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管理制度设计分析

2022-01-01廖细春

中国成人教育 2022年19期
关键词:院校制度高职

○廖细春

2019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提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双高计划”为新时期高职院校制定了更高要求的专业群建设质量目标。对各高职院校而言,“高水平”建设目标的达成需校内外多条件综合支撑,专业群建设管理系统就是基础的支撑条件之一,构建起能支撑专业群建设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是学校专业群管理改革首先要落实的重要任务。因此,专业群管理改革就需要以学校整体的管理政策、系统的制度、质量的标准建设为发力点。本文基于管理视角,从革新管理出发,分析重构制度设计对专业群建设推进的基础作用,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与实施,实现高质量专业群建设管理,达成“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质量目标。

一、专业群建设发展历程回顾

高职院校的专业与社会经济产业发展紧密连接,产业发展所需人才依托专业进行培养,不论是国家层面的政策发展指引,还是学校自身寻求可持续发展变革需要,专业建设模式从来都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改革、提升质量竞争力的基本抓手。回顾并梳理高职院校专业模式改革发展的历史,从以单个专业为载体的专业建设模式向专业群建设模式转变已在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改革中走了很长一段路程,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也未曾间断。从“十一五”时期到“十三五”时期“双高计划”的提出,国家持续对专业群建设发文,提出建设指引,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十一五’期间将在全国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建设500个左右的专业群,促进资源共享,提高示范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十二五”期间,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再提出:“要紧密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围绕各类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十三五”时期,国家“双高计划”出台,提出:“集中力量建设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到2022年列入计划的专业群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国际影响显著提升,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培养千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历经十几年的推进,以专业群为主体开展专业建设日益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模式中形成主导。笔者所在的广东省,从2019年开始,面向全省所有高职院校实施开展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先后已进行了两轮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遴选,专业群建设是所有高职院校全面铺开。可以说,在社会产业发展和国家政策引导等外推力量影响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已从试点进入了普及并力求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成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模式改革的集体行动选择,外部推力已逐步向学校内生的力量转移,内生力量不竭的源泉则来源于学校具有系统完整、衔接协同有效的内部管理体系,各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群建设的实践行动中,在聚焦专业群组建、课程重构、团队重组、基地共享等具体因素的期间,也应该同步关注保障各因素能有效重构、重组的管理制度体系,从单一专业主体到多专业群主体,学校专业建设的整体生态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管理制度体系也需要系统性的变革,方能形成持续的推动力量,实现专业群的高水平质量目标。

二、专业群管理制度设计的必要性

(一)专业群思维的聚合需要制度引领

从上述我国专业群建设发展历史梳理中可以看出,学校从单一的专业建设转向专业群建设,国家政策是主要的引导和推动力量。国家通过在一定范围内实施试点开展专业群建设,以试点项目的形式面向部分高职院校,院校为获取示范性学校、示范性专业资格,同样也是以部分专业试点的形式实施建设:选取某个院(系)的某几个专业进行组群,自上而下,从具体的课程、教师、实训基地等专业群建设具体要素入手,探索实践的路径,总结具体的经验。学校专业群的思维是限定的、不聚合的,专业群只是学校的一个建设项目而且植根于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意识之中,认为专业群是部分学院、部分专业、部分人员之事,学校并没有搭建一个可以聚合各主体群思维的顶层管理架构。这一现状,其实也是目前整体推进专业群建设的治理困境之一。新的发展时期,学校不论是自主改革,还是被动适应,专业群已是学校寻求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然动作,从基础上,需要搭建起系统性的管理制度,引领学校形成聚焦“群”这一方向、这一焦点、这一中心目标的聚合思维。这种合众归一的群思维必须依赖于学校的制度供给才能形成,落实于系统的制度,“群”建设才能在全校层面具有应有的指向性、明确性、深刻性,“群”思维才能引领“群”行为。

(二)专业群建设基本要素的共享协同急需制度支持

学校专业建设场域内有建设主体、场所、资源、信息等人、财、物的诸多要素,如主体涉及上级管理部门、学校职能管理人员、一线教师、学生等;场所包括校内、校外等环境,资源有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等资源,因素繁多,内容繁杂,协调单个专业建设所涉要素已经是难上加难。各高职院校在长期的以单个专业为主体实施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已经研发出了一套相对成熟稳定的系统,从理念意识到具体的策略行动,也有可供指引的制度依据,并渐成定势。但从专业到专业群,所涉主体,所涉要素需要基于“群”再进行更综合的排列组合,尤其是资源间的重组、共享需将原有已成定势的专业间的藩篱打破,这更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在实施专业群课程体系的重构、教学团队的重编、实践基地共享等具体事务之前,先需要通过制度厘清各因素重构、重组的原则与具体执行规范,如专业群规划、决策、执行、监督主体责任划分;专业群内课程共享、分立、互选原则。从宏观到微观,专业群各因素行动逻辑需要系统的制度做支撑,从“单”到“群”的管理生态才有运行的基础,学校内部重构、重组才能持续不断地推进,才能最终形成“群”的集聚效应。

