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肺热论”辨治特发性肺纤维化

2022-01-01黄潇雅刘荣奎李雯边富华

环球中医药 2022年8期
关键词:肺热肺纤维化阴虚

黄潇雅 刘荣奎 李雯 边富华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interstitial fibrosis,IPF)是源于肺泡上皮反复微小损伤后的异常修复,以成纤维细胞增生,大量细胞外基质沉积,肺组织结构破坏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炎[1]。本病临床特征是呼吸困难呈进行性加重,且常伴有干咳,检测肺功能多提示肺通气功能障碍和肺弥散功能降低,严重时可伴低氧血症甚至呼吸衰竭。

中医学虽未明确记载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病名,但据其临床特征,现代中医多从“肺痿”“肺痹”等对其进行辨证论治。肺痿是指肺叶萎弱不用,肺功能处于低下状态的虚损性疾患。肺痿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此所述肺痿之病理状态与IPF患者气短、咯吐白色泡沫痰、脉数,及多数患者后期胸部X线有肺容积减少表现极其吻合[2]。肺痹名出于《内经》中的“五脏痹”。顾名思义,“痹”即闭塞不通,肺痹即指肺“失其清肃降令,遂痹塞不通爽”,这与IPF患者肺通气、弥散功能障碍相应。“肺痿”“肺痹”分别代表了本病的不同阶段和(或)不同证候特点[3]。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本病患者热证居多,本病病因及病机转化均与热邪密切相关,故基于“肺热论”总结肺热贯穿本病疾病发展。治疗本病要抓主要矛盾,多从“热者寒之”为着手点,治以“清”法,临床取得了确切疗效。

1 “肺热论”概述

肺之病证,临床以肺热为主。肺热为邪热壅滞于肺所致,是临床上常见的病机和证候,有虚、实之分。肺实热证,为肺经邪热炽盛的病证。肺虚热证,属于劳热之一,多为肺脏阴津不足,虚热内生[4]。肺以气为本,而气属阳;肺五行属金,最怕火刑;火性炎上,最易伤最高位之肺;肺为华盖,易受外邪侵袭,邪气化热,首犯肺脏;其他脏腑之热,均可上炎灼肺;肺为娇脏,易受火热所扰,肺热已成,宣发肃降失常,病症丛生。《医学心悟》言:“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博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故临床辨证,以“肺热”为纲,并且按照肺热表里、轻重程度的不同,以“温、热、火、炎、毒”为要素[5]。清代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云“盖肺为娇脏,热则气灼,故不用而痿”,可见IPF性还从“肺热”论。

2 肺热贯穿于IPF发展

本病病因病机及病位复杂,现代各医家对疾病的认识、理解不同,故辨证思路也繁杂多样,多认为病因为素体禀赋不足、饮食劳倦、情志内伤,外邪侵袭或久病失治误治,病机主要有虚、痰、瘀、毒之论,其中痰、瘀、毒既是基本病理产物,又是主要发病因素,亦有提及肺络痹阻、伏邪致病者,病位主要涉及肺、肾等脏[6-7]。然本病始发及病机转变均与热邪相关,以下将分别进行阐述。

2.1 病位主要在肺,与肾相关

IPF病位在肺,并与肾相关联。本病典型临床表现为咳嗽,喘息,动则甚。此正如清代王九峰云:“咳为肺病,喘为肾病。”肺为气之本,肾为气之根,肺主气而司呼吸,肾藏精主纳气以维持呼吸深度。肺主气、肾纳气的共同作用维持着人体正常的呼吸功能,即“阴阳相交,呼吸乃和”。且IPF多发生在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肾气渐衰,肾不纳气,则致呼吸表浅,动则加重[8]。且肾精匮乏,不能上滋于肺,肺体失于濡润,进而可导致肺叶痿弱不用。依《医门法律》言:“肺痿者……总由肾中津液不输于肺,肺失所养,转枯转燥,然后成之。”现代研究亦表明,中医的肾与人体生殖系统、内分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免疫调节机制等相关。有学者研究发现,肾虚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呈多水平紊乱及免疫平衡被打破,能够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分化,促进肺纤维化发生[9]。

