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患者术后颈椎曲度变化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2021-12-31高殿杰
高殿杰
(朝阳市第二医院微创脊柱外科,辽宁 朝阳 122000)
脊髓型颈椎病是以颈椎退行性病变导致的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为四肢感觉、运动及大小便障碍为主,是颈椎病最严重的类型,临床多通过手术治疗[1]。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是临床常用的术式之一,该方式直接去除压迫物,显露方便,减压效果显著,术后椎间隙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恢复较好,联合应用钢板内固定术后颈椎结构稳定。然而该术式也存在许多缺点,如手术创伤范围大、内固定钢板压迫周围神经组织会加速周围邻近椎体退化、病变椎体应力变化导致椎间融合器下沉甚至断裂。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zero-pro‐fi le interbody fusion and fi xation device,Zero-P)是一种新型一体式内固定装置,具备颈椎椎间融合器及颈椎前路钢板的优点,能完全容纳于椎间隙中,具有明显的椎间撑开效应,并获得牢靠的即刻稳定性,恢复颈椎生理曲度,重建椎间隙高度[2]。本研究旨在探究新型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患者术后颈椎曲度变化及临床疗效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1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10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41)与对照组(n=64)。观察组男28例,女13例;平均年龄(48±10.5)岁;平均病程(23±11.3)个月;病变节段:C39 例,C411 例,C515 例,C62 例,C74 例。对照组男 38 例,女 26 例;平均年龄(50±9.5)岁;平均病程(25±10.1)个月;病变节段:C312 例,C415 例,C525 例,C64例,C78 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审批号:20180412)。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诊断确诊且影像学资料完整;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中途中断手术或改变手术方式者;原有精神疾病无法配合或凝血障碍者;原有颈椎损伤或生理畸形者。
1.2 方法 两组手术均由同一科室手术医师完成,术前30 min 常规应用抗生素,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方式,全麻后留置导尿管,C 臂X 线确定病变椎体位置,取仰卧位垫颈枕使颈部后伸,调整患者体位后常规消毒铺巾,行颈前横切口,切口长度约5 cm。逐层切开皮肤、颈阔肌及联合筋膜后,钝性分离颈血管鞘和内脏鞘进入椎前间隙,显露椎体前方,术中X 线定位并确认椎间隙,清理周围增生坏死组织,咬骨钳咬除椎体周围骨赘,撑开器推开固定椎体并辅助固定,在颈长肌内侧缘范围内适当修补病变椎间隙内纤维环及退变的髓核组织,修剪上下及病变椎体周围增生骨赘,角度刮匙剔除干净后处理植骨床,对照组选择合适型号的Cage(强生公司)钢板加压固定,并用骨水泥填充压紧,整体置入牢靠,钢板连接上下椎体及病变椎体,保证钢板角度及应力性良好,避免卡压周围血管组织等,术后X线再次确认钢板位置;观察组选择合适的Zero-PACIF(Synthes公司),整体置入后,填塞自体碎骨及骨水泥,沿钉道拧入4 枚锁定螺钉[3]。大量0.9%氯化钠溶液冲洗,确认无活动性出血,常规放置胶片或负压引流后,逐层缝合切口。选择适合大小的Zero-P(AO/Synthes 公司,美国)并填塞自体碎骨,植入时使用专用ACIFC 试模,选择合适松紧度并植入自体髂骨粒后用专用把持器夹持打入椎间隙,术中X 线监视其后缘低于椎体前缘2 mm,融合器不超过椎体后缘,确定位置后,松开Caspar撑开器,椎体内打入4枚锁定螺钉,上下各2枚,再次X线确定螺钉角度及深度合适后锁紧。术中冲洗切口,检查无活动性出血,常规放置引流条,清理器械后关闭切口,术后常规用药并颈围护颈4~8 周,术中严格记录各项指标,术后专人回访。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椎间隙高度及术前、术后、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患者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脊柱后凸Cobb 角。JOA 评分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7-术前评分)×100%[4],并分为优(75%~100%)、良(50%~74%)、可(25%~49%)、差(0%~24%)4 个等级。脊柱后凸Cobb 角和椎间隙高度通过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融合处Cobbs角[5]:在融合节段最上位椎体和最下椎体终板均做一直线,并做两条直线垂直线,两条垂线的夹角即为Cobbs角。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椎间隙高度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两组椎间隙高度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椎间隙高度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operation time,intraoperative bleeding,hospital stay and intervertebral space heigh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椎间隙高度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operation time,intraoperative bleeding,hospital stay and intervertebral space heigh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组别观察组(n=41)对照组(n=64)t值P值手术时间(min)80.3±15.8 113.1±21.5-8.415 0.000术中出血量(mL)75.4±20.4 153.7±32.7-13.706 0.000住院时间(d)9.4±3.5 12.8±7.5-2.716 0.008椎间隙高度(mm)术前6.4±2.7 6.6±2.5-0.388 0.699术后9.5±4.8 8.3±3.7 3.483 0.001术后1个月9.4±4.6 8.0±2.1 2.118 0.037术后6个月9.3±4.5 7.9±1.9 2.205 0.030
