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典礼的育人功能探究
2022-01-01查亮亮钟芳
查亮亮, 钟芳
(1.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2.金华广播电视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4)
校园仪典是社会仪式活动在校园的缩影,集中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积淀。“高校典礼的本质特征在于神圣性,因而它是具有双重结构的行为文化。由一系列行为构成的程式是高校典礼的表层结构,这些有意义的行为符号背后隐藏着深层的理想或精神结构”[1]。校园仪典是行为符号和精神结构的统一体,一方面它具有一套外在的、显现的议程,另一方面它彰显的是校园文化内核。正是因为行为符号和精神结构的高度统一,校园典礼才能得以传承、创新与发展。毕业典礼作为诸多校园仪典的一种,其育人功能应从哪些角度去设计?这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毕业典礼育人功能实现路径
有研究者指出,“隐性教育是指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2]288毕业典礼作为在校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重要仪式,其育人功能正是通过外部环境的隐性教育达成的。
首先,毕业典礼育人是基于价值引领再强化的家国情怀教育。家国情怀是生命个体对家国的情感依恋和责任感知,以及对家国一体的深刻体悟和积极践行。作为家国情怀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新时代,深入挖掘传统家国情怀中时代性、先进性的内容,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维度完善当代家国情怀内涵。无论是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还是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都离不开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需要公民身体力行。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应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作为高校“最后一课”的毕业典礼,通过设计毕业演讲、荣誉表彰等环节,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
其次,毕业典礼育人是基于身份归属再确认的爱校荣校教育。高校毕业典礼作为学生最后一次的集中授课与精神洗礼,通过设计爱校荣校相关仪式流程,能够激活学生爱校荣校情结。一是激发学生荣誉感、归属感。学生毕业离校前的身份属于在校生,通过集体观看毕业纪念视频、聆听师长寄语、感知典礼现场氛围等方式,一起回顾大学校园生活,畅想进入社会的各种可能,从而使毕业生进一步获得荣誉感、亲近感、归属感。二是扩大母校影响力。学生即将毕业离校,身份即将转变为校友。通过毕业典礼,建立母校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大学与校友共生共荣的重要前提。
最后,毕业典礼育人是基于个体发展再触动的朋辈激励教育。毕业生代表发言是毕业典礼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生代表的慷慨叙述,带领所有毕业生共同感恩母校教育、一起畅想未来作为,共鸣强烈。毕业典礼将具有相近年龄、学习经历、生活环境等特征的人组织起来,一起分享信息、交流思想。这种方式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方式适切,大学生具有相似的背景、经历,彼此之间可以自由平等交流;二是易于接受,同龄人没有代沟,交流的信息往往是兴趣相仿的,能够促进同伴之间产生亲近感;三是参与度高,毕业典礼中同龄人的发言,更易让毕业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接受教育。
二、部分高校毕业典礼主要做法及功能剖析
通过比较相关高校毕业典礼环节,将其共性做法及育人功能做如下分析。
(一) 播放毕业纪念视频
高校历年都在毕业典礼前夕制作具有独特意义的毕业纪念视频,视频记录了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的点滴,也饱含了母校师长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殷殷期待。这些视频渲染了毕业典礼校园氛围,激发学生家国情怀、报国志向。从育人导向看,毕业纪念视频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对父母、师长和学校的感恩意识,也可以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和奉献社会的公民精神。
(二) 奏唱国歌
多数高校毕业典礼的首个环节就是由全场师生共同奏唱国歌。尽管时间不长,但震撼力大,既增强了典礼的仪式感,也传承了爱国主义传统,进一步增强了毕业生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奏唱国歌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最直接的体现方式,可以强化大学生的国家观念、公民观念。
(三) 宣读准予毕业和授予学位决定
高校毕业典礼在学位授予环节具有一定共性,都是由校领导宣读准予毕业决定、授予学位决定,同时在毕业典礼现场以电子屏幕投放准予毕业和授予学位的学生名单。学位证书、毕业证书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进行授予,具有权威性、神圣性。毕业证颁发、学位授予时,学生浸润在庄严的典礼氛围中,内心深处的崇高情感自然受到激发。
(四) 颁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
颁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是整个毕业典礼的压轴环节,从高校近年来的实践看,每个学生都要一一接受拨穗、受领证书以及接受主礼嘉宾祝贺,学生参与度高、获得感强,俨然成为毕业典礼的热捧环节。无论毕业证还是学位证都与大学期间的努力密切相关,毕业典礼通过宣读准予毕业和授予学位名单,就是对学生的认可与肯定。这种做法符合劳动教育的初衷,能够激发学生劳动光荣的观念。
(五) 校长讲话
校长通过演讲的方式,带领毕业生一起回顾大学学习、生活过往,通过具体化的事物来解读时代的要求、学校的使命与学生的担当。大学是社会的知识和精神高地,校长的毕业典礼致辞不单纯是面对毕业生群体,更是面向整个社会。高校毕业典礼校长致辞,总体上既有对各自大学精神的阐释与坚持,又能展现一所大学应有的社会担当与价值坚守。
(六) 师生代表发言
