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教育服务型企业角色定位与发展策略
2022-01-01许秀林
许秀林
(南通职业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7)
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总体趋势,也是长期以来国家始终坚持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2017 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2018 年,教育部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开宗明义地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如何在产教融合目标要求下开展校企合作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教育服务型企业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地位、作用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进而为推动教育服务型企业在产教深度融合中扮演新角色建言献策。
1 教育服务型企业内涵的界定
无论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也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一直有这样一批教育服务型企业——以学校为客户,热心为学校教育服务。它们以生产、销售教学仪器设备为基本业务,以提供资源、平台服务为拓展业务,从为学校提供设备、服务等活动中获取收益,在各类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职业教育对实践教学设备、技术和资源需求旺盛,此类企业的作用尤为明显。
本文所论述的教育服务型企业主要指为职业教育提供各类服务的企业,是介于教育与产业之间的一类特殊企业,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一是身份特殊。它属于产业界的企业,但职业教育的兴衰又将直接影响其生存和发展。二是关系特殊。作为用人企业,它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服务对象,处于学校的下游地位;但作为教育产品生产与服务企业,又以职业院校为服务对象,处于学校的上游地位。三是性质特殊。它是广义上的教育型企业,参与职业人才培养培训,但不是狭义上的教育型企业,因为并不直接承担职业人才培养任务。四是定位特殊。其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直接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论上是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最佳候选对象。但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发布的《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规定,产教融合型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旺盛”、要有“实业”作为依托,特别要求企业主动加大人力资本投资。而教育服务型企业主要从教育服务过程中获利,获利反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正因为其特殊性,教育服务型企业作为职业教育发展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职业院校同呼吸、共命运,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教育服务型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价值递进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就业教育,或是“职场教育”。无论是“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还是现代学徒制的推行、“1+X”技能等级证书的获取,都充分说明职业教育应当采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方式。从我国校企合作的历程来看,以高职为例,主要经历六个阶段。第一阶段,顶岗实习。高职学生大学阶段最后一学期参加企业顶岗实习,将试用期由毕业后前移到毕业前。第二阶段,企业实训。将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集中性实训的场所由学校迁移到企业,在企业内开设实训课程。第三阶段,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鼓励企业与学校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缓解企业实训和企业生产的内在冲突。第四阶段,订单培养。由用人企业参加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嵌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即按企业的用人需求规格定制人才。第五阶段,课程改造。学校按照企业岗位工作过程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即按照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重构学习任务和课程体系。第六阶段:协同育人。由企业提供师资、设备和教学资源服务,参与学校的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初级阶段,虽然教育服务型企业一直伴随并支撑着学校发展,但始终被视为纯粹生意上的合作伙伴,校企合作的企业方选择偏向于用人企业。因为用人企业是学校的服务对象和服务主体,它的需求引导着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与用人企业合作是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必然选择。但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学校对企业的需求不只停留在实习实训,在技术、师资和教学资源等方面也希望得到企业支持,而用人企业在满足学校的各种需求方面却稍显力不从心。比如,用人企业提供生产性设备,但缺少人力和精力为学校建设和管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也无力协助学校将真实的生产案例转变为教学案例。于是,从校企合作第三阶段开始,教育服务型企业逐步走到台前,“企—校—企”合作模式受到重视,在此合作模式中,教育服务型企业和用人企业至少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校企合作高级阶段,教育服务型企业不仅提供教学设备服务,还提供人才培养方案定制、师资赋能、教学资源开发、技能证书培训、技能大赛等单项或综合性服务。在利益驱动下,教育服务型企业紧盯职业院校发展需求,表现出校企合作的强烈愿望,积极与学校开展各种合作,在校企合作中的价值和地位已经超越纯粹意义上的用人企业。
