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县级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探讨
2022-01-01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生态环境局谢志强
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生态环境局 谢志强
在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开展中,区县级环境监测工作是最重要的一个层级,必须强化重视,才能对区县级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期间,加强对先进技术的运用,科学构建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精准判断环境污染源,保证环境能及时准确得到科学治理,从而让人们生活在一个较为安全、健康的环境中,全面提高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
一、区县级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环境应急监测能力相对较低
部分落后地区的生态环境监测站在工作中应用的设施设备和技术存在较强的滞后性,有些生态环境监测站只配备少量的小型仪器,诸如便携式pH计等,针对应急监测的先进设备创新性不足,不能及时进行引进和更新,技术不够先进,使得很多工作无法有序开展。即便是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在进行环境监测过程中,依旧无法对现有的技术工艺加以创新,相应的设备亟待提升,最终导致环境监测效果不佳。因技术条件以及设施设备的落后,使得区县级监测站在对本区域内的主要污染源种类以及排放情况等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很容易对污染源的具体情况掌握不充分,无法利用准确的仪器和监测方法来进行深层次研究。
(二)监测数据处理能力偏低
在具体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针对信息内容的收集,虽然能通过计算机来开展相应工作,但是在数据存储格式和类型等方面统一性不足,没有制定一致的管理标准,致使数据无法得到科学利用。并且,依托局域网在对生态环境质量开展监测工作期间,虽然效率一直在提高,但很多事宜并不能有效落实,监测数据的应用缺乏高效性,比如,在对水质进行监测时,针对某一监测断面的监测数据,需要借助文本的形式进行存放,在对生态水环境质量进行管控过程中,要对断面污染现状展开综合研究和剖析。而这一现象的存在,无法从中获取更为真实且精准的数据,需要重新录入,不仅导致工作量加大,还无法将数据的价值发挥出来,应用效率不高,影响了监测水平的提升。
并且,在借助计算机开展相应管理工作时,部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不高,再加上人员需要频繁访问数据,致使在使用文件环节,无法对整个硬盘数据形成共享模式,最终导致在权限不足的条件下,私自对数据信息进行复制以及修改等,从而让网络越来越不安全,很容易出现网络病毒,如若情况严重,可能还会被黑客入侵,进而使得监测数据丢失或者泄露,造成的影响非常大。
(三)区县级环境监测经费有限
针对全国区县级生态监测站的工作成效来看,区县级站配备的工作人员数量相对较少,监测队伍水平亟待提升。并且,在人员素质以及监测水平方面需要提升的地方颇多,队伍结构存在较强的不合理性,能熟练掌握监测技术的人员相对较少。同时,区县级财政较为困难,年度财政预算安排只能为环境监测部门提供人员工资以及基本的工作经费等,最终使得大部分区县级环境监测部门只能维持日常工作,无法先进仪器设备,不能定期对设施设备进行维护和更新,也无法组织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学习。此外,在区县级环境监测系统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工作任务较为繁重,再加上没有专项经费作为支撑,使得监测设备以及配件不能及时更新,相应的生态环境事故应急监测、处置演练工作无法有序进行,影响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也制约了监测效果和精准度的提升[1]。
二、区县级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区县级生态环境监测站要对辖区内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经常性监测,对排污单位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监督性监测,担负的职责十分重要。同时,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及时向当地政府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报送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统计表、报告等,以便为政府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依据。因此,环境监测工作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数据量较为庞大,任务十分繁重。
为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应该加强对区县级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借助先进的计算机及先进手段,科学地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保证快速获得各类信息能,并对其有效加以利用,保证环境监测管理实现系统化以及规范化目标[2]。
三、区县级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对策分析
(一)区县级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思路
在对区县级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依据,科学地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和存储,有效地进行检索和加工,合理地对信息进行传输。在对系统建立过程中,应该将顺利完成各项业务工作作为最终目的,借助计算机高效管理,建立健全监测数据库,可以自动完成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和报表的编制。