2.2 病因之发始于肺热

《黄帝内经》在痿证的发病上提出:“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明代张景岳《类经》研究《素问·痿论篇》总结出:“肺痿者,皮毛痿也。盖热乘肺金,在内则为叶焦,在外则皮毛虚弱而为急薄。”此言热淫于内,煎灼肺之津液或迫津外泄,而致肺津耗损,肺叶失于濡养,故叶焦不用而痿。而又肺主一身之皮毛,肺热津亏,肌肤皮毛失润,则皮毛先痿而为肺鸣。《医宗金鉴》曰:“肺热而干痿,则清肃之令不行,水精四布失度,脾气虽散精,精液上归于肺,而肺不能自滋其干,亦不能内洒陈于脏腑,外输精于皮毛也。其精液留存胸中,得热煎熬,变为涎沫,侵肺作咳,唾而不已,故干者自干,唾者自唾,愈唾愈干,痿病成矣。”此指出肺热而津伤,津亡而损肺,肺失于宣发肃降,津液失布则肺痿自成。

翟华强等[10]认为本病病机可概括为“火毒伤气于前,痰瘀阻络在后”,虚、热、痰、瘀四种致病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病理演变为热→虚→痰→瘀。吕晓东等[11]认为本病总以阴虚为本,且贯穿疾病始终,素体阴虚,感邪易化肺热,其中肺热有阴虚、燥热、痰热、毒热和肺冷阴虚之别。殷明伟等[12]概括IPF病机以火热为标,肺肾阴虚为本,且属本虚标实证,其病位在肺,并与肾关系密切。苏凤哲[13]认为肺热阴伤为肺痿发病的主要病机,素体阴虚或热病疾患、久病伤阴,可致肺阴虚,发为虚热肺痿。

2.3 病机之变在于肺热

基于“肺热论”及本病病理机制表现,本病病机可从“热(火)、炎、毒”论,且代表了肺热的各个不同程度。

2.3.1 从“热(火)”论 肺热阴虚是本病的始发病机。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火热之邪是同时论述的,“热”是指肺热不甚,“火”指肺热较甚,二者存在程度轻重上的区别,热邪可聚而成火,使热更甚。当今环境下,引发患者外感或内发之热的因素有很多,主要为素体亏虚,或起居不慎,复感外邪,外邪入里化热;或由于全球气温变暖,则热淫所胜,易夹他邪侵犯于人;或临床上激素等属温燥之品的滥用;或中老年人基于对养生的追求,选择进补以求养身体、除病恙、抗衰老,然补亦化火生热;或情志不舒,气郁化火,他脏之热上蒸于肺。在本病病因上,已阐明肺脏被热所扰,热邪损及阴液,渐致肺叶如草木之萎而不荣,发而为痿,亦如《素问·痿论篇》言“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

然《金匮要略》亦提出“重亡津液”的虚热致痿论,一切可致肺阴亏损的病因,均可致虚热熏蒸肺脏,肺燥津枯,如“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阴虚则内热,热必伤阴,故肺热与阴虚相间而现,相互影响。阴愈虚而火愈旺,熏灼肺脏,化生一派肺热津亏之象。可见肺热阴虚是本病的始发病机,此也正依《医宗金鉴》概括肺痿病机病性为:“肺痿得之于热亡津液,虚邪也,故脉数而虚。”

痰浊、瘀血是本病重要病理产物。本病在慢性迁移期,往往兼夹痰浊、瘀血,痰浊、瘀血既是本病基本病理产物,又是促使本病加重的致病因素。而肺热阴虚又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二者的形成。热邪煎灼津液结聚成痰,或津亏渐致气虚,肺气虚无力推动津液运行,则津停而成痰。因“肺为储痰之器”,故痰一旦生成便会停滞于肺脏之中,肺系疾病大多可生痰浊,而IPF产生的痰浊可深伏凝结痹阻于肺络之中。瘀血是IPF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肺朝百脉主治节,又“气为血之帅”,肺气虚则运血无力而致瘀血;或“伏火郁蒸血液,血被煎熬成瘀”,又因津血同源,津液耗损致血液浓稠,血行失于流畅,瘀血内生。痰瘀乘肺,壅塞气道,则发咳逆喘促,且痰瘀互结于肺,也可加重肺热病机格局,使得疾病缠绵难愈或恶化。

