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时代江苏乡村生鲜农副产品配送中心建设的思考
2022-01-01沈正榜徐建祥
沈正榜,季 敏,徐建祥
(1. 南通职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7; 2. 泰州市农村农业工作委员会, 江苏 泰州 225300)
近年来,在《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08—2022 年)》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支持下,农村电商经济有了巨大发展。据统计,2019 年全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46.2%,农村网民规模达2.55 亿,农村电商有1 384 万家,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 3 975 亿元[1],2019 年江苏农村电商网店数年增长率超过20 %。
2020 年,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农产品电商的销售平台及销售方式层出不穷、不断创新。农产品电子商务形式从最初的由地方政府、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经销商等建立的静态宣传网站,到淘鲜达(淘宝)、顺丰优选(顺丰)、邮乐农品、拼多多、美团等由电商企业或快递企业建立的网上超市、网上菜场、网上精品店,再到现在依托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直播带货”的动态网上卖家秀,销售平台越来越多样,购买方式越来越便利,买卖双方的互动性越来越强。但相较于销售平台的更迭变化、高效便利,农副产品的物流环节十几年来创新性欠缺,特别是在与广大消费者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中低端生鲜农副产品的配送方面,缺乏有效的创新来突破农产品销售的“最后一公里”瓶颈。
1 生鲜农副产品电商物流配送的要求和短板
农副产品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征,生产者点多面广、消费者千家万户,市场信息极其分散。为满足消费者对农副产品常年性、综合性的需求,需要对农副产品进行大批量的存储、大范围的运输和调度,而生鲜农副产品又有易腐烂、易变质、易破损等特点,为保证安全性和营养性,防止其受微生物、重金属等有害因素的污染,在整个流通过程中要对温度、湿度加以严格的控制。
此外,由于农副产品生产受生长周期、季节等因素的限制,一旦供求失去平衡,便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有效调节,容易导致市场价格的较大波动,从而带来民生问题。
1.1 生鲜农副产品电商物流的配送要求
生鲜农副产品作为城乡居民的生活必需品,涵盖面广、影响性大,其电商物流必须符合四个要求。
(1)日常性。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饮食结构中的传统辅食已居主导地位。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数据,2018 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粮食(米面)消费量为111.6 kg,而人均蔬果类产品消费量为159.1 kg,人均肉禽蛋消费量为53.6 kg,人均水产品消费量20.1 kg,后三项合计人均232.8 kg,已远超过主食的消费量[2]。生鲜农副产品电商应实现常年供应、全年配送,以满足居民的日常所需。
(2)低成本。作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较高的生鲜农副产品价格无疑会增加居民生活成本,进而会给居民消费结构带来影响,不利于社会稳定。在生鲜农副产品的供应上,除部分奢侈性消费外,绝大多数生鲜农副产品不能承受高昂的物流配送费用和在途库存成本,只能秉持就近生产、就近供给的原则。
(3)快捷(新鲜)性。生鲜农副产品品质的关键在于生和鲜,现采现摘、现捕现捞、现宰现杀的农副产品无论是在口感上还是在营养价值上都明显优于长时间贮存、冷藏的同类产品,这就对生鲜农副产品的加工、中转、储运等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快递企业多层级、中心分拨式的运营模式,势必会增加农副产品的流通环节,降低配送时效。
(4)安全性和营养性。生鲜农副产品都存在易腐、易烂、易变质的问题。安全质量和营养价值不但会影响销售,还会影响价格,进而影响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的收入。生鲜农副产品物流的时间越长、环节越多,其受污染、被损坏的概率也就越大。只有通过最少环节、最短路径、最短时间及时配送,并运用专业的包装方法、冷链技术,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农副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1.2 当前生鲜农产品电商物流的短板
就生鲜农副产品电商配送而言,当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快递企业在近距离农副产品配送方面不具优势。当前,大多数农村生鲜农副产品电商是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主要是快递企业)完成其配送业务,配送优势并不明显。快递企业根据中心分拨理论进行货物转运,将网点的货物集中到各地的分拣中心进行分拣,然后通过一级级的中转中心进行转运,再由目的地分拣中心交付各网点,最后由快递员为消费者送货。快递企业的这种作业模式对新鲜度和品质要求相对不高的大跨度、多品种、少批量小宗工业产品是经济可行的,但对近距离、高品质、快时效送达要求的生鲜农副产品却不是最优的。
