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川英治《三国志》中关羽的人物形象分析

2022-01-01魏永珍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武士道儒雅三国志

魏永珍

(北京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81)

一、背景

《三国志》是日本小说家吉川英治所创作的历史小说,战后曾多次重版,事实上其已经成为日本三国志的底本,并对此后进行三国志创作的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该小说故事主线与原著《三国演义》基本相同,然而其中省去了许多冗长的战争场面描写,人物塑造中加入了很多作者独自的解释和创作,作为一部格调卓越的历史小说受到诸多好评。关羽作为作品的主要人物,对情节的展开和故事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相关研究中对刘备、曹操、诸葛亮等人的形象分析较多,针对关羽形象分析的相关文献较少,并且没能很好地指出其中的关羽形象,揭示其产生原因。因此,本文选取《三国志》中的关羽形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原著《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对比,找出两者的异同,总结出《三国志》中关羽的形象特点,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二、《三国志》中关羽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形象特点即是“忠”“义”“勇”。毛宗岗曾作如下评论:“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绝也(智绝),关云长——绝也(义绝),曹操——绝也(奸绝)。”然而,与《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武将形象不同,《三国志》中的关羽形象主要有两个特征——“忠义”和“儒雅”。前者是对原著《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一种继承。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吉川英治加入了自己的创作,重新塑造的人物形象。

(一)忠义关羽

吉川英治基本保留了原著中描写关羽的主要情节,对关羽忠义形象的改写较少,但有两点引人注目。首先,是曹操授予关羽封印的情节,原著中进行了如下表述,“且说曹操见云长斩了颜良,倍加钦敬,表奏朝廷,封云长为汉寿亭侯,铸印送关公”。然而《三国志》中,针对这个情节,作者重点描写了关羽对于有无“汉”字的态度。曹操授予关羽印绶时,一开始本没有刻上“汉”字,因此关羽三番五次推脱,没有接受这个印绶,当曹操命人重铸后,由于加上了“汉”字,关羽也便欣然接受了。可见,关羽本意并不是推诿印绶,而是意在强调其归属。这本是原著中没有的内容,而作者却偏偏突出了这个情节,更突出了关羽对刘备、对汉室的忠诚。

不单如此,在水淹七军情节中,关羽与敌军魏军作战,原著只写道:“关公催四面急攻,矢石如雨。”《三国志》却增添了原著中没有的内容,如下写道:“凡漂浮过来攀附在船筏上的敌军,一律视为投降者,须给予救助……关羽的兵船彻夜在洪水中划来划去,救起许多淹在水中的曹军降兵。”吉川英治特别写到了关羽是如何救助已经投降的魏军,虽是敌军,既已投降,关羽便施其以仁义,从大水中救助了降兵。原著中本没有这一段的描写,但恰恰是因为加上了这一段的描写,关羽“仁义”的形象也得到了深化。

(二)儒雅关羽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作为武将,以勇猛果敢的形象著称。然而,在《三国志》中,关羽的形象却有所变化,少了几分骁勇,多了几分儒雅。

首先,是关羽的容貌。原著中写道其“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俨然一副武将形象。与之不同,《三国志》中的关羽容貌少了几分雄姿英发,多了几分儒雅的气质,“说他睿智,额头还宽。一双丹凤眼,耳朵丰满,整体看去,体格巨大,但却皮肤细腻,声音也沉稳”,更具儒者和智者风范。

其次,两部作品对关羽出身的设定不尽相同。原著中关羽的出身不甚明确,且是作为一个逃亡者主动投奔刘备。然而,《三国志》中却将关羽的出身写得十分详细,并且人物设定与原著完全不同,关羽作为一个私塾先生登场。“屋里墙上挂着孔子和弟子们的圣贤图,还摆放着许多课桌。就像在门柱上看到的那样,这里是童学草舍,是村里的私塾,主人是村童的先生。”可见,《三国志》中的关羽变成了一个私塾的先生,居所也与诸葛亮相仿,这样的设定给了关羽几分的智慧和冷静的形象。吉川英治通过大量的环境描写,使得关羽出场时极具儒雅之风。

并且,《三国演义》中仅仅提到过关羽喜欢读《春秋》,此外并没有对此有过多言及。然而,《三国志》中,多处可见关羽饱腹诗书的形象。例如,他与张辽进行对话时,就展现出了他熟知典故的形象。当张辽关切地问道关羽对管仲和鲍叔的看法时,关羽不仅熟知其内容,且表现出自己与刘备的关系即如其两人,感叹自己已得知己的喜悦。此外,桃园三结义时关羽说服其他二人,刘备去参见刘表之前,关羽通过引经据典鼓励他等等情节都体现了关羽的熟知典故、能言善辩的特点。