从高校实践来看,毕业典礼发言师生代表都会充分考虑典型性、代表性、先进性因素,如省优秀教师、省师德标兵、“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我最喜爱的老师”,又如学生党员标兵、省优秀毕业生,等等。这些师生来自毕业生往昔学习生活之中,心理距离较近,而且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示范性,他们的发言内容能够被接受,更能产生爱校荣校共鸣、彰显大学推崇的主流价值。
(七) 表彰先进典型
大学以表彰仪式来树立榜样,通过对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展示来体现大学所推崇的主流价值。一些高校在毕业典礼环节设计了表彰赴西部地区服务毕业生的仪式。从相关高校毕业典礼安排看,表彰赴西部地区服务毕业生是一个新生事物。学校为响应国家号召,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偏远基层地区工作,每年对这类毕业生群体进行表彰,目的就在于鼓励更多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建功立业。
三、高校毕业典礼深化改革的几点设想
如何真正发挥毕业典礼“最后一课”的育人实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
第一,增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意识与能力。毕业典礼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一是要树立融合育人的意识。从实施领域来看,育人工作不仅是第一课堂的职能,第二课堂、社会实践也承担育人功能。从实施主体来看,教学、管理和服务三支队伍都要承担育人工作。二是要提升三全育人能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中全员参与是关键,提升师资队伍教书育人能力、思政工作队伍管理育人能力、管理服务队伍的服务育人能力是切实保证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基本条件。三是要突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学校要以文化积淀、文化氛围给人以浸润、熏陶和感染,依托丰富多彩的校园仪典活动,广泛开展校园文明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开展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
第二,突出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核心地位。学生是促进自身发展与转变的主体,就毕业典礼而言,要突出三个方面:一是自主性。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毕业典礼设计、组织、实施各个环节,并在其中具备独立的意识及见解。二是主动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和主动精神,去参与毕业典礼的全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毕业离校的各种安排。三是创造性。学生在毕业典礼环节上表现出创新意识、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近年来,部分高校毕业典礼环节除了奏唱国歌、齐唱校歌之外,还有毕业生同唱校园歌谣、青春恋曲等,这类创新行为不仅丝毫没有冲淡毕业典礼的主旋律,反而营造毕业典礼的现场氛围,学生互动性参与性强,不失为一种创新创意之举。
第三,关照主流与非主流校园仪典活动的交融。当前,在大学校园里,一些非主流庆典活动如女生节、男生节、七夕节等节日活动成为校园文化的另类生动写照。与此同时,让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回归校园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例如,在清明节,高校通过组织学生祭扫革命烈士陵园,向先辈英烈敬献花圈、重温入党誓词等方式寄托哀思、激励斗志、弘扬精神。非主流节日活动与主流节庆活动是相互交融还是彼此拒斥?笔者认为,主流与非主流文化活动是和谐相处、相互融合的,这才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持久动力。面对各色另类的、非主流的节庆活动,需要报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并利用非主流节庆活动存在之道去透视、折射出毕业典礼等主流校园文化活动的困境和缺陷,发挥和转化非主流节庆活动的创造性元素。
第四,深入挖掘校园仪式活动的文化内涵。文化是仪式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是要坚守学术文化之根。毕业典礼对于学生而言,象征着学术成长与收获,而扶正衣冠、行拨穗礼都是对学术生涯的最好阐释。因此,必须要坚守毕业典礼中的传统规程。二是要把握校园文化之美。高校毕业季都会推出毕业原创纪念视频,将学生在学校的美好时光予以生动展示,进一步传播了学校的风物之美和文化特色,引起了师生校友的强烈共鸣。三是要关注现代科技文化。不少高校开始注重运用最新科技和媒体融合技术,通过5G高清直播等现代科技手段,增设线上线下互动环节,生动还原现场全貌和细节;还有的高校借助机器人“远程”授予学位;也有高校毕业生在游戏平台开发虚拟校园“云毕业典礼”,再现仪式现场的真实场景。现代科技元素的融入,极大提升了典礼参与感、体验感。
校园仪典是一套仪式,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学校及教育者应充分认识校园仪典的育人功能。一是要坚持学理性与政治性的相统一。凸显校园仪典的政治引导功能,并不是要把校园仪典当成简单的政治宣传,而要通过校园仪典活动的设计彰显大学理性,进而用大学的精神内核来感染学生。二是要坚持规定性和多样化的相统一。校园仪典的议程具有整体的规定性,但具体落实要因地、因时制宜,应当挖掘各类非主流校园仪典活动蕴含的育人价值,多种途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是要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相统一。校园仪典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生为本,加强对学生的认知、情感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在仪典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四是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统一。校园仪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开发校园仪典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