(2)加工存储能力欠缺。生鲜农副产品在采摘、屠宰、捕捞后,需要进行清洗、分级、检验、分割、包装、冷藏等简单的流通加工,以及短时间的储存,需有专门的场所和专业的人员、工艺和设备。但目前无论是通过农贸市场途径,还是超市、便利店渠道进行销售的生鲜农副产品都是将流通加工环节后移至零售终端,或几乎不进行加工,从而导致流通过程中农产品腐烂变质多、破坏损耗多。此外,加工环节后移至销售时点,即从生产地转移到消费地,又会导致加工成本的提高,进而提高销售价格。
(3)配送水平落后。冷链物流是保证生鲜农副产品品质和新鲜度的主要手段。当前,冷冻、低温的运送、储存方法在海鲜、肉类等高端食材和高端水果的配送上较常采用,但在普通农副产品的配送上仍鲜见。普通生鲜农副产品价格低,经营者出于节约成本考虑,不愿采取保鲜加工等措施。而缺乏保鲜加工的生鲜农副产品会因为腐烂、变质、残缺、口感变差等因素增加损耗、降低品质,又会进一步影响产品销售价格,降低消费者认同感。有调查表明,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运输的比例分别为15 %、30 %、40 %,而西方发达国家达到90 %。我国的果蔬常温配送损耗率达20 %~30 %,在运输过程中的腐烂损耗量几乎可以满足两亿人基本营养需求[3]。
2 江苏乡村生鲜农副产品配送中心经营模式的构想
2020 年全国两会上提出经济发展要以内循环为主,内循环的核心就是拉动国内消费。在促进生鲜农副产品消费方面,需要根据我国人民经济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层次不断升级的现状,对生鲜农副产品的生产、流通环节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更优的新鲜度、更高的品质、更个性化的加工、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服务来满足消费者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此外,乡村配送中心作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产品流通现状的新型基础设施,也是我国“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苏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区域发展均衡、城市化水平高、人口密集度大、交通网络发达、农村信息化普及率高、农产品电商方兴未艾,具备建设乡村生鲜农副产品配送中心的先决条件。
2.1 生鲜农副产品配送中心投资与管理模式构想
生鲜农副产品配送中心的建设涉及土地、设施、技术等诸多要素,需要较大资本的投入,个体的中、小农业生产者缺乏相应的建设能力。但作为经济发达地区,江苏乡村可以采用多种模式充分吸引集体、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资本投入。
(1)集体+农户模式
由村集体出地、出资建设,吸引本地区的电商农户进驻,进行加工、包装发货,村集体收取一定的经营管理费用。根据对泰州兴化市安丰镇的调研,当地河网密布,水产品丰富,螃蟹养殖面积大、产量高,农村网络普及化程度高,电子商务意识强。养殖户个体通过淘宝、抖音、公众号等多种渠道进行网络销售,但经营上存在品牌、加工、包装、送货等一系列无法单纯依靠自身解决的问题。安丰镇镇政府所在村盘活闲置集体资产为农户提供流通加工场所,并统一了包装和商标,统一进行物流,有效为蟹农从事电子商务解除了后顾之忧。
(2)企业+农户模式
通常由规模较大的快递企业、电商企业或农业公司投资经营,在农产品生产地建设配送(收购和加工)中心或物流项目部,在生鲜农副产品上市季节进行网上销售并实时采购、送货。以顺丰快递为例,其旗下顺丰优选网上营销的生鲜农副产品有数百个品种,其在苏州季节性销售的农产品不光有阳澄湖大闸蟹,还有杨梅、黄桃等。
(3)合作社(经纪人)+农户模式
主要由农副产品种植地区的农业合作社或农业经纪人投入和运营。农业合作社和经纪人通常与超市、菜场、企业、学校等单位有稳定的供销合作关系,且自身有一定的实力,对市场的洞察力强于普通农民。以江苏省兴化市为例,由于该地区水网密布,蔬菜种植面积大(尤以香葱为主),脱水蔬菜成为该市特色产品。众多蔬菜生产合作社或经纪人会临水建设蔬菜收购点,面向中小农户收购各类蔬菜,并吸收农村闲置劳动力对蔬菜进行一些简单的清洗、摘选、分级等流通加工,最后集中向全市多家签有供货协议的脱水食品企业进行配送。
(4)农业生产大户模式
农副产品的种植、养殖大户自行投资建设和运营加工配送中心。调研发现,由于生鲜农副产品生产集约化程度高、劳动力需求量大、劳动强度高,鲜有规模化的蔬菜种植大户。少数水产养殖和家禽饲养大户会根据订单要求搭建一个简陋的场所,简单加工后进行配送。目前,农村正在深化土地流转,未来或许会出现更大规模的有能力建立个人加工配送中心的农副产品生产者。
2.2 生鲜农副产品配送中心运营模式构想
“互联网+”时代,人民日渐注重生活品质,必将促进各种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传统的农副产品“农户—经纪人—批发商—超市(菜场)—消费者”“农户—批发中心—超市(菜场)”等流通模式势必会遭到更短流通渠道模式的冲击。“配送中心—社区”“配送中心—学校”“配送中心—企业”等点到点的购销形式更契合网络时代新型消费者高效、品质、新鲜、安全、营养的个性化要求。根据不同的生产和需求情况,乡村生鲜农副产品配送中心可选择以下几种运营模式。
(1)加工储存型
对耐储性较强、保质期长,或具有战略意义的生鲜农副产品,可通过系列简单加工,进行长时间的低温储存,以解决部分生鲜农副产品季节性生产和全年性消费间的不平衡。该类型的配送中心需要有较大规模的储存空间和较多的储存成本,承担了部分国家战略储备的社会职能,可以在短期内缓解供需矛盾,维持社会稳定。
