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格斯一个著名论断的当代价值
——兼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2-01-01丁龙召李丽萍

关键词:恩格斯波兰共同体

丁龙召, 李丽萍

(内蒙古师范大学 民族学人类学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与马克思共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弘扬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深入理解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意义的时代要求。170多年前恩格斯在《论波兰》的演讲中提出:“任何民族当它还在压迫别的民族时,不能成为自由的民族。”①[1]288这一论断揭示了民族压迫的本质是阶级压迫,坚持工人阶级不分民族的联合,共同反对国际资本主义,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与无产阶级革命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规律。深刻理解恩格斯这一论断的内涵与价值,为认识当今世界国家间和民族间的关系,以及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恩格斯著名论断的提出

19世纪上半叶,英法等主要西欧国家的资本主义已迅速发展起来,而中、东欧一些国家还处在封建帝国专制统治之下,如多民族国家的沙皇俄国、奥地利等国。这一时期,欧洲工人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交织着民族压迫与反民族压迫的斗争。例如:西欧的爱尔兰反英民族解放运动;中、东欧的匈牙利、捷克、意大利、波兰和南方的斯拉夫等一些长期遭受沙俄、普鲁士、奥地利殖民统治的民族,为了国家统一、民族独立和反对本国的封建势力,爆发的声势浩大的民族民主革命。同时,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寻求海外市场、殖民扩张的加剧,亚洲、非洲人民反抗殖民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也风起云涌,印度、伊朗反英民族解放运动,苏丹马赫迪、埃及阿拉比反英起义,阿尔及利亚反法起义等。马克思恩格斯从各民族无产阶级利益出发,时刻关注着世界局势,认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联合一切可能联合的同盟者来反对主要敌人,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革命运动,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以实现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任务。

身处欧洲中枢的波兰,在中世纪时拥有辉煌的历史,但独特的战略要地也使其成为各大国争夺和博弈的对象。1772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兰遭到俄、普、奥三国的蚕食和瓜分,有族无国,从欧洲版图上消失长达123年之久,波兰民族为复国进行了长期不屈的抗争。卢梭在《论波兰的治国之道及波兰政府的改革方略》中盛赞波兰民族的反抗精神。肖邦在得知俄国侵占华沙后,悲愤之中写下《C小调练习曲》。马克思、恩格斯更是对波兰的民族解放运动给予积极关注。1830年11月29日波兰人民发动了反对沙皇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1847年在纪念“波兰1830年起义”十七周年的国际大会上,恩格斯发表重要演说。他认为,德国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是把波兰从德国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任何民族当它还在压迫别的民族时,不能成为自由的民族,并强调德国的自由发展依赖于它给予被压迫民族多少自由而定。

此后,恩格斯对这一论断多有论述。在纪念1846年克拉科夫起义两周年大会上,恩格斯说波兰人民和德国人民基于共同利益将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新莱茵报》明确主张波兰独立,认为波兰民族获得独立自由之时,将成为西欧革命者反对沙俄的同盟者。在关于德国革命的文章中谈到,德国和波兰是利益共同体,两国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两个民族的交往交流未曾断过。在《流亡者文献》中强调,波兰的恢复与其他民族的革命是互为策应的,赞扬波兰民族一直以来,过去、现在、将来以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捍卫人类利益的坚强决心保卫着整个东北欧的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1863-1864年波兰起义”12周年纪念大会上,恩格斯特别指出:谁也不能奴役一个民族而不受惩罚。1882年致卡·考茨基的信中,恩格斯指出:一切民族的健康和自由发展是以排除民族压迫为基本条件的,只要波兰还被分割、被压迫,那么真正的国际交往发展是不可能的。

恩格斯“任何民族当它还在压迫别的民族时,不能成为自由的民族”的著名论断,集中体现于他对波兰问题的一系列论述中,蕴含了恩格斯关于被压迫民族解放与无产阶级革命之间辩证关系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被压迫民族和国际无产阶级联合思想,以及人类共同体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它对于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建立平等、包容、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以及巩固和加强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恩格斯著名论断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基于无产阶级革命和被压迫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以及人类普遍交往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性要求,依据马克思关于各国各民族工人阶级联合的国际主义思想原则,提出“任何民族当它还在压迫别的民族时,不能成为自由的民族”的论断。这一论断揭示了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关系的阶级本质,以及民族解放运动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将被压迫民族独立运动置于无产阶级革命进程中予以考察,特征鲜明,内涵丰富。