3 产教融合背景下教育服务型企业的角色转型
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目前国家采取的策略是在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基础上,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从源头上激励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高等学校办学和深化改革中发挥重要主体作用。在具体实施路径上,职业教育研究领域比较一致地认为,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的一种新的组织形态,是传统的“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等的升级版[1];高职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一种深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2]。
产教融合毕竟是产业和教育的跨界融合,企业的任务是生产、服务,面向市场运作,以营利为目的,真正让企业自觉自愿投身职业教育,成为一个产教融合型企业并非易事。而高职院校中的二级产业学院,能否具有现代法人治理结构还有待在实践中探索。比如,产业学院属何类法人,产权收益如何处理,各产权投资如何保护,产权要素能否流通,产权交易如何实现等,都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难点和痛点[3]。
教育服务型企业采用企业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又熟悉和理解教育发展规律,在产教融合中拥有天然的优势,可在产教跨界融合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校企深度合作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
(1)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领跑人
教育服务型企业要为学校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产品或服务,无论在教学设备、技术还是理念方面,都需要一定的前瞻性。他们一方面应关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政策,另一方面应高度重视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把帮助职业院校解决困难视为企业发展的责任和机会。当前,部分教育服务型企业围绕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在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以校企共建新专业为抓手,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参与协同育人。从提供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资源包、实验实训设备到选派企业工程师驻校授课,提供一条龙服务,使合作院校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新专业的建设,大大缩短了新专业建设周期,为社会快速提供新兴产业发展急需人才。此外,许多教育服务型企业积极参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项目设计、设备改造和试题库开发,迅速把企业生产实践项目,转换为教学和竞赛项目,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引入职业院校,缩小了职业院校与生产企业在技术、技能上的差距,为职业院校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师生动手实践能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面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服务型企业有两大优势:一是嗅觉灵敏,无论是生产中的先进生产技术,还是教学中的先进教学手段,它们都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并在第一时间转化成产品或服务,以获得占领教育服务市场先机;二是机制灵活,与职业院校相比,它们能迅速调配人、财、物等资源,高质量开发教育教学相关产品,其效率和效益是许多职业院校无法比拟的。基于这两大优势,其中的佼佼者,完全有可能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充当领跑人的角色。
(2)制订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组织者
“产教融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不是对接某个企业的标准,而是强调技术的行业普适性,采用社会(产业、行业、团体)标准开展教学。制订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标准,应该充分尊重行业专家的意见,行业在其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而不仅仅是指导作用,所制订的专业、课程标准应代表产业最新的技术水平。但目前除铁道、机械等少数行业组织比较健全之外,多数行业组织都是无编制、无经费的空架子[4]。
在当前部分行业组织缺失的情况下,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服务型企业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承担这一角色。在教育部公布的第三批“1+X”技能证书评价组织名单中,共有66 家单位申报了77 个证书项目,其中单位名称含有“教育”或“培训”的企业有14 家,占单位总数21.2 %,加上若干其他名称的教育服务型企业,所占比例更高。由于“1+X”技能证书标准涉及相关职业岗位和人才培养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育服务型企业已经开始积极承担制订专业标准、课程标准的任务。
当然,制订标准必须具有代表性、社会性和权威性,不可能由一家企业独立完成,但一些全国知名的教育服务型企业,特别是由行业龙头企业衍生出来的教育服务型企业,可利用其资源和影响力,作为组织者和牵头人,组织行业专家和教育专家开展相关标准的研究。政府部门可通过项目招标和购买服务,委托教育服务型企业制订标准,然后组织论证,产生最终标准并发布执行。
(3)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和管理的主力军
