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金融学科百年建设的回顾、启示及展望

2022-01-01陆岷峰葛和平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学科金融

陆岷峰,葛和平

(1. 江苏银行总行 董事会办公室, 南京 210000;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管理工程学院, 南京 210044)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 周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排除万难,不断进取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金融建设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金融政策为根据地人民提供了稳定的经济环境;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政策为各地抗日武装提供了经济支持;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政策帮助解放区人民摆脱了国民党统治下的恶性通货膨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政策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资金保障;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政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了稳定高效的金融环境。一百年的实践证明,我国金融学科建设、金融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此,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回顾中国金融学科百年发展历史脉络,总结其发展特点和实践经验,获得有益的启示,进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金融学科建设发展的方向进行展望。

1 中国金融学科百年建设历史回顾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金融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中国金融学科萌芽构建阶段(1921—1948 年)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始就重视各类人才的培养。在革命与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全校学员最多时超1 万人,学习内容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形势、任务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军事、政治、文化并重。当时,政治经济学是为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而开设的,间接建立了与金融的关系,但与金融学科体系建设相去甚远。

(2)中国金融学科奠定基础阶段(1949—1976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财经院校、财经专业和财经人才极度稀缺,金融学科建设百废待兴。在周作仁、黄达等金融教学骨干的带领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金融学科初具雏形,产生了一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为中国金融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金融学科建设在这一时期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和教授的内容陈旧僵化,制约了金融学科的进一步成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先后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院校调整。1957 年,全国共有5 所财经院校,有10 所综合性大学设有财经类专业,财经本科在校生1.07 万人,约占全国本科在校生总人数的2.5 %,但并未设立金融类相关专业。1958—1962 年,根据“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原则,由中央、教育部进行统一规划,专业种类与专业点急剧增加。1962 年,经过第二次院校调整,全国高校专业增加到627 种,专业点共3 703 个。这一时期,财经类学科一共开设了10 个专业,具体包括统计学、世界经济学、贸易经济学、工业经济学、会计学、经济地理学、农业经济学、对外贸易学、国民经济学及财政金融,并允许部分高校将财政、金融分设为2 个专业。但“文化大革命”后,财经院校仅存2 所,在校生不足7 000 人[1]。

在“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推进的时期,我国主要参照苏联教科书中的理论,强调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并认为金融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往往带着审视的眼光看待金融问题,金融学科的发展和建设相对僵化,主要教授苏联金融理论,基本上停留在货币流通和信用方面[2],并未发展出适合自身国情的教学特色。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我国金融学科发展相对不成熟。但不可否认的是,金融教学骨干所著的一系列书籍为金融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譬如,研究马克思关于银行、信用及货币基本原理的代表性著作《货币信用论大纲》(彭迪先、何高箸著,1953 年出版)、《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流通与信用》(周作仁等四人合作编写,1957 年出版)等;基于中国经济实际状况深入探讨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银行工作的著作《社会主义的银行工作》(李成瑞、左春台著,1963 年出版)等。这些研究成果对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3)中国金融学科开放发展阶段(1977—2008 年)

这一时期,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对我国金融学科设置产生深远影响。在金融专业设置上,从过度细分发展为规范的5 个专业。在金融教科研方面,不断涌现出优秀教材与科研成果。在课程设置上,主干课程主要有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基础、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国际贸易、发展经济学。

这一时期,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3]。第一阶段为1977—1984 年,我国建立了独立的中央银行制度。第二阶段为1985—1993年,国内主基调为“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因此把“工农中建”四大专业银行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建立了独立的金融机构体系。1986 年12 月19日,邓小平在题为《企业改革和金融改革》的谈话中指出,金融改革的步子要迈大一些,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逐渐拓展了金融在不同贷款领域的作用,标志中国共产党对金融的认识有了根本性改变。在1992 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表示支持开拓资本市场。1993 年3 月,针对中国经济状况,中共中央、国务院开始整顿金融秩序,对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秩序整顿有了新的认识,金融思想进一步丰富。第三阶段为1994—2008 年,我国国有专业银行通过改制,从事中国人民银行原本承担的商业银行业务,成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同时,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相继组建起来。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此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党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期间,我国不断发展经济,扩大对外开放。2003年10 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在金融企业化、金融调控、金融利率和金融监管等四大方面深化金融改革。2005 年10 月,中国共产党将新时期的金融工作纳入“十一五”规划,对金融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设想,提出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完善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些政策的提出和落实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为金融学科的完善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专业设置方面,1977 年我国高考制度恢复之初,一些具有复合性的综合类大学和专业性的财经类大学重新开始招收财经类学生,但仍没有开设金融学专业。此后,我国建立了货币银行学、金融学、财务管理等财经类专业,开始招收硕士和博士学位学生,但由于这些金融类专业被划分得过细,专业主要课程的设置出现分割性和缺乏体系性的问题。1995 年以后,我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金融学专业本科生数量迅速增加,但人才培养质量有所下降。2008 年,经济学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各专业组制定了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统计学五个专业的“高等学校本科经济学专业指导性规范”,进一步规范了金融学科专业的发展。

