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苏南经验建设南通大运河文化带的路径
2022-01-01张云
张 云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7)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是中国古代制度文化、技术文化、社会文化的集合体,是流动的文化。2014 年6 月,中国的大运河在第38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7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要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2017 年9 月,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强调,要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把大运河江苏段建设成高颜值生态长廊、高品位文化长廊、高效益经济长廊,使之成为样板区、示范段[1]。2018 年底,南通正式进入通扬运河城市带名单。如何借助全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实施的推力,结合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要求,借鉴苏南运河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将南通大运河与南通盐文化、近代民族工商业、近代水利、航运等有机结合,挖掘具有南通特色的风光、文化、历史故事等,打造具有南通印记的水生态文化地标,增强南通江海文化底蕴,推动南通大运河文化带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2]。
1 大运河文化的内涵、功能与价值
1.1 大运河文化的内涵
大运河文化又称“京杭大运河文化”,但不同于运河文化,因为运河文化可泛指一切人工开挖运河的文化。大运河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自大运河开凿以来经过长期演变而形成的;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历经多个朝代,既涵盖这些朝代的国家因素,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又囊括大运河流域多个民族的非国家因素,如地理、文学艺术、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一言以蔽之,大运河文化以黄河流域的文化为核心,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江河文化,与海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文化交汇融合,且与中原文化密切相关。
1.2 大运河的功能与价值
无论是曹操北征乌桓开凿的平虏渠,还是隋炀帝北征高句丽开凿的永济渠,都以进取为意旨,为统一天下而修筑。中华文化中的“水之德”,在于“厚德载物”,大运河是一条商贸、驿务、政务融合,多民族融合的文化之河。隋唐时期,来自昭武九姓的粟特人从中亚沿着丝绸之路、陶瓷之路来到中国,沿着大运河南下北上,在与中华多民族贸易与融合中,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促进了大运河文化繁荣。元明清时期,沿着大运河的南粮北运、北棉南运、南瓷北运,融汇了中华多民族的智慧和包容精神,其要旨就是包容:自从河北人郭守敬修筑通惠河以来,大运河与元大都水系相连,在包容中货通南北、客流天下。
2 南通段大运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通扬运河(又称运盐河)源起扬州的湾头,经过宜陵、泰州、姜堰、曲塘镇、海安、如皋到达南通市区,约160 公里。盐在当时是国家的命脉,而通扬运河是这条命脉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很长一段时期,在这段河上运盐是要收税的,为国家赋税做出了重要贡献。唐宋时期,全国有四大产盐地,南通为其中之一。五代时期,大运河的漕运系统四通八达,南通的海盐由此运到全国各地[3]。到北宋时期,运盐河已延伸至南通,西南部分经过通济闸入江,东北部分经过掘沟和串场河入海,运盐河的主干水系将南通与长江、淮河、大运河、黄海、东海连起来。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到过南通,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在通州的东面,距离三天的路程,是海洋的中部地带,有许多的盐场,生产大量的海盐。”到明清时代,南通拥有了盐仓。
2017 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发布加快建设扬子江城市群的意见,扬子江城市群覆盖沿江的8个城市,分别是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南通。通扬运河孕育了这一城市带北面的城市群,滋养了扬子江城市群整个体系,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
3 南通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面临的问题
3.1 大运河部分文化遗产面临消亡危机
1971 年,今陈桥街道的河口村社员在开挖大寨河时,出土了一个合墓志——五代时期的《唐东海徐夫人墓志铭》,志盖上标题四周分层雕饰着八卦图、十二肖属、江海浪图、日月星辰,最外层四边雕刻了朱雀、青龙、白虎、玄武。这是一部篆刻在青石上的“史书”,可在当时未受到南通重视,现由南京博物院收藏,南通博物苑仅收藏了拓片。徐夫人墓志铭的出土,使一段沉睡千余年的历史谜团水落石出。十八里河口的运河遗产地,勾连起一条完整的运盐河水系,连接了南通市区、海安、如皋、如东。这个运盐河口岸能依据出土文献的记载,保留了古代的盐运风貌,在南通市境内仅此一处。但是,十八里河口作为吴盐上输集散地与水上枢纽的功能已丧失,运河遗产破坏严重,面临消亡危机。
3.2 大运河文化遗产相对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
南通段运盐河从泰州奔涌而出,流经海安、如皋、南通市区等地,两岸留存有大量的古遗址、园林、民居、寺庙、古镇、水工设施、历史街区、盐垦遗产、民族工商业遗产,如海安的韩国钧故居、西泊乡村旅游集聚区,如皋的东大街历史街区、水绘园,如东的国清寺,南通市区的唐闸古镇等,这些构成了南通丰富多彩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但受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南通大运河文化遗产相对分散,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品牌效应。
3.3 公共参与机制不完善,缺乏多元主体合作平台
