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2022-01-01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沈宏娟

区域治理 2021年35期
关键词:城市化子女养老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沈宏娟

一、城市化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不同专业的学者对城市化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广义的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地理学角度来看城市化是农村地区或者自然区域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经济学上从经济模式和生产方式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生态学认为城市化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社会学家从社会关系与组织变迁的角度定义城市化。总而言之,社会需要不断进步,就需要加快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大量的劳动力,这便使处在农村地区的青壮年离开乡村进入城市务工。

二、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官方给出的老龄化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中国在2000年时,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0%,0-14岁人口比重为22.9%,老年型年龄结构初步形成,中国由此便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1.9%,0-14岁人口占比降至16.9%,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1]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而在我国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现象更为突出。

三、农村养老的现状

(一)“养儿防老”思想的破裂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当大批的年轻劳动力向城市涌入,农村留下劳动力薄弱的老年人,尽管家中有地,可是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已经不在适应种地这种体力活。由此老年人们缺失了他们本身的经济作用。子女外出务工,老人留守家中,在农村地区是常见的现象。当传统的家庭结构被打乱,老年人是很难快速适应这种状况的,在大部分农村地区老年人的思维中,养儿防老的思想是长期存在的,可是为了生活,他们的子女不得不选择外出务工。仅仅想要依靠孩子来养老已经是不太现实的状况了。在农村地区,当子女外出务工后,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可以多给父母一些赡养费,可更多的现实情况是,多数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们,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可以选择的工作岗位并不多,那些在城市务工的年轻人们能够照顾好自己的小家庭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了。基于当前社会的这种情况,养儿防老这种思想已经在逐步瓦解。

(二)孝道观念的淡化

由于父母与子女两代人生活背景的大不相同,不论是在生活习惯,娱乐方式还是日常饮食等等各个方面,年轻人和老年人可以完整的展现出两个时代的不同。在70年代,一对年轻夫妇结婚后多数都是和自己的父母住在同一屋檐下的,两代人共同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下,现在的情况是,一对年轻夫妇在婚后两个人各自离开自己的家单独居住。这种现象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年轻一代人变得不孝顺,而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以前人们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经济条件也相对落后,婚后大部分是男性来承担养家的重任,女性多数承担起家中一切事物包括照顾年迈的父母。反观当今时代,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追求个人独立的思想高涨。新时代女性已不愿在婚后做家庭主妇,一旦年轻人付诸拼搏的行动,老人必然不会强行阻止。城市中年龄大一些的老年人离开子女还有其他娱乐项目可供选择。而农村地区本身基础设施就很薄弱,更谈不上有多种娱乐项目能够消遣,老人们辛苦种地半载,如今身体机能日渐减退,不能再劳作,只有智能手机可供消遣,可是子女外出务工,无人教会他们使用。新时代的大背景之下,年轻人追求个人的独立,经济的自由,奔波于城市之中,难免会对父母的照料有所淡化。

(三)农村老人经济来源紧张

“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情况在广大农村地区已经是屡见不鲜,与城市老人不同的是,城市中老人到了退休的年龄每月可以领到退休金,使用这笔资金来安度晚年,可是对于农村老人而言没有退休金这个概念,当他们在失去劳动力的时候也就失去了经济来源。[2]而农村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养老金补贴标准也非常低。他们还没有为养老做好准备却已经老去。经济上的紧张还带来了一种情况--有病不敢医。因为担心高昂的医疗费用,老年人害怕去医院,生病了也迟迟不去,最终导致病情的恶化。经济上的困境对农村地区老人养老来说是一重大山。

(四)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

社区照顾与养老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还不够完善,且没有足够的专业人员来承担这份工作。一些乡镇地区会设有养老院,但是却没有多少老人愿意进入养老院养老,一方面在老年人的意识里,进养老院是一件非常没有面子的事情,另一方面,老人们在家生活自由惯了,一旦进入养老院,各种制度会限制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这也大大降低了老年人进入机构养老的意愿。[3]

(五)老人长期缺乏陪伴

当子女外出务工,老人留守家中,且没有什么可供消遣的娱乐项目,老人的内心会产生孤独感,他们没有什么自己的生活,盼着子女回家看望自己,而子女在一年中回趟家的次数更是寥寥无几,在2020年和2021年这两年中,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在城市务工的子女多数也是采取了就地过年。老年人长期缺乏子女的陪伴,精神抚慰也十分重要。

四、关于农村养老的建议

(一)加强互助养老的作用

农村地区每个村部会有村里所有人的档案信息,对于60以上的老人,可以按照年龄,性别,是否有疾病,是否有残疾,以及生活是否能自理等进行分类,年纪较轻的人群可以对生活已经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进行照顾,根据对老年人照顾的次数给予对等的奖励或报酬。[4]以此来激励更多的年轻老人来帮助年长的老人。村部食堂可以为生活已经无法自理的独身老人准备一日三餐以解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互助养老是在熟悉的环境内进行,通过邻里之间或熟人完成,这种互助的好处在于彼此相互熟悉,不会让老人有太强的抵触心理。

(二)增加农村老人经济收入与医疗保障

由于农村地区的老年人收入长期处于低水平,因病致贫是农村地区贫困人口较多的主要原因,在农村地区物价普遍较低,食物大部分也可以自给自足,日常生活开支实际上并不算多。而种地是一项体力活,农村地区居民几乎大半辈子都在辛苦劳作,到了年老很少有健康的身体,依靠土地获得的收入基本上是可以维持农村地区一个家庭的基本生活,可是一旦家庭成员中有人因为生病要花去大量的治疗费用,那么导致这个家庭进入贫困的原因几乎都是因为高昂的医疗费用。这种情况就使得老年人产生了有病不敢医的心理,因此增强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十分重要,农村地区老年人生大病住院可以报销,但大部分老年人患有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有些药品不在可报销的范围之内。老年人不得不自掏腰包,这让本就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更加雪上加霜。提高老年人养老收入,增加对老年人看病的补贴政策让老年人看得起病。

(三)增加娱乐设施排解老人孤独

适当加强村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设立棋牌室,修建小型广场以提供晨练及广场舞场地,增加能够进行群体性活动场地,让老年人有地方去,有人聊天以缓解整日在家的孤独情绪。有了娱乐的场地后可以聘请专业的老年社会工作者来农村进行老年社会工作,按照不同年龄,性别,共同需求等分开进行组织活动,使不同需求的老年人参与其中,增强大家的参与感与认同感,这样一来,老年人有了自己的生活后,对子女的依赖也会降低,减少孤独感。[5]子女在外务工也可以安稳踏实。

(四)规范养老机构服务

在农村养老的过程中,留守家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直到不能生活自理,子女外出务工,不得不进入养老机构,此时养老机构便开始发挥自身的作用,照顾年迈的老人需要专业的知识做支撑,老人们的日常起居,营养饮食,活动时间,休息时间等,在进入养老机构的那一刻开始,老人们便将自己托付给养老机构,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服务人员,规章制度,服务水平等都应达到合格标准,即使老人们生活在养老机构,也应该被关爱,度过一个舒适的晚年生活。

五、结语

城市化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劳动力所做出的贡献,在城市生活一步步变得美好繁荣的时候,反观农村地区还有很多地方发展不足,基础设施跟不上,医疗,教育,住房,养老服务水平低下,依然还有大部分留守老人身处农村地区,他们的日常生活,精神慰藉,物质需求,医疗保障等方面依然是需要帮助的。健全农村地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提高老年人经济收入,组织老年人参与群体活动,改善当前的养老困境,一步步实现健康养老。

猜你喜欢

城市化子女养老
养老生活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