(二)区县级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实践
(1)系统框架。区县级环境监测站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信息源。因此,在生态环境要素质量监测期间,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分析和考量,站在用户的层面加以分析,强化对先进技术手段的利用,有针对性地进行结构化设计,在时间以及空间层面合理规划,保证系统功能要求得到满足。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应该对区县级生态环境监测站进行深入研究,对业务管理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保证区县级环境监测站的管理顺畅[3]。同时,在系统建设期间,要将智能分析作为基本要求,借助相对科学的手段,对区县级环境监测管理系统的功能结构进行有效建立,并对系统的流程加以明确。针对系统的功能模块,具体包括文件、编辑、录入内容等内容;文件所包括的内容有返回、打印等;编辑所涵盖的内容有剪切、复制、粘贴等;录入包括降水、功能区、噪声等;查询包括污染源以及生态环境要素质量等。系统中囊括的内容非常多,要认真分析、有效整合,保证各类数据能得到良好处理,从而为监测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开发环境。在对区县级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构建期间,可以对第四语言加以利用,WindowsNT作为实际的操作系统,开放式数据库连接作为数据接口,借助事件驱动的手段,采取可视化形式,有针对性地对程序加以设计,确保开发以及建设的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得以稳定运行。
(3)系统的构建。在区县级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构建期间,需要对office设计风格进行积极借鉴,依照实际情况,设计有效且良好的用户界面以及标准化录入格式,确保人员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系统的应用流程,科学地对系统加以使用。在系统构建过程中,需要对数据库进行完整构建。数据库包含的内容相对较多,诸如技术规范库,涵盖了行业代码库以及污染物排放标准库等;基本信息库包括监测站信息库以及职工信息库等;监测业务信息库涵盖业务工作管理库以及质量控制库等内容。对数据库构建完毕之后,应该完整地将信息进行录入,对查询以及制度等功能进行不断优化和改进,以便系统能稳定运行。同时,对系统进行科学设置、合理维护,并构建相应的应用函数,诸如各种标准的运用函数等。此外,对有效运用PowerBuilder开发工具,借助相应方法设计出与其他系统的接口,保证逐步实现网络化目标。
(4)系统的利用。在区县级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构建完毕之后,需要将其科学地应用到生态环境监测站日常监测工作中,保证能获得相对良好的效果。经过对比分析,加强对这一系统的应用能将区县级环境监测管理的现状精准反映出来,了解具体的环境特点,通过系统参数的合理设置,与国家既定的规范和标准相吻合,所得出的监测报告和报表也能达到计量认证的规范性要求,同时,在对系统的利用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十分准确,可以高效地对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快速制作报表,不仅促进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还增强了数据监测数据的精准度,对整体监测效果的运用有很大促进作用。
(三)区县级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展望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下,计算机技术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计算机联网能让信息快速传输,尤其是信息化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基础设施,通过计算机技术,能对以往通过表格以及信件传递信息的落后方式加以改进,大大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4]。同时,强化对区县级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并有效对系统进行利用,能将基层生态环境监测站与上级站有效衔接在一起,可以借助计算机让通信设备与线路合理连接,保证形成互联系统,让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借助internet所提供的多种功能,还可以确保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不受时间和地域的局限,能够在短时间内对信息进行获取和传输,实现对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近年来,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技术越来越完善并逐渐朝着自动化方向迈进,诸如在监测仪器应用过程中已经能和计算机传输信息相融合,让监测信息可以精准且快速地采集,并实现有效传输。所以,加大对监测信息系统的构建,可以为自动监测仪器信息的传输提供更多便利,有利于监测精准度和应用效果的提高。
四、结束语
综合而言,区县级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科学建设,不仅能有效解决环境监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提升监测质量和效率,还能增强生态环境执法水平。因而,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加强重视,合理地对计算机技术加以利用,有效地与环境监测管理相衔接,及时且精准地为环境管理提供环境信息,确保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