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康复医院的康复医疗服务建设成效分析
2021-12-31张欣王海英宋炜仇园园
张欣,王海英,宋炜,仇园园
(北京市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 100076)
近年来,北京市不断推进康复医疗服务建设,从2016年起分期、分批推动部分公立医疗机构向康复机构转型,2019年第一批转型机构陆续完成转型[1]。北京市大兴区某医院作为大兴区唯一一家转型康复医院机构[2],康复医疗服务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本文从康复人员队伍建设和康复医疗服务建设两方面分析建设成效,旨在探讨转型康复医院的康复医疗服务建设经验,现报道如下。
1 基本情况
医院原为二级综合医院,2016 年成为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单位。自2016 年启动向康复医院转型工作,开始筹备康复服务建设,经3 年建设,2019 年形成成熟的康复医疗服务框架和运行模式。
1.1 完善康复医疗服务框架 医院采用以点带面发展策略,2016 年转型初期,仅设有康复医学科,康复医师、护士、康复治疗师统一管理,由康复医学科主任统一调配。随着业务开展,结合医院学科特点,逐渐设置亚康复专业,2018 年形成综合、骨科、骨伤、神经、心脏、老年、肿瘤、盆底、重症9个康复中心及1 个综合康复治疗中心的较成熟康复框架格局。治疗师由综合康复治疗中心独立管理,并建立治疗师与临床医生的联动机制,综合康复治疗中心(康复治疗师团队)统一为各康复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各康复中心根据疾病特色开展康复治疗。
1.2 规范康复医疗场地和设备 医院单独设有康复治疗大厅,占地485 m2,设有运动治疗区、作业治疗区、物理因子治疗室、言语、吞咽治疗室,配备SET悬吊、多关节等速治疗仪,减重跑步机、平衡仪等设备,保证康复患者便捷多样化治疗。部分康复中心在病房设有康复专业治疗室,如心脏康复中心建有心脏康复训练室、运动心肺测试室、体外反搏治疗室,购置运动心肺测试仪、呼吸训练器、弹力带等设备,满足患者康复需求。
1.3 形成康复医疗服务工作模式 医院制定以康复医生为核心的多学科协作工作模式,治疗师由综合康复治疗中心统一管理,根据专业分组派驻到各康复中心开展专业康复工作,治疗师参与临床科室交班、查房、评估、记录书写等全过程,如针对病情较重的脑卒中患者,治疗师前往神经康复中心进行床旁康复治疗,术后,患者治疗师第一时间进行康复宣教,物理治疗统一于康复治疗大厅进行。临床工作中,建立诊断、康复评定、康复治疗、护理一体化的团队合作模式,如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建立脑卒中多专业一体化诊疗康复团队,即院前急救、急诊科、神经内科、针灸科、综合康复诊疗中心、放射科等专业的医生、护士、治疗师共同组建团队,在患者的病房医生(临床专科医师或康复医生)组织下,医、护、治疗师共同完成康复评定及护理计划,制定康复治疗方案。康复医学的融入,不仅提高医院康复服务能力,也促进临床工作模式改变和提高临床科室工作效率[3]。此外,针对吞咽障碍、脊柱病制定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模式,获得患者认可。
2 主要成效
经过3 年的建设,医院康复专科特色明显,教科研协同发展,康复医疗水平不断提升,成为大兴区康复专科医联体核心医院和大兴区康复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委员单位。
2.1 康复治疗师队伍快速提高 康复专业人才不仅是医院康复工作开展的前提,也是康复服务质量的保证[4],医院首先应完善康复人才队伍,康复治疗师是康复队伍中的重要力量[5]。3年来,医院采用多途径引进和培养康复治疗师队伍,聘请治疗师专业团队进行定期指导,选送康复治疗师到三甲医院进修,加强康复治疗师招聘力度,增加录取比例,通过短期培训班及院内培训等多种形式促进人员转型,同时,借助教学实习生,每年约30 名实习生,补充后备力量,不断增强人才队伍力量。3 年来,康复治疗师成倍增长,平均增幅115%。性别结构方面,女性占比高于男性;年龄结构方面,>77%均<30岁,整体队伍较年轻化;学历结构方面,本科生逐渐增多,研究生及以上高学历人员仍缺乏;职称结构方面,>85%均为初级及以下,中高级职称人员短缺,见表1。但按照《关于加强北京市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每张康复床位至少配备康复治疗师0.3 名[6],医院编制床位450 张,需康复治疗师135 名,缺105 名,还需多途径加强队伍建设。
表1 康复治疗师结构[n(%)]
2.2 康复医疗服务质量快速增强 康复服务质量是康复医疗服务的核心。3年来,医院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聘请专家定期指导和评价,不断走访全国各地康复医疗机构,学习先进经验,规范康复医疗服务建设。3年来,医院康复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康复病种数不断增加,康复治疗人次快速增长,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康复治疗人次由2016 年 4 760 人次增长至 2018 年 44 229 人次 ,增长 9.29 倍(表2),表明患者康复需求增多。各康复分中心治疗人次成倍增长,其中骨科康复中心增长速度最快,2018年比2017年增加319.32%(表3),表明患者对术后康复需求增强。盆底康复中心治疗人次增长突出,在9个康复中心治疗量中排名第四,表明产妇对盆底康复具有强烈需求。随着康复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住院患者康复治疗率也呈上升趋势,由2017年的26.09%增加至2018 年的44.04%(表4),近50%患者选择早期介入康复治疗。
表2 总康复治疗人次
表3 各康复中心康复治疗人次
表4 住院患者康复治疗率
3 讨论
医院采用以点带面战略发展康复,先突出康复专科特色,再以特色专业带动其他专业建设康复亚专业,以构建院内“大康复”的服务体,具有战略优势,顺利地转型为康复医疗机构。
3.1 加强康复高级专业人才培养 医院康复治疗师多为应届毕业生,专业能力较低,中高级职称治疗师严重缺乏,治疗师数量明显不足,同时,治疗师专业分化不明确。建议通过外聘、引进多途径增加高级专业人才,并加强康复专业化培训,将康复治疗师细分为物理治疗师、语言治疗师、作业治疗师等进行专业培训,规范化的岗前培训与专业在职培训尤为重要。
3.2 提升康复医疗服务技术 作为康复医疗机构,医院目前开展康复医疗服务项目较单一,多以脑梗、脊柱等慢性病为主,心脏、肿瘤、盆底等亚康复专业能力有待加强。建议在优势学科基础上,通过进修、培训等多种形式提升心脏、肿瘤、重症等亚康复专业技术水平。可继续优化一体化团队工作流程,探索康复治疗纳入临床路径管理,突出特色,形成康复治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