在课程设置方面,1987 年8 月,国家教委在复旦大学召开了“中国财经教学计划研讨会”,对普通高等院校的财经类专业主干课程进行完善,主要添加了计算机基础、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会计学基础、统计学、财政学、国际金融、发展经济学等11 门课程。1994 年,《金融学专业教育改革研究报告》颁布,对金融学专业系列课程进行了改革与完善。1999 年,教育部发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我国的金融专业主干课程和教学要求进行了规定。2001 年,教育部在西宁举行了针对金融专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问题的专家研讨会,会议就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发展背景、教改思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取得较多成果。

在教材选择方面,金融学科核心课程和教材拟定以前,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系黄达教授团队所撰写的《货币银行学》暂为授课教材。1977 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的一次会议明确了货币银行学教材建设的任务,这是推动金融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会议。在这个阶段,优秀成果有《中国金融百科全书》(刘鸿儒、黄达、张肖任主编)、《货币银行学原理》(王学青主编)、《国际金融学》(姜波克编著)等。伴随着金融开放的深入,这一时期的教材大多借鉴了西方金融理论及经验,同时结合了本土实际,具有中国特色。

这一时期,中国金融经济学在研究领域取得长足进步。1995 年,著名经济学家程恩富创立海派经济学,以马克思经济学为基点,博采古今中外经济思想,运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创新,提出“四主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公式、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市场型公有高绩效论、一府两系三层分类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系论、社会主义三阶段论、当代全球基本经济矛盾论等新范式。2001 年,孙国峰提出“新货币银行理论”,首次提出存款并非货币创造的源头,商业银行创造货币是由贷款实现的。这一理论的提出为后续有关货币金融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性的分析工具,并探讨了“影子银行”的管理问题,将货币理论重新拉回“信用创造理论”的研究范畴。

(4)中国金融学科改革创新阶段(2009 年至今)

这一阶段,跨国金融发展迅猛,加大了国家在经济领域的调控难度。经济金融共生共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金融学科在经济转型与经济国际化中改革创新。从科学发展观的金融微观化,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的建设中国特色金融学科体系,再到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应用型转型,中国金融学科在理论上从市场金融理论向数字金融理论过渡,在实践中不断前沿化、微观化、专业化、国际化。

2008 年美国金融风暴后,原有金融理论的正确性受到质疑,金融学科也亟待转型。高等院校一方面让金融教学微观化,另一方面用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丰富了金融教学内容。主要表现在主动根据自身比较优势改进金融学科:有的综合类高校和财经类高校既传承了中国金融思想,也引入了国外先进的理论与方法,如微观金融学;具有理工科背景的院校(如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大多将金融与管理结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与公司财务;还有部分高校开始运用金融学科的工具和分析方法去深入研究其他学科涉及金融的问题,更为注重金融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比如气象变化这类似乎与传统金融理论毫无关联的现象,也被纳入研究范围。可以说,这一阶段中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金融学科体系与教学研究内容。

2012 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学科和金融业的观点被提出,对我国高校金融学科教育及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在2012 年进行了金融学科门类调整,在金融学大类下设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投资学等基础专业和特设专业[4]。金融学科人才培养宗旨的设定遵循时代的要求与经济发展的步伐,以适应金融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2014 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突显了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教育应该更加贴合实践应用的新要求,对推动金融学科应用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高校在教学改革中突出金融作为“百业之首”的专业科目特色,注重基础性、成熟性和适用性知识,相对弱化对学科体系和前沿未知领域的深入探索,培养“以宏观金融体系作为结构,以微观金融观念作为经营思想”的“大金融”迫切需要的国际型、应用型金融人才。