三、专业群建设管理制度的体系框架

(一)专业群建设规划

学校专业群能否真正显示出“群”的核心特质,能否在实践中凝聚“群”的聚力,首先要从专业群顶层设计建设着力。学校专业群建设的起点需从学校通过专业群建设规划厘定专业群的定位和组建逻辑开始,自上而下,从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基本目标、建设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对专业群建设实施有全局指导性的制度。在学校还未形成深刻的“群”思维的现状下,专业群的定位和组建逻辑具有一定的无序性,多数学校只是以学院(系)为单位将相近的专业进行粗浅的分组,缺乏对服务区域产业链、岗位链的深入分析,群里各专业定位逻辑不清晰,凸显不出“群”的立体框架,而只是专业的平行排列组合。而对照“双高计划”,学校必须面向服务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以学校优势特色专业为基本依托,精准对接产业,以专业资源的整合和结构优化为基础,打造具有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的专业群。学校首先需明确专业群组建的基本逻辑。专业群建设规划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在指导思想上,建设规划需明确组群的基本原则,要深度分析学校所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规划,再综合分析学校专业布局,拟定专业匹配产业的分析报告,对应某一产业的多个专业进行组群,分析出核心优势专业、支撑专业、扩展专业等,现有专业及未来新设专业都在这个群框架内选择。建设内容及目标上,规划也需明确“群”的综合任务及绩效目标,指引课程、教师、基地等实现开放,共建、共享。保障措施上,明确责任主体及经费投入。清晰、科学、可操作的专业建设规划是实现专业群高水平质量目标的支撑战略方针,是学校必须有的引领性制度。

(二)专业群资源配置制度

专业建设资源的整合共享是专业群具有“群”特征的的核心标识之一,也是专业群建设推进过程中必须克服的艰巨任务,资源整合的程度直接影响专业群能否正向形成集合力量。教师队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建设经费等支撑专业建设的基本资源,自学校设立专业开始,一般以单个专业为基本单位形成资源管理实体是学校的常态。如某专业的教师、某专业的实训基地等都已是沟通专业问题的常识,一直沿袭下来,自然就筑起专业建设资源排他体系和专业壁垒。尤其是跨学院沟通,这种情况就更为明显。这对于专业群的建设而言,显然是一种不合适且低效的资源安排方式,专业群的建设势必要打破这种内部的封闭和分割,要改变资源安排与分配模式,重立资源配置逻辑。要以专业群为主体,重新建立学校专业资源要素的共享共用制度,全校一盘棋通盘规划,确定所有资源的群公共性质,围绕专业群,建立资源平台,如建立专业群的公共实训中心,中心资源统一配置、管理,共同使用。通过资源配置制度,将分散变集中,将独有变共享,用高效的资源活力支撑专业群的建设发展。

(三)专业群带头人制度

“人”的制度设计是学校系统制度安排中的核心,学校专业群建设有关“事”的制度、“物”的制度设计能否作用到专业群建设的行动中,最终需要人来落实。事关专业群建设的学校职能部门管理人员、院(系)管理人员、一线教师因学校自然岗位的设置而有明确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无需再有专门的制度来强调,唯有专业群建设中的专业带头人需要通过制度设计来明确身份。因为学校专业群建设领域专业性高,交叉协同的复杂性强,必须有具备较专业领域理论实践水平和领导协调能力的带头人,作为统领者来聚合治理,推进落实专业群定位规划、群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群教学团队、群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群教学研究与改革等具体建设任务。而恰恰这个重要的角色认定,并不是各高职院校制度中的必然安排,而是零碎分散在其他制度文本中,导致专业建设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在现实中处于尴尬的隐身位置。需要通过专业群带头人制度,一方面,明确身份,给予定位,确定专业群带头人是专业群建设必需的角色安排,他是某一专业群发展规划的统领者,教学改革的决策者,教学团队的建设者。另一方面,明确职能标准、选聘和培育程序、考核标准、薪酬奖励标准。学校不论外聘还是内培,有了有的放矢标准指引,都能够具备更强的公信力,增强领导效能;给予寻求专业成长的年轻教师明确的发展指引,规划向带头人方向成长的教师,可以以更主动、更自觉、更明确的行动来进行经验的积累和专业的塑造。这也使得学校专业群带头人的建设形成一种良性、持续的成长机制。

(四)绩效考核制度

根据“双高计划”要求,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持续推进,坚持扶优扶强,要注重过程监测,质量优先,并且要有优胜劣汰的机制。这就需要有相应的监测与考核,绩效考核制度必须完善。通过绩效考核对专业群建设质量进行动态的监督与管理,监测建设目标的达成度及问题呈现,并反馈优化方案,形成建设的闭环,推进专业群可持续发展。虽然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已推进十几年,但从上级管理部门到各高等职业院校,但是都没有制订出一套指标具体的、可量化、可操作的绩效考核标准。笔者所在的广东省自2019年启动全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以来,也未有发布具体的绩效考核标准。所以到目前,专业群建设的绩效考核制度在各学校依然是薄弱环节,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专业群建设质量管理处于一种自然进展的状态,这并不利于专业群高水平质量目标的达成。2020年12月,国家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绩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要求学校依据国家指导文件,细化校本指标,对专业群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自我评价。因此,学校需要围绕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材与教法改革、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技术技能平台、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制定具体的产出指标和效益指标,设定各指标的目标值,形成一个基于校本实际及发展远景的细化、量化、可衡量、可评价的质量目标体系。再拟定建设周期内的考核时间节点,明确参与考核的主体及考核结果的有效运用。这样,推进形成学校高水平专业群绩效管理办法的制度,制度化监控学校专业群各建设指标的实现值,并形成有效的问题反馈与改进机制。

完善专业群建设管理制度设计是催生各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内生动力的基本抓手,各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发展需求,自主从制度革新入手,构建起专业群动态建设发展的有力运行机制。

猜你喜欢

院校制度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