(一)阐释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根源,彰显了鲜明的阶级立场

恩格斯在研究波兰及欧洲、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时,始终站在各民族无产阶级利益的根本立场,指出阶级压迫是民族压迫的根源,各民族资产阶级尽管内部存在着竞争、冲突和矛盾,但在反对各民族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高度一致,波兰革命屡次被俄、普、奥联合镇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要消灭现存的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只有无产阶级不分民族地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才能消除民族压迫和剥削的根源,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自由。“就应当以各国工人的兄弟联盟来对抗各国的资产者的兄弟联盟。”[2]316在纪念“1863-1864年波兰起义”12周年大会上,恩格斯明确指出:波兰在欧洲只有而且只能有一个同盟者——工人政党。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中再次强调:波兰人只有在无产阶级阵营里才能为自己找到西欧盟友。马克思、恩格斯在对波兰政治、经济等深刻分析后认为,波兰的旧制度一定会被新制度代替,对波兰的民族民主革命充满信心。波兰反抗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解放,是包括压迫民族在内各民族无产阶级的共同利益之所在。“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是不能获得解放的。它用来压迫其他民族的力量,最后总是要反过来反对它自己的。”[3]292只要俄国还侵占着波兰,俄国人民既获得不了政治解放,也获得不了社会解放。这深刻地反映出恩格斯在看待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关系、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关系时,所彰显出的鲜明阶级立场和阶级分析观点。正如马克思曾言“奴役其他民族的民族是在为自身锻造镣铐”[4]312。也如列宁后来形象地指出:“对‘异族人’的压迫,是一根有两头的棍子,这根棍子一头打击‘异族人’,另一头打击俄罗斯民族。”[5]233

(二)分析了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的历史趋势,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19世纪中期,欧洲、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日趋高涨,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支持声援各国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斗争。他们在研究波兰、爱尔兰、中国、印度、波斯的民族问题时,认为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不仅对自身的解放和独立,而且对压迫民族的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乃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从而揭示了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规律,即没有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也不可能真正获得胜利,进而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指明方向。

恩格斯说:“如果属于统治民族的国际会员号召被征服的和继续受压迫的民族忘掉自己的民族性和处境,‘抛开民族分歧’等等,这就不是国际主义,而只不过宣扬向压迫屈服,是企图在国际主义的掩盖下替征服者的统治辩护,并使这种统治永世长存。”[4]456恩格斯从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与压迫民族无产阶级革命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认为没有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压迫民族也不可能获得解放,提出“任何民族当它还在压迫别的民族时,不能成为自由的民族”这一英明论断。这里的“自由”即“解放”的意义。将民族解放运动的分析置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前提下来考察,强调民族的平等和独立是国际无产阶级联合和团结的基础。“无产阶级的国际运动,无论如何只有在独立民族的范围内才有可能。”[6]261

马克思、恩格斯在声援波兰的代表大会上组织成立了第一国际,为国际无产阶级的联合斗争提供了组织保障和思想指导。同时对爱尔兰、意大利、中国、印度等世界上遭受压迫的民族的革命运动给予热情支援,认为这是压迫民族自由发展、社会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条件。

(三)揭示了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规律,提供了认识社会矛盾的方法论

矛盾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它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既竞争又合作,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是对立的,但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同压迫民族的无产阶级革命又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恩格斯的这一重要论断兼具方法论的内容和意义。

从对当时民族解放运动与国际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和作用来看,恩格斯比马克思更早看到前者的重要性和相互促进作用。在恩格斯提出“任何民族当它还在压迫别的民族时,不能成为自由的民族”这一论断的同一天纪念大会上,马克思的演讲提到:“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同时就是一切被压迫民族获得解放的信号……因此,不应该在波兰解放波兰,而应该在英国解放波兰。”[7]694-695可以看出,当时他们在认识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与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关系和地位作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马克思后来在关注和研究殖民地被压迫民族革命中,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阐述了殖民地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与国际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逐步修正了他之前的观点。他在1851年《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指出:“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即将爆炸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这个普遍危机一旦扩展到国外,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4]6马克思在1869年12月10日致信恩格斯指出:“我长期以来就认为可以借英国工人阶级运动的高涨来推翻统治爱尔兰的制度……现在又得出了相反的信念……杠杆一定要安放在爱尔兰。”[8]398之后,马克思又讲:英国工人阶级必须意识到,“爱尔兰的民族解放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个抽象的正义或博爱的问题,而是他们自己的社会解放的首要条件”[9]592。应该说,这一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此问题上的观点达到了一致。于是,恩格斯1874年在《流亡者文献》中再一次强调:“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是不能获得解放的……波兰的独立和俄国的革命是互为条件的。”[3]292也正是在此理论基础上,列宁在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国际主义口号。

三、论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契合点

恩格斯的著名论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均是共产党人为回应时代挑战,回答如何认识处理世界范围内民族间、国家间关系的价值指引和实践探索,二者之间存在着历史与逻辑的关联性。重温恩格斯的这一著名论断,探究论断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间的继承发展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二者均面对当时的现实问题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恩格斯的论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都是对当下所处社会现实的理论思考和即时性回应,只不过历史方位不同、主题不同、使命不同。

