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沐霞光,情深谊长
2022-01-01黄晓珊
文|黄晓珊
雾散成霞,彤云其央;见日之光,天下大阳。
我的老师名为“朝霞”,我和她是一对特殊的“师徒”,她既是我小学的语文老师,又是带领我走向教师工作的指导师父。她如每日清晨初升的霞光,在我成长的旅程中,一直为我驱散阴霾,指引方向。
蓝墨水与金奖章
小学五年级重新分班,离开了相处四年的班主任和旧同学,我第一次见到了李朝霞老师。第一堂语文课开始,我们班就有一个特别的规定,必须用纯蓝墨水钢笔写作业。从此,告别了方便的签字笔。为了照顾笔尖脆弱的钢笔,写字前给它吸满墨汁成为了我每天的“仪式”。下午课前十分钟也成了练字帖的时间。在墨香氤氲的一笔一画里,每个孩子都在悄悄地蜕变。小学种下认真练字的“种子”,让我们长大后都收获了一手好字,使我于平庸之中脱颖而出。每一个横平竖直、笔锋流畅的字背后,都烙印着专属于李老师和蓝墨水的印证。
与众不同的语文课除了蓝墨水,还要从那一本《时代广场的蟋蟀》说起。李老师向我推荐了一系列童书,每一本书上面都印着金灿灿的“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奖章。金奖章就如同宝匣里的金钥匙,打开了我阅读外国文学的大门。此外,还有读书笔记、读书手抄报、一句话读后感等阅读活动,拉近了我与书本之间的距离。之后的两年,《塔克的郊外》《银顶针的夏天》《五毛钱的愿望》《夏洛的网》……这些温暖又有趣的故事,就像一段段精彩纷呈的奇妙旅行,陪伴我走完了童年最后的时光。
好好写字,坚持阅读,这两句再简单不过的话语,这两个对小学生的要求,最终在我的生命中生根发芽,成为了我一生的财富。
实习生与文字课
小学毕业后,由于当时通讯不发达,渐渐地我和李老师失去了联系。再见时,我已是一名研究生。李老师在得知我读的是师范院校后,非常热情地为我安排了一个新身份——珠海市格力学校的实习老师。除了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李老师还交代了最终任务:利用我专业所学的古文字知识,为学生上一节文字课。我认为古文字过于深奥,小学生未必能够理解,这样的课我不知道应该怎样上。可李老师却没有给我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让我自由发挥,她说:“小学的课堂是什么样的,等上完课之后我们再谈。”
备课查资料的时候,我正好翻到战国青铜器中山王鼎的铭文,其中有一句话格外发人深省:“事少如长,事愚如智,此易言而难行也。”意思是,对待孩子要像对待大人一样,不能因为他年少而不尊重他;对待愚笨的人要像对待智者一样,不能因为他不懂而去糊弄他。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我总是过于看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认为艰涩的古文字知识他们不懂,却没理解将知识讲得浅显易懂、让学生也能接受才是成为一名教师的责任。
文字课顺利结束,有闪光之处,也存在许多不足。最重要的是,李老师通过这个任务,让我明白了“小学课堂”的意义。“小学”二字,在古代汉语里是指文字、音韵、训诂三门功课,称之为“小”不是因为简单,而是因为它们是“大学问”的基础。现代的小学知识本身并不高深,但它是基础教育,是一切的开始。简单的是知识,困难的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语文课堂如何让学生能够听懂、能够接受,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考验着老师的能力,任重而道远。
短手指与支教梦
2021年的夏天,实习的间隙,李老师问我:“晓珊,你说我报名去支教好吗?”在大众的印象中,支教是“吃苦受累”的代名词,我不明白李老师为何有此想法。李老师只说,这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成年之后,我们做决定往往只计较得失,有时候却忘记了情怀和梦想在我们繁杂琐碎的日常生活中保留的那一丝温度和微光。
2022年的春天,我再次与李老师相会,谈及她过去一学期的支教生活。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她提起的一名叫“小泰”的学生。小泰总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脾气,上课会哇哇大哭,他也基本没有办法认字和记忆知识,开学考还是零分。一条条描述听得我眉头紧皱,设想要是以后我的班上有这样的学生那可真是“灭顶之灾”,我马上问李老师在工作中遇到这种有缺陷的学生应该怎样处理。
李老师用了一个比喻句回答我:“一只手,五根手指不一样长短,不能用最短的手指去和最长的手指比,也不能要求每一根手指一样长。”
小泰,无疑就是那根最短的手指。可是在李老师的课堂里,老师把他抱坐在膝盖上,一笔一画地教他写字。慢慢地,他不再无助地哭泣,不再发脾气掀桌子。听写的时候,他按着李老师的指引把书本上的词语一个个抄下来,本子上也拿到了和别的学生一样的一百分和小红旗。小泰终于露出了笑容。
那根最短的小手指,在这个学期的期末考“抄”回来了32分,实现了“零的突破”。李老师的语文课,或许没有办法改变他的命运,但是却让他至少能够学会握笔写字,让他在难以抑制的躁动不安中得到一段宁静又快乐的时光。这根“短手指”让我明白,面对这样的特殊的学生,他更需要老师的关注和爱护。我们不应该想着去“处理”他,而应尽最大的耐心和爱意,让他能够靠近普通人的生活再多一点点。这大概就是李老师义无反顾踏上支教旅程的原因,也是她常常跟我说的“教师还是要有一些情怀”的意义。
现在与未来
回想在大四顶岗实习的时候,那时我已与李老师有多年没有联系了。语文课上,学生们在安静地默写古诗,我下意识地拍拍某个弓成虾米的脊背,用手掌抬起另一个快要贴到纸上的额头,做完这些陌生又熟悉的动作,我才突然想起来——在十年前那些遥远又温暖的午后,我的李老师也是这样一次次扶直我们的腰背,抬起我们的额头。打开尘封多年的回忆匣子,我才发现原来李老师除了教授给我的语文知识,那些关于一名优秀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早已潜移默化地刻印在我的日常生活当中,默默支撑着我的成长。
“薪火相传”是中华文化中属于师徒最特别的默契与缘分。李老师在我身上精心培育的语文的种子,如今已枝繁叶茂,我也将要接过这份对于教育的情怀与爱意,去点燃学生心中独一无二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