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目前的障碍是在现有体制下难以获得独立法人资格,按市场机制运行和管理。如果由教育服务型企业投资建设产业学院,或将已建的产业学院交由教育服务型企业托管,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产教跨界融合的内在矛盾。
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公司通过教育部中兴通讯ICT 行业创新基地建设,与全国几十所高职院校共建中兴通讯学院,由华晟经世提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工程师驻校授课、校企联合开发教学资源等服务,与合作院校联合培养ICT 行业人才。在项目运行过程中,企业驻校工程师的工资、编制、业绩考核实行企业化管理,学校则通过学费分成或购买服务等方式支付合作费用。
当然,如何保持产业学院发展活力,增强“造血”功能,需要解决产业学院持续投入和合理收益的问题。比较理想的模式是由产教融合型企业与学校共建产业学院,由教育服务型企业提供托管服务。
(4)育人生态圈的搭建者
产教融合通过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形成校企协同育人生态圈。在育人生态圈中,职业院校和教育服务型企业是两个极其重要的生态因子。与学校合作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因涉及设备、技术、师资、实习等多种需求,不可能由某家教育服务型企业单独提供上述服务,而需要一个集成商向多家上下游企业购买相关产品或服务,通过改造、组装集成为自己的教育产品或服务,再提供给学校。
一家教育服务型企业通常服务多所学校,又与多家企业开展业务合作,在育人生态圈建设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随着它们业务范围扩展和合作规模扩大,必然在某个行业或某个领域中形成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相互关联的育人生态圈,从而成为产教融合的重要形态。
4 教育服务型企业发展的因应策略
为推动教育服务型企业角色转型,充分激发教育服务型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积极性,需要“尊重、引导、规范”职业院校与教育服务型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教育服务型企业为产教融合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4.1 尊重教育服务型企业在协同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服务型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人,做出的一切选择都建立在权衡成本与收益的基础上[5]。唯有认为校企合作带来的“收入”大于“支出”时,教育服务型企业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职业教育,否则就会动力不足,这与职业教育的公益性追求有着本质区别[6]。
尽管如此,教育服务型企业作为职业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职业教育共同成长,已与职业院校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职业院校在新专业建设方面,尤其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离不开教育服务型企业在技术、资源和设备方面的引领和支持。在育人过程中,实习实训、技能证书、技能大赛、教师赋能等具体要素也需得到教育服务型企业的配合和支撑。职业院校在校企协同育人合作中,要正确认识教育服务型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既不能仅将其视为商业伙伴,处处设防,把合作仅停留在商业交易的浅层次上,也要防止被教育服务型企业牵着鼻子走,丧失办学的主动性和主导性。要以校为主,以需求为导向,以平等互助为原则,充分发挥教育服务型企业的资源优势,克服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的商业冲动。
4.2 加强政府对教育服务型企业的指导与管理
教育服务型企业依靠自身力量难以实现与教育的融合,其成长与发展是一个非完全市场化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亲政府性[6]。政府为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通过专业建设、技能大赛或技能证书等项目与企业联姻,培育和孵化教育服务市场。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会陷入两个困境:一是企业在政府推进项目中,产品和服务未受到市场有效调节,一些产品和服务出现价格扭曲问题;二是服务质量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企业提供的服务与职业院校的期望存在落差。
为此,政府也要实现由校企合作主导者到校企合作管理者的角色转变。
第一,发挥政府的中间人作用,加强政府对教育服务项目价格的宏观指导。由于教育服务性质特殊,很难精确计算其成本和收益。但政府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服务项目和指导价格。比如,江苏省高校软件服务外包类专业嵌入式培养项目,经政府物价部门核定,本科专业学费上浮2 000 元/年,专科上浮1 800 元/年,为校企有序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二,坚持市场运作,建立“教育服务”政府采购专用平台。职业院校在专用平台上提交服务项目需求,服务内容和服务目标做到可度量、可考核。企业通过交易平台,经公开投标、专家评审,获取服务合同。同时,加强验收环节的监督与管理,产品类项目在到货或使用一定年限后验收付款,服务类项目则在服务期结束时验收付款,从根本上保障校企合作双方的权益。
4.3 建立多方投入机制,拓宽教育服务型企业收益渠道
教育本身是一项公益性事业,职业院校办学的收入主要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和学生的学费。教育服务型企业参与协同育人,其收益主要依靠学校办学成本支出,在没有外来收入的情况下,企业收益越多,学校成本支出就越高。教育服务企业要长久发展,仅从学校教学费用支出获益远远不够,需要拓宽收益渠道,从协同育人过程中获益逐步转为从育人结果中获益,依托多方合力增强合作项目的造血功能。
政府作为协同育人的倡导者,可通过增加专项资金投入,增强校企协同育人原动力。用人企业作为协同育人的直接受益者,应通过设备、资金等投入回馈教育,增强协同育人的后劲。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作为协同育人的副产品,可扩大协同育人的收益面。数管齐下,教育服务型企业方可不再与学校进行零和博弈,进而形成多赢、长赢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