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青光眼患者中的治疗效果
2021-12-31徐俊辉郑春昌张勋
徐俊辉,郑春昌,张勋
(广东省云浮市罗定晶亮眼科医院眼科,广东 云浮 527200)
青光眼是以视野缺损和视力下降、乳头凹陷和萎缩为共同特征的疾病,视神经供血不足和眼压增高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因素[1]。该病患者常表现出眼痛、眼胀、流泪、怕光、头痛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采取高效的治疗手段尤为必要[2-3]。传统小梁切除手术是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手段,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手术,何种术式对患者的治愈更有利一直是医学研究者研究的重点课题。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青光眼患者中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84 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2 例。观察组男22 例,女20 例;年龄41~72 岁,平均年龄(59.63±1.57)岁;病程3~14 年,平均病程(7.66±1.37)年。对照组男21例,女21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59.46±1.41)岁;病程2~14 年,平均病程(7.32±1.06)年。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经眼科各项检查及患者临床症状确诊为青光眼;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理解能力、沟通能力良好,无相关手术禁忌证。排除标准:曾接受过青光眼手术治疗或激光治疗者;合并恶性肿瘤、糖尿病等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者;合并眼部外伤史或其他眼部疾病史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于术前1 d 给予患者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进入手术室后,患者取仰卧位,采用丁卡因对眼球周围进行麻醉,并在12:00~3:00 位以穹隆部为基底做结膜瓣。以烧灼方式对暴露的浅层巩膜进行止血,止血后,以角膜缘为基底做巩膜瓣,做一约4 mm×3 mm规格的方形巩膜瓣,深度约为1/2 巩膜的厚度;在巩膜瓣的下方巩膜床前进行剥离,至透明角膜内1 mm 左右。然后切除约3 mm×1 mm 角膜小梁组织,并切除周边虹膜,将巩膜瓣复位后,使用10-0 尼龙线进行缝合,在缝合巩膜瓣同时缝合切口边缘处;最后,用8-0 可吸收线将眼球筋膜及球结膜进行分层原位缝合,用敷料包扎患眼常规敷眼,结束手术。
观察组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进入手术室后,患者取仰卧位,对球结膜和筋膜进行浸润麻醉,并以角膜缘为基底做高位结膜瓣,而后在离角膜缘约8 mm位置做切口,并依次错位剪开筋膜与球结膜,注意在此过程中需严格做好止血工作。随后,做一约4 mm×3 mm规格的方形巩膜瓣,深度约为1/2巩膜的厚度。做好方形巩膜瓣后,将浸透浓度为25~50 g/L 氟尿嘧啶棉片置于巩膜瓣下及结膜瓣下,3~5 min后取出并立即用约150 mL 的平衡盐溶液反复冲洗结膜瓣及巩膜瓣等。在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后,于患者颞侧角膜缘1 mm位置,做一透明角膜穿刺口,随后,经巩膜瓣下切一大小为3 mm×1 mm 角膜小梁组织,作周边虹膜切除。采用10-0 尼龙线实施巩膜瓣两角的缝合,并于巩膜瓣两侧切口边缘,采用可拆除的外置调节缝线分别缝合1 针。缝合后,经预制的穿刺口处将平衡盐溶液缓慢注入使前房恢复,并根据房水滤过情况调整缝线的数量及松紧程度,至有适度的房水滤过,随后对患者眼球筋膜及球结膜进行分层原位缝合,仔细观察前房恢复情况、眼压高低、滤过泡隆起形态及结膜瓣是否发生渗漏。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后2、4、8、12周的眼压变化情况及术后早期并发症(浅前房、远期滤过泡瘢痕化)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不同时期的眼压变化情况比较 术后2、4、8、12周,观察组眼压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不同时期的眼压变化情况比较(,mmHg)
表1 两组术后不同时期的眼压变化情况比较(,mmHg)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42 42术后12周12.67±0.73 13.39±1.10 4.32<0.05术后2周13.18±1.66 17.20±3.30 4.22<0.05术后4周12.19±1.65 16.16±3.36 4.17<0.05术后8周12.91±0.82 14.56±1.04 3.77<0.05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5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青光眼在临床常被称为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属于致人类失明的三大致盲眼病之一,具有难治性和治疗时间长等特点。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的常用疗法,可有效改善病情,但传统术式中,医师很难准确控制巩膜瓣缝合线的松紧度,进而影响患者术后眼压的控制,增加术后早期浅前房、远期滤过泡瘢痕化等问题,影响疗效甚至导致治疗失败。因此,临床十分重视改进小梁切除术,以提高其疗效与安全性[4-5]。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目前改良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新趋势,其是以传统小梁切除术为基础发展而来[6]。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手术时所用的10-0号尼龙线能相对密切而坚固地缝合巩膜瓣,进行缝线时先紧后松,可有效防止房水过度滤出至结膜下,蓄积和吸收产生新的房水循环,保护视功能,以维持较健康的眼压状态,从而缩短前房恢复时间,减少术后早期低眼压及浅前房的发生[7]。手术中所用的氟尿嘧啶是一种抗代谢药物,常被临床用于青光眼术后的辅助用药,该药可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生成,继而抑制DNA合成,达到减少成体纤维细胞增生的效果。而该药物具有较强特异性,对其他邻近组织毒性小,能有效减少或预防瘢痕形成,以保持滤过畅通。而在小梁切除口术中应用氟尿嘧啶则可防止出现滤道在早期便结瘢情况,继而达到保持小引流口充分畅通的目的[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5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该手术能有效促进前房恢复,减少滤过泡瘢痕化。此外,在手术结束做滤过试验时对患者注入平衡盐溶液,可使巩膜瓣下的液体缓慢渗出,调整巩膜瓣缝线的松紧度,控制滤过量。术后根据患者滤过泡隆起和眼压下降等不同情况,在适宜时机拆除外置巩膜瓣缝线,从而促进前房和滤过泡的形成,使患者术后眼压情况持续呈下降趋势。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术后2、4、8、12周,观察组眼压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患者术后眼压控制效果良好,疗效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传统小梁切除术的巩膜瓣缝线较松,虽然滤过量大降眼压效果好,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并不能达到理想的临床效果。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有效控制滤过量过小的情况,进而避免因房水流出阻力过大而导致滤过道瘢痕化情况的发生,具有缝合线可控和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可有效控制患者的术后眼压水平,进一步提升手术的成功率和有效性[9-10]。
综上所述,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效果确切,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眼压及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