大运河文化遗产可分为三类,分别是遗产点、遗产河段和非物质文化遗产[4]。这三类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难度较大,现有监测管理平台无法满足监测和管理的现实需要,特别是在动态掌握和预警分析方面存在不足,也未建成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公共参与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理保护、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4 苏南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经验
4.1 大运河沿线文化亮点串联成“带”
大运河苏州段的遗产构成比较丰富,主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河道、桥梁、水闸、驿亭,也有寺庙、祠堂、衙署、会馆等。主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昆曲、吴歌、评弹、苏绣、桃花坞版画、御窑金砖的烧制技艺、香山帮古建筑的营造技艺等[5]。苏州以加强保护、修缮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为第一要义,融合吴文化、近代工商文化、乡村文化,建设博物馆群,并以博物馆群为核心,向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小镇拓展延伸。申遗成功以后,苏州将运河的遗产区域和缓冲区域全部纳入城市整体规划,按照《文物保护法》《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编制了大运河遗产的影响评估报告,确保遗产的本体安全和风貌协调。
4.2 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大运河生态文明建设
苏南对大运河遗产进行严格的生态保护,以绿色和谐发展的理念推进其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以遗产监测、遗产管理、遗产研究、遗产展示、公众参与为核心的遗产监测管理模式。苏州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保护遗产、造福百姓为目标;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建设了一批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群众幸福感强的项目;推动建立了“一盘棋”“一张表”“一把尺”的考核管理机制。无锡作为“感知中国”的中心,将物联网技术运用于运河航道管理,已经形成“感知航道”设计方案,为古老的运河交通“插上智慧的翅膀”。
4.3 以经济建设助推大运河吴文化标志的建设
苏南大力发展高端产业,推动运河沿线制造业提质增效,着力发展高效经济,加快创意文化产业发展。例如,常州在大运河沿线合理布局文化创意产业,重点扶持了民元里1 号文保区、运河五号创意街区、中华纺织博览园、南港码头工业遗存等项目,以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创意型企业,发挥集群优势[6];加强运河文化旅游的推广,打造运河沿线的精品旅游项目,串联旅游景区、商业街区、名人故居、文创园区等资源,包装出具有运河特色的旅游产品,塑造一体化的吴文化区旅游形象。
5 南通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路径
5.1 开发大运河景观长廊,建设大运河文化博物馆
中国的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一条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之河、经济之河、文化之河,它的价值分布在运河沿线,每一座运河沿线城市都可以分享到大运河的整体价值,南通在这方面的发展空间很大。通扬运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根基深厚,可在此建立运河专题博物馆,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可在陈桥街道十八里河口处建立“通扬运河博物馆”,将十八里河口的运盐河文化和如东国清寺的海丝文化联结起来,形成南通大运河的文化景观长廊,立体呈现大运河文化活动状态,并与大运河沿线的其他相关主题博物馆形成串联效应,以此推动通扬运河文化融入整个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系统,扩大传播范围,提升地位和作用。
5.2 挖掘大运河历史故事,发展大运河文化旅游
依托运盐河与串场河的南通各盐场草煎盐业,2 000 余年来产生了很多有趣的掌故与传说。晚唐,日本圆仁和尚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其从掘港亭登岸,入“掘沟”西行,向海陵、往扬州,沿途见“盐官船积盐,或三四船,或四五船,双结续编不绝,数十里相随而行。乍见难记,甚为大奇”。五代,《唐东海徐夫人墓志铭》记载了姚家的世业“司煮海积盐,鹾峙山岳,专漕运,副上供”。北宋,王安石视察盐岛后赋诗感慨盐民生产繁重、生活艰苦。南宋末年,金兵南犯通州,通州“利丰监”衙署遭火烧破坏,仓促间将数以万计的铁钱埋入地下,出土时已成为“铁钱石”。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游经南通,回国后所著的《马可·波罗游记》第68 卷中有关于通州的记述。明代,余西场盐民曹顶奋勇抵抗倭寇,为国捐躯,成为《辞海》有专条的民族英雄。清代,栟茶场徐述夔因仕途阻绝,终日在一柱楼里著书吟诗,不料这些诗作在其过世后引发一柱楼诗案。清末民初,张謇废灶兴垦,推进盐务改革,时人将其与北宋著名盐仓官吏范仲淹并提,“范公筑堤,张公兴垦”。应大力开发利用好这些大运河历史故事资源,增强南通地区大运河旅游的文化底蕴,推动大运河文化旅游。
5.3 坚定文化自信,打响大运河文化品牌
坚定文化自信,探究南通通扬运河沿线大运河历史遗存的优质文化因子,从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形象地位、空间位置、开发环境等方面,将南通运河与南通盐文化、近代水利、近代民族工商业、航运等有机结合,提炼文化价值,将南通通扬运河沿线独特而深厚的大运河文化转化为资源优势,凝练历史遗存的特色,提高历史遗存品牌化的核心竞争力,以增强南通江海文化底蕴,推动高质量发展。
此外,还应发挥大运河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借鉴蓝印花布、西亭脆饼、红木雕刻等非遗产品及张謇博物馆等的成功经验,结合南通江海文化的地域特点,分析南通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市场需求情况和城镇化进程中的大众消费心理,从文化产品、文化创意策划、旅游服务、休闲度假等方面研究“南通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模式,扩展文化遗产品牌化的发展空间,赢得文化消费市场。从经济的角度看文化遗产,从文化遗产的视角看经济,确立新的文化遗产发展观,开发旅游、消费、休闲、文化等多元化文化遗产产品,用文化遗产资源带动文化遗产产品的开发,形成“文化遗产—文化品牌”的产业区域式联合,实施南通大运河文化遗产精品工程,打造南通大运河文化遗产特色品牌,实现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传承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