青海取得的宝贵经验。青海解放之初,面对贫穷落后局面,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党和国家发展政策,大规模实行土改运动,鼓励走合作化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在青海逐步确立起来,使青海与全国同步进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时期。

六十年代,根据国家“三线建设”的发展规划,青海抓住时机从全国各地在青海迁建了一大批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大大改善了青海工业面貌,夯实了青海向现代化工业发展的基础。

改革开放后,青海审时度势,依据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总要求,根据世情、国情、省情的发展变化,先后提出了“开发资源、振兴青海”战略、生态立省的战略、“三区”建设的战略、“四个转变”战略、“五四战略”和“一优两高”战略。这些战略都是在国家发展的总体框架下,推进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正是由于根据不同时期国情、省情变化提出了适合青海发展战略,才是改革开放40年青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巨大成就。

(三)深化省情认识,立足青海省情实际,实事求是,走青海特色优势产业之路

毛泽东主席曾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认清青海的省情是解决青海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基本依据。青海解放70年,省委省政府始终立足青海省情实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青海省情认识,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正是对青海省情认识的不断深化,才制定出了青海不同发展阶段比较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指导青海从贫穷落后走向了全面小康社会的胜利飞跃。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基于青海“面积大省、人口小省、资源富省、经济穷省”的省情认识,提出了“开发资源,振兴青海”的战略[14];西部大开发中,伴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我们对青海省情有了“自然资源富集、生态环境独特、民族文化多元”的认识,提出了从“生态立省”到“三区”建设的发展战略,特别是“三区”建设战略的提出,实际上对青海省情有了一个清晰认识和明确定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局势,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方针政策,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短短五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社会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面对青海省情的新变化、新时代、新矛盾的新判断,省委省政府做出从提出“四个转变”到“五四战略”,再到“一优两高”等经济发展战略的不断调整,这些调整切合新时代青海各族人民追求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时代要求。

(四)必须抓住经济发展这一核心任务,不断提高青海各族人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抓住“发展”这一“牛鼻子”,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我国成功地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青海解放70年来,我们始终贯穿“发展”这一基本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然而,当前制约青海发展有六大短板,即“地处高原是青海的区位短板、发展不足是青海的实现之困、区域差异是青海的协调难题、转型缓慢是青海的发展瓶颈、人才短缺是青海的最大制约、社会治理是青海的压力所在”[15]。要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提高青海各族人民的综合文化素质,练就现代化本领,不断增强“造血”功能,努力提高青海自我发展能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五)必须走创新之路,破除体制机制旧藩篱,增加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青海解放70年来,我们一直秉持创新发展理念,紧跟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势,推动了青海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然而,青海是集民族文化多元性、资源富集性、经济贫困性、西部边缘性、生态环境重要性为一体的省份。进入新时代,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更加凸显,生态环境保护与加快经济发展的矛盾愈发突出,青海自我发展的能力依然不足,要有效化解新时代的新问题新矛盾,必须以“五大发展新理念”为引领,摈弃过去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驱动的老路,发挥创新驱动优势,走大力发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新路子。努力提升青海自我发展的能力,提高内在的经济生产效率和资源组合效益,为长期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16]青海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必须着眼于青海省情实际,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破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难题,实现“一优两高”的发展战略,力争形成以创新为核心、为动力、为先导的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把青海建设成为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青海。

猜你喜欢

青海省青海战略
青海省高速公路集中监控运营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大美青海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图说:2019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青海省海南州诗歌作品小辑
青海:畅享冰清世界新“年味”
青海行七首(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