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桥接组合系统与锁定钢板固定股骨干骨折比较

2021-12-31方继锋都芳涛侯耀鹏路新震李广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1年24期
关键词:桥接骨干畸形

方继锋,都芳涛,侯耀鹏,路新震,康 超,李广义

(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山东临清 252601)

股骨干骨折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运动系统病变,若施治不当可能引发畸形愈合及肢体功能障碍,不利于行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恢复,应在确诊后早期行手术治疗[1]。股骨干骨折多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辅以早期康复训练,进而加速关节功能恢复并促进骨折愈合[2]。既往股骨干骨折的内固定常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或交锁髓内钉,各自具有其优缺点,仍存在较高的手术创伤和内固定失败的风险[3]。近年来,随着生物力学技术的提升及内固定材料的更新,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逐渐被提出及应用,该技术具有内固定稳定、手术创伤轻等应用优势,但其在股骨干骨折中的应用较少,且缺乏明确清晰的临床治疗指南[4]。本次研究在股骨干骨折的患者中应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并与常规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进行比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临床及影像学诊断为陈旧性股骨干骨折;(2)具有内固定手术的适应证,并能耐受手术;(3)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在术前沟通,根据自身意愿和实际病情接受手术方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存在其他原因引起的骨关节系统疾病史、畸形史或手术史;(2)病理性骨折;(3)因自身原因而无法耐受手术者。

1.2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股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共80例患者符合上述标准,纳入本研究。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分为两组,其中,42例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38例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见表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dex,BMI)和损伤至手术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备案,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表1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与比较

1.3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由同组手术人员完成操作,接受相同的术前准备。患者均取仰卧位,采用椎管内麻醉,消毒铺巾并贴无菌膜。以骨折端为中心行后外侧纵向切口,自外侧肌与后外侧肌间隔分离,显露骨折端。清除血肿,再次明确骨折类型,随后采用以下两种内固定方式:

桥接组: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牵引、折顶等手法复位骨折。依据骨折区域及部位选取适当钉棒,组合滑块并构建桥接式内固定系统。组合完成后,将内置物置入股骨外侧,依据实际情况适当调节滑块。透视下确定骨折复位效果,依次拧入螺钉,完成内固定。冲洗切口,置放引流并逐层缝合切口。

钢板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依据骨折的部位及范围选取适宜的锁定加压钢板,置于股骨外侧,采用拉力螺钉固定较大游离骨块,牵引等手术复位骨折断端。透视确定骨折复位良好、股骨力线恢复正常。依次拧入螺钉,完成内固定。冲洗切口,留置引流,逐层闭合切口。

围手术期给予预防感染、预防血栓等治疗。术后2 d拔除引流管。术后积极进行主动功能康复锻炼。

1.4 评价指标

记录围手术期资料,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采用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髋关节屈-伸ROM、膝关节屈-伸ROM、Harris评分[5]、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评分[6]评价治疗效果。行影像检查,测量骨折的侧方移位、成角畸形及短缩畸形,评估骨折愈合时间及内固定物改变情况[7,8]。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s表示,资料呈正态分布时,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两时间点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资料呈非正态分布时,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等级资料两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情况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患者均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见表2。桥接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钢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愈合方面,桥接组42例,甲级愈合29例,乙级愈合8例,丙级愈合5例;钢板组38例中,甲级愈合14例,乙级愈合6例,丙级愈合8例。

表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s)与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s)与比较

指标手术时间(m i n)切口长度(c m)术中失血量(m l)术中透视次数(次)术后引流量(m l)住院时间(d)桥接组(n=4 2)7 2.9 3±8.5 1 1 3.8 2±4.5 6 3 5 2.5 8±1 7.5 1 2.9 3±1.5 8 1 1 7.7 9±9.1 4 1 6.4 8±3.9 5钢板组(n=3 8)1 0 7.6 8±8.3 6 1 8.3 7±5.5 1 4 1 7.3 4±1 9.4 3 4.4 5±1.9 5 1 4 2.0 9±1 0.2 7 2 7.5 4±4.1 7 P值<0.0 0 1<0.0 0 1<0.0 0 1<0.0 0 1<0.0 0 1<0.0 0 1

不良事件方面,桥接组延迟愈合1例,股外侧麻木1例,小腿肿痛1例。发生率为3/42(7.14%);而钢板组桥接组延迟愈合3例,股外侧麻木2例,小腿肿痛1例,发生率为6/38(15.79%),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上问题经相应处理,均未造成不良后果。两组均未发生深部感染等并发症。

2.2 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2~32个月,平均(15.52±3.41)个月。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再损伤,无疼痛加剧或肢体功能受限加重,无翻修手术者。

两组患者随访结果见表3。桥接组患者的下地行走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均显著早于钢板组(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髋ROM、Harris评分,膝ROM、HSS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桥接组患者的髋伸屈ROM、Harris评分、膝伸屈ROM及HSS评分等临床指标均明显优于钢板组(P<0.05)。