(2)流通加工型
此类配送中心主要服务于城市居民的日常消费。根据生鲜农副产品电商销售情况,及时组织货源、定制加工、即时配送。特别是针对禽畜、水产类产品及新上市的蔬菜,应严格监控其从采摘、宰杀、捕捞到加工的全过程,确保产品的新鲜度,并借助抖音、小红书、直播平台等现代网络营销渠道,树立配送组织和经销产品的口碑,扩大品牌影响力,培养客户的忠诚度、信赖度。高效、快捷、新鲜、可追溯、可定制是此类配送中心的特色。
(3)加工消费型
中小生产者把收获的生鲜农副产品托管在配送中心,委托配送组织进行简单加工、储存和代为销售,并支付一定的加工、储存费用。配送中心对储存的生鲜农副产品拥有所有权和处置权,可根据市场供需情况销售、处置货物,只需在协议期满时将相同数量、相同质量、相同种类的替代货物交付给货主,或直接按等同的市场价格交付给货主相应的货币。此类配送中心要求经营者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较强的市场洞察力。
3 促进江苏乡村生鲜农副产品配送中心建设的对策
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生鲜农副产品的店铺销售和无店铺销售两种业态将长期共存、此消彼长。年轻一代对农副产品新鲜、营养、半成品、少量、便捷的采购需求将进一步促进农副产品生产和供应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当前,盒马鲜生、菜菜网、飞牛网(大润发)等企业都在为适应现代农产品消费习惯的变化而不断尝试经营模式的创新,但因在消费定位、环节设计、成本控制等因素上存在不足,还很难与超市、菜场等店铺销售形成有效竞争。
实地调研发现,作为经济大省,江苏农产品电商如雨后春笋,较大规模有知识、懂网络、有创业热情的返乡青年成为农产品电商的主力军。但多数农产品电商业绩欠佳,薄利经营,很难有突破性的发展。只有建立组织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配送中心,才能有效提高生鲜农副产品的流通集中度,更好地促进江苏农副产品流通和农村电商的发展,助力农村居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对此,政府应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努力。
一是鼓励电商发展较好的村镇盘活存量设施,利用集体所有的旧厂房、仓库进行改造升级,吸引电商经营者入驻经营,提高流通效率。例如,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南寺村“溱湖八鲜”小有名气,该村有返乡创业的大学生20 多人,建有各类网店、微商11 家,被江苏省商务局认定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村”。村集体一方面利用现有办公场所设立电商服务点和快递代办点,另一方面动员当地留守人员参与农产品加工,增加家庭收入,为当地电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3]。该模式已初步具备了农产品配送中心的部分功能。
二是对通过土地流转获得较多土地用来从事农副产品生产的农业大户,在统一规划、避免同质化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允许按一定比例建设配套设施,让经营者在田间地头建设配套的生鲜农副产品配送中心,从事产品的加工、预冷、储藏、分级等增值性工作。泰州市高港区光普家庭农场创办人曹光甫,在大泗镇康乐村承包了275 亩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充分利用技术和流通手段挖掘农产品的利润增值空间。曹光甫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芋头,抢先收获,经简单分级、加工,点对点即时配送,很好地满足了城市消费者尝鲜、快捷的需求;而当秋季芋头大批量上市时,则低价收购储存,延长芋头的供应时长。
三是加大金融、财政、税收的支持力度。根据国家发改委等12 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促进生鲜农产品流通的实施意见》(改经贸〔2020〕809 号),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家庭农场、农业经纪人和农民合作社建设生鲜农副产品配送中心的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对配送中心经营者加强信贷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配送中心经营者发行建设项目收益债,积极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融资。
四是促进生鲜农副产品的农(农村生产者)社(城市社区)对接。鼓励城市居民社区利用公共用房开设电商驿站、社区菜店等零售终端,方便生鲜农副产品电商进行配送及临时寄放;对未建有公共设施的小区,划定特定位置,允许农村生鲜农副产品配送中心的配送车辆在特定时间临时停靠,方便居民领取。
4 结束语
乡村农副产品配送中心的建设既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食品丰富、健康、安全、新鲜的需要,又能增加农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政府应综合考虑当地农产品生产情况、基础设施条件、城市消费水平、电商发展规模等,统筹推进本地区生鲜农副产品配送中心的建设,增强农村发展动能,激发市场活力,从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