2.2 两组JOA评分、Cobb角比较 术前,两组Cobb角、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两组Cobb角、JOA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JOA评分、Cobb角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JOA score and Cobb angl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两组JOA评分、Cobb角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JOA score and Cobb angl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注:JOA,日本骨科协会评分;Cobb角,脊柱的侧弯曲角度
组别观察组(n=41)对照组(n=64)t值P值JOA(分)Cobb角(°)术前7.8±2.2 8.1±1.9-0.247 0.805术后13.3±4.1 11.7±3.5 2.136 0.035术后1个月14.4±4.2 12.5±3.7 2.434 0.017术后6个月14.7±4.1 13.0±3.9 2.136 0.035术前7.5±5.2 8.1±4.9-0.598 0.551术后18.7±4.2 16.9±3.1 2.522 0.013术后1个月18.1±4.1 16.2±3.1 2.656 0.009术后6个月17.4±4.2 15.5±3.0 2.702 0.008
3 讨论
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颈椎病类型,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多表现为疼痛与感觉运动障碍,手术治疗方式较多,ACDF 是临床常用术式之一,该术式通过恢复颈椎生理弯曲,彻底减压,利用钢板固定受损椎体从而重建椎体稳定性。有研究[6-7]表明,颈前路减压联合钢板内固定术可立即改变椎体稳定性,患者术后恢复快,可早期下床活动,且提高了术后植骨成功率,特别是对于多节段骨折患者。然而颈椎处植入钢板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增加,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吞咽困难等症状,另外,钢板的挤压会破坏病变椎体周围组织,缺血椎体愈合缓慢。Zero-P 系统较ACDF 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术中X 线定位利用螺钉固定病变椎体,减少了术中周围组织血管的损害,利于患者术后颈部弯曲及功能恢复[8]。
颈前入路是颈椎病手术常用入路,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主要是通过显露病变椎体后,去除坏死椎体并利用刮骨器清理周围组织,应用钢板固定在上下健康椎体,然后应用骨水泥填充,通过直视下病变椎体固定,患者术后症状、颈部弯曲及椎间隙均能显著改善,患者术后颈部功能恢复良好,但钢板长期固定会出现较多并发症,钢板加压固定会破坏病变椎体周围微环境,不利于周围椎体恢复,钢板置入可能会引起活动不适,增加周围损伤,有研究[9-10]表明,长期颈内钢板固定会导致患者颈部疼痛不适,患者呼吸、饮食不适。后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的原理主要是通过锁定螺钉固定周围椎体,保持颈椎长期稳定,该手术可通过颈前小切口完成,术中通过多次X 线辅助定位,利用适当模型选择合适型号螺钉,考虑人体差异椎弓根不同,通过螺钉锁定零切迹减少对周围组织卡压,不影响颈部原有生理结构(食管气管),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呼吸、吞咽困难等症状。另外,螺钉固定的分离固定特性避免了相邻阶段固化风险,具有椎间撑开效应,患者术后颈部弯曲度高,术后颈部功能恢复较好。该术式通过微创小切口,减少患者术中周围血管离断,因此,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利用特定的器械辅助置入螺钉可提高置入精准度,缩短手术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术后1个月、术后6 个月,两组椎间隙高度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新型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系统较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提高手术效率,对周围组织破坏较小,患者恢复较快,住院时间短。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术前,两组Cobb 角、JO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两组Cobb角、JOA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患者术后颈部弯曲度恢复良好,椎间隙高度改善良好,功能恢复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新型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系统较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效果显著,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患者住院时间短,且术后保留更多椎体结构及充分减压,可保障患者颈部曲度,椎间隙距离改善良好,同时,可避免长节段钢板的应用,保证手术节段稳定同时减少手术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