2.3.2 从“炎”论 本病急性加重期多从“炎”论。“炎”,火盛阳也,指肺热炽盛。在现代医学中指炎症,是人体对各种刺激产生的局部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的病理反应,也是损伤、抗损伤和修复的动态过程。IPF呈隐匿起病,渐进性加重,属慢性炎症,故其修复过程有较明显的成纤维细胞增生[14]。而肺泡上皮的反复微小损伤又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移,直接推动了肺纤维化的进程。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不足以抵御外邪时,则可导致本病的急性加重,如《素问遗篇·刺法论》言:“真气不正,故有邪干。”《医法圆通》曰:“人不能保全身内之真气,则疾病丛生。疾病者何?邪为之也。邪气之来,无论内邪外邪,皆是阻隔天地之真气,不与人身之真气相合,身即不安,故曰病。”有医者指出,IPF患者乃阴虚之体,故本病患者素体有虚热潜伏,一遇外感六淫,易从阳络中虚热而火化。因此在急性发作期,患者临床可见气逆喘促、干咳无痰、口干咽燥、形体消瘦、皮毛干枯、舌红乏津、脉虚数等肺热阴伤之象;亦可见咳吐浊唾涎沫、痰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痰热阴伤之象;还可见高热喘息、干咳无痰、舌红苔燥、脉洪数等毒热阴伤之象[11]。

2.3.3 从“毒”论 毒邪引发本病,则病症危重、迁延难愈。毒为邪之极,各种邪气亢盛到极致,都可成毒邪[15],因而热郁日久则成热毒,“毒”指肺热极盛,是肺纤维化生成的重要环节,如张从正《儒门事亲》曰:“峻热有毒之药物,若服之,则形成肺痿。”毒热壅盛,蔽肺气,凝脉血,则津凝为痰,血滞为瘀,痰瘀胶结,蕴结日久痰毒、瘀毒可成。卢绪香等[16]认为毒邪与痰、瘀相互搏结,致肺气不足、气机不利,发为本病。由于久病入络,且肺络细窄、数量繁多,易滞易瘀,故患病日久,迁延反复,痰、瘀、热、毒阻于肺络,肺络运行功能障碍而痹塞不通。然痰瘀热毒交阻,亦可使气血运行失畅,从而反向促使痰热瘀毒的生成,这种双向的恶性循环无疑会加重本病的疾病进展。有研究表明,过量氧自由基可说是机体的“内源性之毒”,氧自由基增多,使机体内氧化/抗氧化体系失衡,诱发肺组织细胞膜脂质过氧化,致细胞损伤,从而启动肺纤维化前的炎症反应。且现代研究发现,氧自由基在激活中性粒细胞的同时,也可合成分泌炎性因子,激活成纤维细胞生成,使纤维沉积,最终导致肺纤维化形成[17]。

3 以“清热”论治IPF

清者,即清其热也,肺热宜清,故本病治以“清”法为主。基于“肺热”在本病病机转变中长期存在,且热伤津,故治疗本病时清热养阴需贯穿全过程,基本治疗原则为清热养阴,解毒通络,笔者自拟清肺抗纤方用以治疗本病。

3.1 清肺抗纤方的组成

生地黄30 g、败酱草30 g、黄芩12 g、桑白皮9 g、地骨皮9 g、炙麻黄9 g、炒杏仁9 g、葶苈子18 g、陈皮12 g、浙贝母12 g、金银花30 g、连翘9 g、地龙24 g、僵蚕18 g、生甘草6 g。本方以败酱草[18]和生地黄为君药,败酱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黄花败酱或白花败酱的干燥全草[19]。其性微寒,味苦、辛,有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的功效,可阻止热毒与痰浊、瘀血的胶着。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败酱草不仅能抑制多种细菌的合成,并有抗病毒作用,能有效阻止病毒的蔓延,可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20]。亦有研究发现,白花败酱和黄花败酱提取物均可清除体内脂质过氧化物,减轻机体的过氧化损伤,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21]。生地黄味甘苦而性寒,功能为清热养阴,壮水生津。可用于治疗阴虚内热、虚热烦渴、发斑发疹等多种热性疾患。现代研究表明生地具有抑制体温中枢,降低体温的作用[22]。而且有研究发现生地黄的不同溶剂提取物均具有抗氧化活性,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其抗氧化活性不断增强,当质量浓度达到一定值时抗氧化活性趋于稳定[23]。黄芩、金银花、连翘,清上焦肺热为臣药,且不少研究发现,黄芩、金银花提取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连翘提取物中的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均为抗氧化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应激作用[24-26]。君臣配合运用,有效切断致病源头,并从根本上阻断痰热和瘀血的形成。方中佐以麻黄泻卫郁、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浙贝清热化痰,桑白皮泻肺热而退火邪,还可增强葶苈子泻肺平喘之功;地骨皮凉血、清肺火;地龙、僵蚕同用,具有通络的功效,且地龙还可清热平喘,僵蚕可用以化痰散结;杏仁降气止咳,陈皮调理肺之气机;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在常规治疗本病的基础上用此方剂治疗,患者的动脉血气、肺功能、症状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单纯常规治疗,临床疗效确切。