三、《三国志》关羽形象产生之因

出现上述《三国志》关羽形象的原因,可从长期影响日本文化的武士道文化和儒教禅宗文化两个角度来分析。

自日本镰仓时代,武士政权登上了历史舞台,随之诞生的武士道思想也不断发展。“忠义”精神作为武士思想中的核心部分,在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新渡户稻造曾在《武士道》中论述到“忠诚是道德的枢纽,存在于各色人等以及各种境遇之中……想要让忠诚得到更高的重要性,就必须是在武士的声誉教条里才行”,“武士道也认为有国家才会有个人,个人只是作为国家的一部分或这一分子而存在的,所以,个人为了国家,或者为了他的合法的领导者,放弃生死,都是理所当然的”[1]。即在武士道精神中,比起个人更重视国家,武士对主君有绝对的忠诚。和辻哲郎也在《日本伦理思想史》忠提到,武士精神的根本在于献身的道德,主从之间的献身精神是武士思想的关键[2]。日本以“忠义”著称的武士阶级孕育了武士政权,同时,随着武士政权长久执政,武士道思想也成为典型的日本武士思想。“忠义”的武士精神从武士阶级出现就一直存在,作为武士思想的内核一直持续,关羽作为一名武将,不管是在中国的《三国演义》中,还是在吉川英治笔下的《三国志》中,其“忠义”的本质是一脉相承的。关羽不仅忠于刘备,在吉川英治笔下关羽忠于汉室的形象更是显露无疑,关羽的仁义也在他救下曹军降兵时得到了深化。这种人物描述与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是不可分离的。与个人相比,关羽更加重视国家和自己的主君。因此,《三国志》中才会出现曹操授印时关羽三番五次介意“汉”字的有无,才会出现在与曹军对战时,关羽出于仁义救下曹军降兵的情节。

另一方面,关羽的“儒雅”形象可以说是受到了日本的禅宗文化和儒学思想影响。禅宗从中国传入日本后,给武士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从日本中世时期开始,武士阶级就与禅宗的僧侣交往密切,禅文化也就渗透在武士生活的方方面面,禅宗提倡的闲适、雅致和洒脱的行为方式也被武士阶级大力提倡。不仅于此,武士的行动方式、书法、绘画都受到了禅宗的影响。江户时代,德川幕府提倡儒学,将朱子学定为正统的官学。武士阶级也远离了战乱纷争,开始了和平安稳的生活。因此,武士们开始学习儒学经典,在习武的同时逐渐提高了文化修养。武士的形象也由武将形象转而成为知书达礼、通晓事理的武士形象。山鹿素行在《武教本论》中用儒教思想来解释武士思想,通过儒学来陈述武士的行动标准。他认为文德即是“仁”,武德即是“义”,只有文武双全的武士才能说是具备仁义之德[3]。从此之后,武士成为了文武双全、熟知儒家经典的形象。《三国志》中,吉川英治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关羽的出身、住所和他本人的言行。将其设定为私塾先生,不仅精通中国古籍经典,并且能言善辩。这与《三国演义》中关羽传统的“武将”形象相去甚远,可是拥有这样儒雅气质的武士形象在日本却是十分普遍的。吉川英治通过这样的人物描述,不仅使得其更符合日本武士的形象特点,也凸显了武士与禅文化和儒学思想对人物性格的濡染。

四、结语

正如吉川英治在《三国志》序言中所述,他在创作中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删减了原著中冗长的战争描写,集中表现其中人物的性格,构造了一部更加符合日本人阅读的三国故事。本文分析了《三国志》中的关羽形象,通过对比原著,分析关羽形象的异同,并探讨其成因。笔者今后将继续深入探讨,试图理解《三国志》中关羽人物形象的成因。

猜你喜欢

武士道儒雅三国志
净心繪歲月 儒雅君子風
大话三国志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论森鸥外历史小说中主从关系的演变
明治初期“立身出世思想”强大影响力管窥
润染儒雅起点,成就幸福人生
曾伟平 陈儒雅 李媛 王棒作品
唐文宗恭俭儒雅
日本动漫文化中的传统元素探究
《三国志》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