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首都国际会展信息共享平台重要性研究

2022-01-01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张暄

区域治理 2021年18期
关键词:会展信息技术活动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张暄

提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各行业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随着共享经济模式在越来越多行业的延伸,作为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建设重点的国际会展行业也急需建立一个国际会展信息共享平台。借此改变会展行业各自为战、信息技术应用滞后,经济效益低的现状,为更广阔、更深入的国际经贸文化交流合作服务。而国际会展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也对打造北京知名国际会展活动品牌群,充实首都国际交流中心的内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日益深入,为细分行业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各种形式的共享经济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行业生态链所有参与方的和谐发展。近几年来,对于共享经济的研究成为国内外产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共享经济的模式正向越来越多的行业不断延伸。当前在我国的国际会展行业,由于主办方和组织方不一样,相关活动不仅呈现出雷同趋向,而且依然呈现各自为战的特点,由于缺少一个整合行业资源的平台,各种会展信息不能共享,每一个会展活动只能是一个个孤岛,加上信息技术在会展行业的应用有所滞后,严重影响了会展活动的溢出效应。有理由相信,基于不断成熟的信息技术应用,基于其他行业成功的信息共享平台运行经验,在政府有关机构的有力组织下,北京市完全可以尽快构建出一个国际会展信息共享平台,务实推进国际经贸文化交流合作,有力促进国际交流中心建设,同时为全国的国际会展活动树立标杆形象。

一、北京国际会展活动信息共享的现状

会展活动是国际交流中心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在北京年度举办的各种规模以上的国际会展活动300多场,分别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国家会议中心、北京农业展览馆几大展览中心和20多个四星级以上饭店举办。活动的主办单位数量在百家以上,包括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和会展公司以及部分国际组织。由于行政管理隶属的原因,这些活动的主办单位基本都是各自为战,很少或不与其他活动产生联系,分享参展商信息、展品信息和观众(听众)信息。这种现象已经存在多年,造成的结果就是,一方面没有一个平台提供北京全面的国际会展讯息,另一方面由于雷同或类似的展览活动较多,除了中国国际服贸会等少数几个由政府主打的活动和几个属于小众的细分行业展览活动之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业国际品牌会展活动并不多。换言之,北京目前的国际会展活动还缺乏整合与协同,会展活动的溢出效益并没有被充分发掘和发挥出来,会展活动并没有主动与北京市的总体经济建设相融合。形成这样的局面,一是由于信息技术在国际会展领域的应用还不成熟,二是由于政府及有关部门没有主动作为,全面系统地有效协调这些会展活动的报批和信息共享工作。

二、建立国际会展信息共享平台的意义和面临的挑战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构建国际会展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共享经济的一种新的应用实践,北京国际会展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将极大提升相关活动的管理水平,提高会展活动的交流合作实效。此外,国际会展信息共享平台的不断完善,将助力北京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国际会展活动品牌,成为北京交往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下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国际会展活动

数字经济正在各行各业迅猛发展,相关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加强。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传统的会展形式遇到极大的挑战,从政府到企业都高度重视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在线会展工作。2020年4月,商务部发布《关于创新展会服务模式培育展览业发展新动能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积极打造线上展会新平台。加快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会展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趋势和突破口。2020年6月北京市出台的《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快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智慧会展活动的创新发展。经过近一年的实践,不仅各种线上国际会展活动开始出现,而且线下国际会展活动的信息化应用水平都得到了明显提高,5G、大数据和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的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会展同仁所认可。换言之,至少可以说,具体到单个国际会展活动,相关各方的工作都基本可以在一个信息共享平台上来完成,包括展商选择展位、观众(听众)登记注册、展品申报运输和展台搭建审批和进出馆协调等。这些为更大范围内的行业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协同合作的基础。

(二)整合行业资源,联通产业信息孤岛

建设国际会展信息共享平台的意义首先在于为展商和观众(听众)提供便捷服务,这一点对于国际会展活动尤其重要。由于语言、文化和时差的不同,由于各国乃至各地的会展管理制度和操作惯例不一致,拥有一个一站式服务的信息平台,就能够为国外企业和个人提供全面并且带有差异化的操作流程,同时可以全方位了解一段时期之内在北京市辖区举办的所有相关或类似的国际会展活动的资讯,进而做出选择是否参加或参加哪个。