3.2 临证加减

伴有表证者,加荆芥、防风、蝉蜕等;久咳而干咳无痰者,去浙贝,加五味子、诃子等;痰多难咯者,浙贝加量,再加半夏、川贝、天竺黄等;伴有血瘀者,加丹参、牡丹皮、莪术等;口干明显者,生地加量,再加沙参、百合等;伴心慌者,去麻黄;大便干结者,加石膏、玄参等。且临床治疗本病时,切忌见喘即补,因补易化火生热,从而可加重肺热阴虚的程度,使病情胶着不解,此时可加用蜜枇杷叶、蜜紫菀、蜜冬花等,以清肺止咳、润肺平喘。同时治疗本病,不可拘泥一方一药,要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合理地辨证论治本病。

4 验案举隅

患者,男,62岁,2021年1月15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3年,加重伴憋喘1周。患者咳嗽反复发作3年,呈季节性发作,秋冬季加重。1周前无明显诱因,咳嗽加重,伴憋喘,咯黄白痰,无发热,于社区门诊治疗,上述症状未见明显缓解。现症见:咳嗽,憋喘,动则加重,痰多,色黄、白相间,质粘,不易咳出,咽部黏腻感,胸闷,无胸痛、心慌,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既往慢性支气管炎病史3年。辅助检查:2021-01-15,胸部CT:双肺纤维化并感染。诊断:肺间质纤维化;中医诊断:肺痹(热毒壅肺证)。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平喘。处方:败酱草30 g、生地黄30 g、金银花30 g、连翘9 g、黄芩12 g、桑白皮6 g、地骨皮12 g、杏仁9 g、桔梗6 g、浙贝母12 g、天竺黄12 g、僵蚕18 g、炙麻黄9 g、葶苈子18 g、生甘草6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温服。

二诊:2021年1月22日。患者自诉咳嗽、憋喘减轻,痰量减少,仍咳少量白黏痰,口干渴,心慌、心烦,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弦滑。予前方去麻黄,生地黄加量为36 g,加沙参12 g、麦冬15 g、百合24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温服。

三诊:2021年1月29日。上述症状明显缓解,暂无明显不适。患者欲求调理,每7日规律于门诊复诊,继以清热解毒,养阴生津为治则治疗。2021年10月10日患者复查胸部CT示肺纤维化基本逆转。此实属临床罕见病例。

按 患者老年男性,既往慢性支气管炎病史3年,平素咳嗽反复发作,久病多虚,且考虑患者年老,肺肾两虚,外加起居不慎或过度疲劳,外邪侵袭,入里化热,热邪内干于肺,使肺失于宣降,肺脏祛邪外达发为咳嗽。热灼津生痰,故患者痰多难咳、质黏、色黄白相间。痰热郁阻肺络、肺脏痹塞不通,而见憋喘、胸闷,又肾虚而不得纳气,故憋喘动则加重。舌红、苔薄黄,脉弦滑亦为热毒壅肺之象,此型多见于本病急性加重期,故治当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平喘,方用清肺抗纤方加减。诸药共用,以清上焦肺热,滋肺之阴津,解郁阻肺络之痰浊、热毒,以期除病邪、通肺痹、止喘嗽。因本病为慢性进展性疾病,故嘱患者平素避风寒、调饮食、适劳逸、避免感染加重本病进程。

5 结语

IPF作为肺系难治性疾病之一,近些年一直是各医家研究的热门,中医辨证论治本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认为肺热在本病的病情进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治疗上巧妙应用败酱草、生地黄等中药,可抗炎、抗病毒、抗氧化应激,从源头上阻断肺纤维化的进程。且清肺抗纤方的运用,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延缓了病情的进展,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肺热肺纤维化阴虚
我国研究人员探索肺纤维化治疗新策略
补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效果分析及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自拟地芍龙牡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阴虚热盛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
滇龙胆草对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NF-κB和CTGF表达的影响
咏枇杷
都治小儿咳嗽,这两种药有何不同?
都治小儿咳嗽,这两种药有何不同?
肺热咳嗽泡枇杷叶
2型糖尿病阴虚体质者的中医症状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