1.世界历史趋势。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7]540-541恩格斯的论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都产生于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中。论断提出于自由资本主义上升时期。19世纪上半叶以资本为驱动轮的全球扩张日益加剧,各国的生产、消费也日益变得世界化,世界各民族被卷入世界历史进程中,民族历史寓于世界历史的生成与发展之中并呈现出不可逆的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这一世界历史进程趋势,以及民族间和国家间共存共生性关系的逐步形成予以深度描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2]404由此民族的命运、人类的命运随之改写,各国各民族开启了发展方式、发展道路不同,但日益走向共存共生和相互依赖的共同体时代。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于全球化、一体化深入发展的现当代。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及新科技、新产业的兴起与成长,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各民族、各国家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命运相关、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尽管发展中出现了民族主义、单边主义、逆全球化等现象,但都是暂时的停滞和反复。

2.国际格局变化。论断提出的国际背景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国际社会关系急剧变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凸显的时期。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伴随着资本主义国家资本扩张和海外殖民掠夺,众多亚非拉民族和国家被卷入世界殖民体系中。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及后起的俄国、德国、美国先后在国外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竭力遏制与削弱新兴民族国家的崛起。被压迫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不断掀起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国际政治力量此消彼长,国际形势变化莫测。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于当今国际新旧体系交织、国际秩序转型重塑、人类社会面临诸多挑战的时期。西方大国向第三世界国家和民族推行所谓的“民主”“普世价值”,造成这些地区和民族深陷内战深渊无法自拔,社会混乱,难民涌现;一些阿拉伯国家正经受着“阿拉伯之春”后的“民主”浩劫;英国脱欧、民粹主义势力崛起冲击着欧洲一体化进程;因宗教信仰差异和多民族利益纠葛,相关国家和地区冲突不断;大国与大国角力加剧,极端恐怖势力肆虐。同时,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势不可挡,尤其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总体而言,国际格局处在深刻变动中,国际互动增强且日趋复杂化。

3.社会矛盾迭出。恩格斯的论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背景均是社会矛盾迭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剧显现的时期。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逐步确立,社会化大生产获得极大发展,资本家逐利最大化的本性使得工人遭受的剥削日益深重。工人贫困日胜一日。失业、瘟疫、疾病、社会灾难层出不穷,生活苦不堪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加剧。资本家不仅盘剥本国人民,还加紧压迫剥削其他民族人民,民族矛盾日趋凸显。

当今世界,各种力量分化重组,此消彼长,许多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上升。各种矛盾复杂多变,交互影响,其综合效应不容小觑,深刻广泛地影响着民族关系、国际关系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10]这一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做出了与所处时代相符的积极回应、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被压迫民族的独立和自由,恩格斯发出“任何民族当它还在压迫别的民族时,不能成为自由的民族”的时代呼声。正确认识和处理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关系,便成为那个时代的首要问题。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变局与新局并生的当今时代,人类面临“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11]的重大挑战。面对“人类该如何”的时代之问,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本着为世界人民谋福祉的国际情怀和大国担当,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发展和治理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以实现人类共建共治共赢共享的目标。恩格斯的重要论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间具有共同性,都是在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时做出的深入思考和理论创新,是破解世纪难题的解决之道。前者为后者提供了问题视阈意识;后者是对前者的承继和发展,是前者在当代的创新发展和具体实践的展开。

(二)二者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

恩格斯的论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价值、情怀、理想、道义、目标等方面有内在的理论契合和共通性,一脉相承。无论是百年前的世界抑或是当今世界,民族共同体都是人们表达诉求、获得合理权益的适宜形式。恩格斯的论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均以民族的自由、平等和发展为其价值追求。

1.民族是平等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其合著的《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中首次明确提出民族平等思想:“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12]194以波兰民族为例,马克思、恩格斯赞扬波兰为“欧洲的不死战士”。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波兰流过自己的鲜血;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旗帜下波兰战斗过;在克拉科夫革命中波兰是欧洲第一个打起社会革命的旗帜;在匈牙利、德国和意大利的战斗中波兰士兵参加革命斗争;在巴黎公社中波兰提供了最英勇的兵士和优秀的将军。每个民族是平等的,有独立发展的权利。恩格斯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消除民族间的压迫、奴役和剥削现象,实现阶级融合,为民族国家的发展开辟道路。

当今时代,实现各民族平等仍是国际社会共同奋斗的目标。在民族国家长期存在的情况下,世界各民族的平等体现在以民族为实体、以国家为载体的国与国的平等中。世界各民族、各国家不论大小、贫富、强弱、历史长短,一律平等;对事关人类自身发展的重大、长远、共同的问题均有平等的话语权、共同的参与权。习近平主张:国际上的事应该由大家商量着办,不能由一国或少数几个国家说了算。世界各民族的平等是国际实现规则、机会、权利平等的保障,是以大欺小、以富压贫、以强凌弱等不公正、不合理现象得以消除的前提。尽管时代不同,但二者的平等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方面的集中体现。