建设国际会展信息共享平台的意义更重要的还在于可以避免主办机构和会展中心不必要的信息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有效推动会展活动之外的行业资源流动与共享,降低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合作的成本。当前北京各国际会展活动的网站上仅仅提供与参展工作相关的信息,很少提供先关行业本身的资讯,更不可能提供政府更高层面的产业政策规划以及招商引资合作方面的前瞻资讯。这与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步伐很不协调,国际会展活动的目标还很单一,没有产生叠加和复用的效果,经济和社会综合效应不高。为此,要依托北京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通过建设国际会展综合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打造会展行业数字化生态,打通北京国际会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据通道,促进全渠道、全链路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促进会展产业链高效协同。有了这样的产业链,国际会展的参与者就可以及时了解产业政策,就可以便捷获得行业内部的供需信息。这样,带什么样的展品参展就能做到更有的放矢,在展会期间举办或参加什么样的发布会和研讨会就会更精准,在华期间同步进行什么形式的考察调研就会更务实。

建设国际会展信息共享平台的意义也在于客观上能够促进行业资源的整合,让参与者可以全面透明化地比较在北京或在外地举办的同类国际会展活动的品质,逐步淘汰规模小和品质差的国际会展活动,把真正符合产业发展方向而且品质优秀的国际会展活动做成国际会展知名品牌,做大做强,不仅能够助力北京市的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而且也可以同步提升我国在国际相关行业中的影响力。比如,每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国际风能展览会就是全球最大的风力发电展览,它就是秉承高品质服务的理念,才先后淘汰了在北京和上海举办的诸多同类展览会,最终发展成为全球同行的风向标。调研发现,这种成功与主办单位一开始就将行业信息共享建设植入展会筹备和举办过程中密不可分,这种共享包括国家能源局的产业政策、第三方机构产品的认证和检测、风电场规划、行业负面清单、行业人才招聘和市场活动等等。推而广之,如果更多的行业资源能够通过一个会展信息平台来实现共享,无疑将会对北京市的国际产能合作和交流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

(三)突破固化的会展圈子文化,建设开放透明的国际会展生态

必须承认,目前北京会展行业的信息化基础依然薄弱,活动组织机构自身的数字化服务转型工作尚待加速。一方面因为北京大型展览场馆数量不够,会展中心“卖方市场”的惯性思维尚未打破,大规模投资建设下一代信息技术设施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会展主办和服务机构缺乏足够的数字化信息化人才,尤其缺乏会展+行业+互联网的复合型人才,再加上传统会展的业务模式比较成熟,在封闭性管理和服务体系内从事国际会展活动的利润率目前还比较高(目前很多国际会展活动对国内外企业依然采用价格双轨制),对超越会展活动信息之外的综合信息服务缺乏动力,对建设更大范围的会展信息共享平台既无主动参与的兴趣也无深度参与的能力。长期以来,封闭的国际会展行业形成了一种圈子文化,主办单位和自己指定的运输与搭建服务商们长期绑在一起,依据所谓的行业惯例,年复一年向国际参展企业收取名目繁多的非国民待遇的高额管理费,我国加入WTO之后的20年内,这种现象一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尽管在整个服务贸易领域,会展行业所占比重不大,但在缺乏透明度的圈子里,大家都能够饱食终日的,自然就不去与时俱进,极大地影响了活动之间和行业之间的横向合作以及跨行业合作的发展潜力。此外,由于国际会展活动不仅涉及很多行业主管机构,还要涉及海关和使领馆等很多部门,缺乏一个统一的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协调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促进广大的会展从业机构积极参与。最后,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综合信息不透明的大背景下,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和内外资会展公司都在闭门自办各种国际会展,甚至是十分雷同的题材,并通过各自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分别邀请国外机构参展或参会,价格体系千差万别,甚至有一些免费的,让很多国际参展企业难于抉择参加哪一个,客观上造成真正知名国际品牌的商业国际会展活动数量不多。目前,我国举办国际会展活动的审批权在中央部委,从行政管理的维度,北京市也是无能为力的。这样的行业生态是缺乏进取心的,这样的生态背离数字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亟待进行整合与创新。

猜你喜欢

会展信息技术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