表3 两组患者随访结果(±s)与比较

表3 两组患者随访结果(±s)与比较

桥接组(n=4 2)2 0.4 7±5.3 8 5 8.5 6±1 1.3 8钢板组(n=3 8)3 1.5 8±6.5 9 7 4.1 9±1 9.5 3 P值<0.0 0 1<0.0 0 1<0.0 0 1<0.0 0 1 1 0 9.9 3±5.9 2 1 3 9.5 7±8.0 6<0.0 0 1 9 5.4 1±5.8 5 1 1 3.5 8±7.7 6<0.0 0 1<0.0 0 1<0.0 0 1 4 9.6 4±9.4 3 6 8.3 8±1 2.8 2<0.0 0 1 6 1.2 5±1 1.8 5 8 6.7 9±1 4.5 6<0.0 0 1<0.0 0 1<0.0 0 1 1 0 1.8 6±1.3 2 1 2 6.5 8±1.9 4<0.0 0 1 1 1 4.5 4±1.1 7 1 3 9.4 5±1.5 9<0.0 0 1<0.0 0 1<0.0 0 1指标下地行走时间(d)完全负重活动时间(d)髋R O M(°)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P值髋H a r r i s评分(分)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P值膝R O M(°)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P值膝H S S评分(分)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P值6 5.4 5±7.5 9 9 0.0 9±9.7 8<0.0 0 1 5 4.8 4±5.7 8 7 1.5 6±1 0.2 9<0.0 0 1

2.3 影像评估

两组患者影像测量结果见表4。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骨折侧方移位、成角畸形、短缩畸形均显著矫正(P<0.05)。术前两组在骨折侧方移位、成角畸形和短缩畸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桥接组侧方移位、成角畸形、短缩畸形均显著小于钢板组(P<0.05)。此外,桥接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早于钢板组(P<0.05)。

表4 两组患者影像评估结果与比较

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无骨不连接,内固定物均无松动或断裂。桥接组典型病例影像见图1。

图1 患者,男,24岁,右侧股骨干骨折,接受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 1a,1b:术前X线片提示股骨中段粉碎性骨折 1c,1d:术后2个月X线复查显示骨折对线、对位可,有少量骨痂生长 1e,1f:术后20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对线、对位良好,骨折骨性愈合,已塑形改建

3 讨论

股骨干骨折常由交通伤、坠落伤等因素引发,进而出现骨折移位、软组织损伤等病变,若治疗不当易引发肢体功能障碍,影响患者长期生活质量[9~11]。保守治疗应用于股骨干骨折时的效果欠佳,需在明确诊断后及时采取内固定矫治,矫形过程中应注意充分显露骨折病变区域并行复位、内固定,辅以早期康复训练以确保骨折愈合效果的稳定性[12~14]。既往内固定材料常选取锁定加压钢板,但其存在应力集中、应力遮挡等问题,进而引发内固定断裂、复位效果不稳定等风险;且固定方向较为固定,不利于远期复位及骨折愈合效果的稳定性[15~17]。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利用灵活性强的模块及联结棒等支架构成棒块结构而行内固定,同时桥接系统较钉板系统没有力学薄弱区,发生断裂概率明显减少,可实现立体性、灵活性及桥接性固定,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18-20]。本次研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表明:桥接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均优于钢板组;桥接组患者的切口延迟愈合、股外侧麻木及小腿肿痛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钢板组。本研究与Stockton等[21]的研究结果一致,证实了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股骨干骨折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治疗安全性。分析原因在于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可依据骨折部位及类型自由选取模块、联结棒等结构,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排序及组合,有效促进手术过程的简易性并规避手术创伤,继而加速患者术后康复进程[22~24]。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可构建立体式、灵活式的桥接系统,旨在改善内固定螺钉的固定能力,规避因应力遮挡、退钉等因素而引发的内固定失败。本次研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指标,结果表明:桥接组患者的下地行走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均明显优于钢板组;桥接组患者的髋伸屈ROM、Harris评分、膝伸屈ROM及HSS评分等临床指标的改善均明显优于钢板组。桥接组患者的侧方移位、成角畸形及短缩畸形等影像学指标均明显少于钢板组,而骨折愈合时间明显早于钢板组。因此,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干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与影像学治疗有效性,并验证了Hideyuki等[25]的研究结论。分析原因在于棒块结构有利于提升骨折复位的稳定性,促进应力分布的均匀性,规避因应力过度集中而引发的内固定失败风险,并可加速术后恢复进程;跨越式固定方式有利于规避骨膜损伤,确保病变邻近部位血液循环的通畅性与完整性。

本研究仍存在部分有待完善的问题,包括:(1)选取的样本量较少,可能存在选择偏倚;(2)随访时程有限,未对远期预后水平进行随访评价,后续继续改进治疗方法,行进一步长时程、大样本量研究。

综上所述,在股骨干骨折患者中应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具有安全、高效、低创的应用优势,在恢复关节功能、缓解疼痛症状及促进骨折愈合等方面疗效满意;还可有效规避手术创伤对康复的影响。因此,建议依据病情优先选择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有待于后续行进一步长时程、大样本量研究及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桥接骨干畸形
平山病合并Chiari畸形1例报道
实时动态四维超声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意义
Microchip推出首款车载以太网音视频桥接(AVB)全集成解决方案
核心研发骨干均16年以上!创美克在产品研发上再发力
48例指蹼畸形的修复治疗体会
骨干风采展示
苹果腐烂病树桥接复壮技术
双静脉皮瓣桥接移植修复手指腹皮肤缺损
白皮书《802.11ac MU-MIMO: 桥接Wi-Fi中的间隙》发布
关于组建“一线话题”骨干队伍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