“十三五”规划特别强调了互联网金融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随着2015 年50ETF 期权、上证50和中证500 指数期货合约的上市,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创新不断,中国金融产品日益完善,金融对中国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李建军认为,高校应加强建设关系国家重大利益的学科,在学科层面把金融工程和金融科技作为重要的二级学科进行建设[5]。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革命推动金融业的整体形式和架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数字金融形式,金融科技的开发和利用引起了国内高校的关注,各高校开始主动改革创新。2017 年,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最早设立金融科技专业,此后中央财经大学、山东工商大学等19 家高校陆续开设金融科技专业,其中既有“211”“985”高校,也有普通本科高校、民办高校。此外,也有部分学校以金融学、金融工程专业为基础,增加了金融科技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5G 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动金融不断创新,社会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对金融学科教学产生了影响。2018 年9 月,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引发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浪潮,新商科作为一种跨学科技术融入式的新型教育模式被提出。2020 年,《教育部关于公布2019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发布,多所高校新增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等专业。许多高校的金融学科增设各类计算机类、管理类、法律类、数学类的选修课程,鼓励学生跨学院跨专业选课,培养广阔的学科视野和综合化的知识结构,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同时,课程设置开始体现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领域的最新成果,保障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前沿化、微观化、数理化、专业化、国际化,增设了数理金融、互联网金融方面的课程,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目前,紧随数字金融的最新发展,金融学科与数学、计算机、经济、管理和法律等学科交叉协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涵盖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各层次教育的完整的金融(包括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数字金融)人才培养体系[5]。高校金融专业课程教材也与时俱进,引入金融机构、数字金融产品、数字金融监管、数字货币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这一时期,关于金融经济的学术研究也取得丰硕成果。其中有代表性的是2011 年林毅夫创立的新结构经济学、2016 年高连奎创立的新财税经济学。

2 中国金融学科百年建设的启示

(1)坚持党对金融学科建设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和核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学科的建设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我国金融学科建设工作的统筹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道路优越性的必然要求。加强和改进党对金融学科建设的统筹指导,是培养金融人才,推动金融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金融风险具有“隐蔽性、复杂性、突发性、传染性及危害性”等特征,审慎监管具有必要性[6]。要防范金融风险尤其是系统性风险就必须坚持党在金融学科建设中的领导地位,确保所培养的金融人才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金融学科发展符合国家改革方向,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保障国家金融安全。

(2)金融学科建设要紧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

我国金融学科建设需要进一步突出“中国特色”,新时代金融学科建设要紧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将金融学科建设与国家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金融学科体系,使金融学科建设能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实践对西方金融理论进行升华,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学科体系”。

(3)瞄准国内外金融市场人才规格构建学科体系

当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推动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金融行业的发展已进入全新阶段。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加速了金融科技人才需求的扩张,培养满足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金融人才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而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适应国际竞争的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型人才同样是我国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7]。同时,当代金融学科整体化的发展趋势,需要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金融行业风险的特殊性,需要兼备风险意识和互联网思维的人才。在此背景下,金融学科建设要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人才,首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其次要注重以金融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金融学科的课程内容,最后要着力培养金融科技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坚实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8]。

(4)要构建基础理论与实际操作完善的学科体系

东西方金融学的共同基础是货币金融理论[9],如何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货币金融理论,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理论,是我国金融学科建设面临的重要挑战。在我国,金融学是经济学的二级学科,总体来看,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课时是政治经济学的两倍,课程讲授也多采用西方教材和案例[10],我国金融学科体系的建设迫切需要适应我国国情的金融理论基础。

同时,要注意学科体系的实际可操作性。在教材编写方面,要建立适应我国金融学发展的标准体系,奠定学生的基本思维框架。在课程设置上,要注意避免单纯追求数学化,可以增加金融史与金融制度相关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中国金融发展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在师资建设方面,要建立优胜劣汰、人才流动机制,着力培养学科建设带头人[11]。在交流合作方面,要切实同相关行政部门联系,加强与国内外有关学校的交流合作,不断取长补短,相互合作,这样才能促进我国金融学科体系的科学构建。

(5)要根据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优化学科体系

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需要配套相应的金融学科体系。因此,金融学科建设需要根据社会发展阶段不断优化调整。金融学科建设要按照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需要,加强金融学科体系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的联系,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要增强与国内外高校的学术交流,积极学习先进的学科体系,不断提高开放条件下的学科管理水平,增强我国金融学科的国际竞争力;要提高金融学科的创新活力,在把握基本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深化对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认识,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际的良性循环。

