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历史文化融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及路径*
2022-01-01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孙亚红
威海海洋职业学院 孙亚红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国家领导人在多次讲话中都谈及“爱国”“爱国主义教育”,强调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的主题”[1],“让广大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2]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已成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和社会热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面临新的环境条件和时代机遇,其对国家的认同和民族的热爱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3]高校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培养新时代爱国人才的重要责任,所以如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怎样提升育人效果对高校来说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威海历史文化融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
有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是经历千百年不断积淀下来的民族共同特质,而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精神重要的给养和支撑。利用威海历史文化中能够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内容,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将有助于促进爱国主义成为学生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有助于增强和坚定“四个自信”。威海历史悠久绵长,贯穿着威海人民的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勇于抗争和顽强斗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威海人民用奋斗、牺牲和奉献换来了今天这个幸福城市、精致城市。威海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恰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优势。
有助于学校培育爱国主义人才。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新时期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引导青年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使命,使爱国主义精神在青年心中牢牢扎根,为青年奋斗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威海历史文化融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可行性
价值基础的一致性。威海历史文化中包含了各个时期昂扬奋进、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其中蕴含育人价值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二者的价值基础是一致的,育人目标是统一的。威海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为人民谋幸福和为国奉献的爱国精神、支前精神、革命斗争精神是教育人、感化人,党性培养的重要来源和重要载体。[3]
历史文化的继承性。历史文化需要传承和弘扬,学校培育人才需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开发、整合,使其展现形式、育人内容更加符合时代、符合大学生思维和语言系统,提升育人效果同时可以实现威海历史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
乡土气息的生活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威海历史文化极具地域特色,胶东特色风俗文化、守土有责的海疆文化、保家卫国的革命文化、开拓创新的社会主义文化、宜居城市的精致文化等都极具乡土气息。经过整合建设的历史文化是可感可知可触碰的,并且具有多种呈现形式,这种亲切性和生活性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容纳。例如通过郭永怀事迹陈列馆,通过现场讲解、实物、多媒体展示、场景复原、照片等方式营造的感人情境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震感。
三、威海历史文化融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威海,古人认为是太阳诞生的“朝舞”之地,其探入海洋的辖角古来谓之“东方无东”,威海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起始和发轫之地。威海历史悠久厚重,形式多样、深具海疆文化特色,其有许多方面的历史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威海历史文化绵长,从羲仲宾日、三皇礼日到文登学绵绵文脉,从保卫海疆到革命斗争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奋进威海的历史,饱含着威海人民爱国、奋斗、担当、奉献、不怕牺牲等美好品质和精神。这些精神和品质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积累愈发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光芒,是威海人民的精神基因,激励着一代代威海人民为祖国和人民而不懈奋斗。
传统历史文化。威海其悠远而绵长的历史是滋养爱国主义情怀的肥沃土壤。威海的传统历史文化、红色历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海疆文化等包含着威海独特的地缘特点,同时饱含威海人民英勇保家卫国的抗争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红色历史文化。威海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品质和顽强的斗争精神,为了保家卫国、为了反抗剥削和压迫,威海人民进行了持久的、可歌可泣的爱国斗争。威海人民轰轰烈烈的抗争和奋斗史,涌现出无数英雄儿女,他们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激动人心,催人奋进,应当永远载入史册。
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改革开放后,威海面貌焕然一新,从生态宜居城市到精致城市、幸福城市建设,威海成长了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大企业,如威高集团、金猴集团、迪尚集团,这些有责任、有担当的企业恰恰是新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缩影,从这些企业的成长历程,可以让人深切感知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海疆文化。威海位于胶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有近一千多公里的海岸线,自古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对外交流的窗口,不仅拥有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的海洋资源,而且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依海而兴、与海牟利,坚守海防、保卫家园,渐渐形成了开放包容、守土有责、强大海防的海疆文化。
四、威海历史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在实际访谈、调查中发现,驻威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将其作为“立德树人”育人目标实现的重要一环,积极探索尝试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但是也存在高校对本地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的问题,学生对威海历史文化知之甚少,威海历史文化的育人功能发挥不足,同时高校对威海历史文化的开发多半是片面化、零碎化的,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佳,如批量组织学生到教育基地参观,学生走马观花却无后续跟进,实际效果不佳,开展主题教育却没有深挖教育内容,而流于形式。造成威海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不足的原因主要有:高校开发利用地域性育人资源的意识薄弱,缺乏顶层设计;教师对威海历史文化了解匮乏,相关育人经验不足;各高校尚未有可供使用的乡土教材或读本;高校“三全育人”不足,社会各界未形成育人合力。
五、提升驻威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现实路径
(一)提升高校因地制宜、因地施教的意识,加强顶层设计
高校要重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本土化、地域化,充分发挥地域优势,重视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和利用,推动其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不断推进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高校要依托资源优势、地域特色与学校文化积淀相结合,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四化五路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四化”即以威海传统历史文化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威海红色历史文化锻造学生的报国情强国志,以威海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学生强国有我的爱国担当精神,以海疆文化培养学生守土有责的国家意识,将“四化”内容融入思政课程、地域特色课程、课程思政、校园文化、社团活动五路径,最终实现培育新时代爱国青年的目标。
(二)开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乡土教材读本
现阶段,驻威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本处于“单打独斗”状态,资源丰富但不系统,内容庞杂而不知如何挑选,所以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有一定的抓手和实施的载体,这就要开发适合驻威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乡土教材读本。这个教材读本不是威海历史文化的简单陈述,是需要针对现实育人需要,精细打磨,打造适合青年学生的乡土教材读本,使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抓手,增加学生了解威海历史文化的途径。
(三)培育一批能够进行因地施教的教师
高校教师来自五湖四海,对威海本身就不熟悉,可能很难在育人过程中将本地历史文化融合进去。高校要有计划开展相关培训,提升教师对威海历史文化的熟知度,同时要提供相关资源、渠道供教师学习提升。驻威高校形成互动交流的学习模式,助力大学生爱国主义的相互借鉴和融通,培育一批熟悉威海历史文化并且能够将威海历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时代教师。
(四)构建威海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大思政育人系统
威海历史文化育人资源分布广泛且不均衡,红色网站、教育基地和红色印记等偏静态资源与高校没有太多互动,而党史研究人员、教育基地人员、科研工作者、教师等又在不同部门体系下,相互联通少,未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育人体系,未发挥最大的育人功效。而这些资源和人员的育人合力需要政府牵头,联合各部门、学校、教师、教育基地及各相关人员,形成多主体联动、互通的大思政育人系统。同时,政府要重视挖掘威海文化资源,牵头成立威海文化研究宣传教育工作组,在对威海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要注重建立多重渠道融合的“全覆盖”宣传教育体系。要积极探索打造威海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特色品牌,形成名片效应,提升全员育人效果。
驻威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任重道远。学校作为育人主体,要因地制宜,提高地域育人资源利用意识,开发乡土教材,探索尝试多种育人途径和形式,大胆进行教育路径的新探索和新尝试,而政府作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重要支撑,要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为党和国家培养爱国人才同时助力威海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