2.民族是自由的。恩格斯从实现民族自身发展进步着眼,明确强调一个民族的自由发展取决于它给予毗邻民族多少自由而定。压迫民族对本民族人民和他民族的压迫是在为自身发展锻造镣铐,这样的民族是无法获得自由、民主的发展,无法实现与他民族的真诚合作。“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73每个民族的自由发展,也是其他民族自由发展的条件,压迫民族只有给予被压迫民族充分的自由,使其成为自由民族,复归民族的自由个性,拥有自由发展的权利,才能打造一个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民族偏见和歧视、每个民族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旨归同样是实现世界各民族的自由,尊重每个民族自由选择其发展道路、生活方式的权利,尊重每个民族自由发展本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他各项事务,尊重每个民族的特点、差异。正如习近平所讲:“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13]自由的民族才能获得发展与进步,才能以独立的力量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才能与他民族实现平等交往,以团结合作的力量推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

3.民族的共同利益。恩格斯在《论波兰》的演说中指出,波兰和德国的民主主义者之所以能够为解放两个民族而共同努力,是因为两国的主体是无产阶级,他们有共同的阶级利益和共同的敌人,解放波兰即解放德国。“不把波兰从德国人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德国就不可能获得解放。”[14]410共同的民族利益使各民族工人兄弟结盟,支持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既有利于促进被压迫民族的独立,也有利于压迫民族的无产阶级革命,为各民族的独立自由和民主发展创造条件。

纵观人类社会近二百年的历史,以西方为中心的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给各民族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人类需要什么样的理念来指导社会的发展,是自利、对抗、战争,还是共赢、合作、和平?习近平从人类社会各民族整体利益出发,从消解国际社会矛盾着眼,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世界性视野引领世界各民族从猜忌隔阂走向认同互信,从敌视对抗走向合作包容。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人类面临共同的全球性问题,世界各民族概莫能外。不论是应对恐怖危险、传染病蔓延、环境恶化、难民危机等挑战,还是引领治理、化解冲突和矛盾、促进发展,都需要各国各民族携手共同努力。恩格斯的重要论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共通性,都是在追求人类社会共同价值目标基础上的理论思考和行动探索,前者为后者提供了价值指引、思想启迪,后者是前者在当今的趋势走向和具体样态。

四、恩格斯著名论断的当代启示

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恩格斯的著名论断为我们科学认识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有效应对国际局势及正确处理国内民族关系、做好民族工作具有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意义。

(一)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动摇

恩格斯的论断揭示了压迫民族的解放以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为前提,压迫民族的民主发展以被压迫民族的独立自由为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超越国家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思想,是与西方“普世价值”完全不同的价值追求。它坚决摒弃冷战、零和博弈、我赢你输的思维方式,不断寻求各国各民族共识,打造政治互信、经济合作、文化互鉴、社会共治、安全共守、生态共建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人类共治、共赢、共享目标的实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至今的严酷现实一再提醒人们,各国各民族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动摇,将自己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与他国、他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实现最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共同建设人类共有的家园,推动人类社会的持久和平与发展进步。

(二)坚持“两个共同”不动摇

恩格斯著名论断所揭示的民族关系原理和认识事物的方法论,对于分析我国各民族发展中的关系同样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也是恩格斯著名论断中国化的具体展现。中国特色民族事务治理70年的实践成就,极大地改变了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面貌,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的全新面貌展现于世界民族之林。但不可否认的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其突出体现在民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因此,国家较发达地区、发展较快民族对民族地区和相对发展滞后的少数民族进行帮助与支持,不仅仅是道义上的事,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必然要求,更是国家较发达地区和民族自身发展进步的必要条件。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15]没有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进步繁荣,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和中国梦的实现。各民族要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指引下,手挽手,肩并肩,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民族复兴的强大合力,坚持各民族团结发展进步,共享中华民族荣光和梦想“一个也不少”。

总之,恩格斯的著名论断启示我们:各民族是平等的、自由的,民族间有着共同的利益,各民族只有平等相待,团结合作,形成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才能促进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在各国各民族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是互为条件的,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发展,以及我国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仍然是互为条件的,零和博弈、孤立主义、独善其身的发展之路终将是行不通的。170多年过去了,恩格斯的著名论断时至今日仍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对今天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迪、价值引领和方法指导意义。

注 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新版第1卷翻译为:“一个民族当它还在压迫其他民族的时候,是不可能获得自由的。”(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第3版,第314页)因语义相同,本文仍使用旧版的表述。

猜你喜欢

恩格斯波兰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进军波兰
爱的共同体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波兰睡眠研究会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