传统金融学框架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其内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金融与科技的结合正处于第三阶段,即自2016 年开始的以发展金融科技为目标的大数据金融、物联网金融、智能金融、区块链金融时代[12]。在此背景下,金融学科的升级方向应当是注重学科的实践应用性、跨学科之间的交叉复合性。

3 中国金融学科新百年建设的展望

新的一百年已经开始,中国的金融学科建设应当坚决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不忘初心、保持本色、面向未来,构建以金融科技为核心的新金融学科体系。

(1)坚持党对金融学科建设的统筹指导

坚持党的统筹指导是我国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障,是贯穿新时代金融学科建设的主旋律。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逆全球化浪潮、霸权主义、分裂势力大行其道,国际舆论环境和学术环境鱼龙混杂,应当警惕外部势力通过教育对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同时,金融学科话语体系长期处于西方国家把持之下,许多主张并不适用于中国国情,全盘接受不利于国家金融和经济的发展,甚至会引起危机。因此,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在学科建设中的主导地位[13]。一是主导学科文化建设。在党的领导下,从宏观层面塑造学科的价值体系,规范学科的知识生产模式和传承模式,促进形成良好的研究习惯[14]。在这些方面,党的思想理论及党百年来发展历程中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党的工作经验和作风都可以发挥指导和引领作用。二是主导课程体系建设。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教学大纲的编制,将党的价值体系、理论方法融入大纲;加强对教材的审核力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三是主导教学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队伍中党员的比例,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教师的政治素养。

(2)以金融学科建设服务国家发展规划

金融学科建设归根到底是要为国家发展输送金融人才,推动金融学科建设必须结合我国国情,遵循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各项战略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金融教育工作。一是在金融学科的课程设计上对接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为国家金融发展和经济建设持续输送高质量的人才。金融人才在我国各项长短期规划中扮演重要角色,从规划制定到实施涉及诸多资金安排问题,离不开掌握专业技能的金融人才参与。为此,必须将国家发展规划融入金融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在课程设计上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二是鼓励、引导金融学科的科研活动聚焦国家发展规划。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金融活动面临的问题也是前所未见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对我国来说参考价值有限。为此,应通过基金项目资助等方式引导金融学科的科研活动,广泛而深入地探讨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我国金融和经济的发展建言献策。

(3)以金融学科建设优化中国金融体系

我国金融业起步较晚,金融体系还不健全,商业银行仍然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不能充分满足全社会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同时,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金融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应当通过完善金融学科建设来优化我国金融体系。一是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根据我国金融发展的现实需要培养金融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快速成长,银行、证券、保险业务日益复杂且相互交叉,仅熟悉单一领域的从业者将无法胜任。金融学科建设应该着眼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将党的金融思想、经济思想融入人才培养,确保金融人才的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需要,在金融领域形成拥党向党、为国为民的良好氛围,更好地服务国家建设。二是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根据国际上金融研究新动向培养交叉学科的前沿人才。金融科技逐步成为金融发展的重要支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将极大推动金融业的发展[15]。可以将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引入金融学科体系,也可以建立跨学院、跨学科的联合培养模式,建立起完善的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在金融前沿人才的培养中应当坚持党的领导,把握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组织科研力量集中攻关重大金融前沿课题,引导金融学科研究方向。

(4)追踪金融科技前沿推动金融教学改革

金融科技是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在党的领导下以金融科技推动传统金融专业教学改革。一是调整金融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基于金融市场对互联网金融产品设计、互联网金融新业务运营、互联网金融新型营销与管理、风险管理与控制、互联网大数据挖掘、区块链应用等人才需求的状况,确定金融人才培养方案。二是优化课程设计方案。高校应加强交叉性学科建设,改进课程考评体系,加入金融软件的实践学习,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金融思维剖析问题的能力。三是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16]。加强高校间、高校与互联网金融企业间的合作,加强实验基地建设,给高校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与科研空间。四是改进教学方法。教学中应加强对新产品、新技术等方面相关案例的分析,加强对金融学科前沿理论及金融热点的关注,建立金融案例库,保证金融案例的时效性[17];运用实验教学法,增加运营实验课、金融科技实践操作训练,增强学生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金融学科建设应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加强党的领导,以党的金融思想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金融体系,建立以金融科技为核心的金融学科体系。

猜你喜欢

学科金融
现代金融征稿启事
学科新书架
【学科新书导览】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超学科”来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