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出来的精彩
——走出批注训练的误区
2022-01-01刘吉才
文∣刘吉才
批注,是指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作为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批注直入文本、少有迂回,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学生的自主阅读需要批注。学生在和课文对话中随时会产生思维的火花,批注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记录。常态的阅读教学也需要批注。教师可以批注为抓手,引导学生感悟语言、体会情感、习得方法,把阅读引向深入。纵观常态阅读教学,批注简单易行,形式灵活,是学生自读时经常采用的学习方式。
部编版教材高度重视批注方法的训练与批注能力的培养,将批注作为语文要素编入教材,进行专项训练。在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专门围绕“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这一单元要素进行集中训练。但同时也发现,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批注训练时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随意化。学生批注随意,没有抓住感悟点进行批注,导致针对性不强。二是浅表化。学生批注内容浮于表面,感悟不深入,导致批注浅表化。三是形式化。教师人为设定批注的位置、数量,学生只好依样画葫芦,导致批注形式化、机械化。这些不足在常态阅读教学中也普遍存在,需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那么,怎样才能优化批注训练,提高批注实效,让批注真正助力阅读能力提升呢?下面以《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为例,具体介绍优化批注训练的基本策略。
一、立足语言,找准批注的落脚点
要提高批注的实效,首先要找准批注的落脚点,弄清楚在哪里批注。批注的落脚点也就是学生的感悟点。教师要从课文的特点出发,把注意力引向语言文字,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和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在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立足语言文字,找准自己的感悟点,抓住相关词句,和课文深入对话,并在感受最深或有疑问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批注。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了“我”童年时的一次难忘经历:“我”在一次班级演出中扮演老虎,因不会豁虎跳遭到同学嘲笑,自己却一直不明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紧扣单元要素,引导学生在文中进行批注。首先,圈画句子。引导学生画出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词句,可以是课题,也可以是文中词句;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句子。其次,默读思考。让学生围绕圈画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要画这些词句,可以是自己产生的疑问,也可以是对词句表达的赏析。最后,提炼批注。引导学生针对词语或句子,把自己的困惑、感受想清楚,再加以适度提炼概括,用简洁的语言在课文适当位置进行批注。
提高批注的训练效率,需要引导学生着眼课文,回归语言文字,深入字里行间,找准批注的落脚点,夯实批注的基础,为深入批注做好充分准备。一是落点要实。不少学生之所以批注随意化、形式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浮在文字表面,没有进行深入对话,没有找对感悟的落脚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和语言,进行真感悟、真批注。要抓住在表达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词句,如题眼、文眼、中心句、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以及其他好词佳句,进行品读、感悟,适时写下批注,让批注与内容一一对应,避免批注“飘在空中”的现象。二是感悟要深。有些学生批注浅表化,实际上是学生感悟浅尝辄止,没有真正深入课文,没有沉浸到语言中去。有时甚至内容还没有读懂,语言还没有悟透,就开始匆忙动笔写批注,结果只能跟着感觉走。要走出批注浅表化的误区,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沉浸到语言文字中去,静下心来深入思考,读懂语言背后的丰富内涵,让批注从表面走向深刻。
二、丰富内容,突显批注的着力点
批注是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的批评和注解。要提高批注的实效,就需要引导学生明确批注的内容,也就是批什么。这也是批注的重点、难点所在。教师要从课文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凝练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进行精准批注,用批注呈现自己的阅读收获,发挥批注的助学价值。
执教《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时,教师要高度重视批注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在画出的句子旁写下自己的批注。首先,示范引路。如,教师以课题为例,在圈画的“窝囊”旁写下问题——“这里的‘窝囊’是什么意思”;以文中句子“我真个羡慕得要死”为例,在句子旁写下批注——“具体写出了我当时‘羡慕’的感受”。其次,自主批注。让学生自读课文,学着教师的做法,在有疑问或写得好的地方画句子、写批注。最后,交流互助。在学生自主批注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通过同伴互助,对学生的批注进行修改、充实。
批注作为学生和课文、作者对话的一种方式,需要引导学生在内容方面着力,进行深入思考、适度提炼,写出属于学生自己的批注。一是以个性化理解为前提。批注作为学生自主阅读的成果,是学生个性化表达的产物。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写出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谋篇布局的感悟、好词佳句的理解、课文主题的认识,形成属于自己的批注。二是以多样化形式为提升。作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批注的主体是学生,批注的形式也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用形象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在问题旁加“?”,可以在好词佳句旁加大拇指,也可以在感受深刻的地方画简笔画。丰富多彩的形式可以让批注令人耳目一新,充满朝气和表现力。
三、开发资源,挖掘批注的提升点
批注作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批 评和注解,是学生深入思考的结果。教师要高度重视批注的深度应用,引导学生对批注进行二次开发,把交流批注的过程变成加深理解、提升认识的过程,变成整理语言、提高表达能力的过程,用好、用足批注资源,充分发挥批注的助学价值。
执教《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时,教师应将批注作为宝贵的学习资源,高度重视对批注的深度开发与应用。首先是交流批注。引导学生在交流批注时要将自己的感受说具体,要说清楚是在何处批、怎么批和为什么批,将交流的过程变成整理思维、训练语言的过程。其次是评选批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内容、形式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最佳批注”的评选,以回顾批注的操作流程,明确批注的基本方法,调动学生写批注的积极性。最后是完善批注。在评选“最佳批注”的过程中,师生会对批注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师应引导学生及时对自己的批注进行修改、完善,充实内容、组织语言、优化形式,把完善批注的过程变成训练语言、内化方法的过程。
批注不仅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更是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要进一步增强课程资源意识,从学生和文本实际出发,加大批注资源的利用、开发力度,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一是研读批注,追根溯源。批注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所得。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批注为切入点,研读批注内涵,还原思考过程,进行恰当表述。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追根溯源,既研读批注,又训练思维和语言,发挥批注的文本价值。二是续写批注,二次开发。批注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所得,存在不完善之处。通过研读分享,在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帮助下,学生对批注的内容、形式又有了新的认识。教师要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进行二次开发,及时续写批注,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再向前推进一步,实现理解、感悟的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