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环境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2021-12-31吴文杰王梦妮温全军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1年11期
关键词:毕业生院校职业

吴文杰,王梦妮,温全军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南平 353000)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在调研考察、出席会议等多个场合针对目前就业形势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千方百计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解决好毕业生就业问题,既关系到其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又关乎国家未来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虽然目前我国经济社会运行正逐步向常态化复苏,但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加之高职扩招,我国高职毕业生规模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将保持在高位,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如何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帮助高职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成为各大高职院校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就业能力的概念

就业能力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提出,他认为就业能力即“可雇用性”,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国内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学者是郑晓明[1],他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之后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研究。结合国内外研究情况、我国高职教育情况等,笔者认为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高职大学生在校期间主动通过多种途径培养自身综合素质和技能,促进个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就职于符合自身特点、兴趣的工作岗位并保持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能力。从内容要素上看,就业能力主要包括职业规划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基本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2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表现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就业质量好坏也能够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低。本文将结合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2020年就业蓝皮书)以及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等福建部分高职院校《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根据不同的就业质量指标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情况。

2.1 就业满意度

就业满意度是毕业生对其从事工作的内容、环境、薪资待遇、职业发展等方面的主观感受,是衡量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2020年就业蓝皮书显示,近几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持续上升,由2015届的61%持续上升至2019届的66%,但总体低于本科毕业生。从毕业生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原因来看,“收入低”和“发展空间不够”是影响近几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主要原因。刚毕业的学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对职场感受不深,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个人能力与岗位胜任力之间存在差距是毕业生初入职场的普遍现象。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2.2 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是指学生毕业后受雇全职工作并且与其在大学所学专业相关的人数/受雇全职工作的毕业生人数。2020年就业蓝皮书显示,2015届至2019届高职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均保持在62%左右,与同届本科生相比,均低9%左右。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的原因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达不到专业相关工作要求”。此现象说明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个人兴趣与其毕业后会从事何种职业的认知都比较模糊。在工作中缺乏最基本的专业竞争优势,很可能会导致毕业生第一份工作做不长久就中途跳槽,丧失宝贵的职场积累期,不利于其职业发展,对企业、社会及个人来说都会造成一定损失。有数据显示,2016届毕业生毕业三年后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55%,比毕业半年后的62%低7个百分点。这表明随着毕业生工作年限的增加,其职业阅历提升,对自身职业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此现象也说明加强在校学生对专业与职业关系的认知和对专业发展趋势的了解,进行专业相关实践有利于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及发展。

2.3 职场忠诚度

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需求度的调查中, “毕业生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占比最高。忠诚度是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的最基本元素,也是雇主非常看重的品质之一,员工忠诚度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健康发展。衡量员工忠诚度的指标有离职率与雇主数。2020年就业蓝皮书显示,全国高职毕业生离职率从2015届至2019届均保持在42%左右,约是全国本科毕业生离职率的2倍,约是“双一流”本科毕业生离职率的3倍;2015届、2016届全国高职毕业生3年内的雇主数为2.4个,高于本科院校。较高离职率和较高雇主数反映出不少高职毕业生缺乏职业忠诚度,工作后出现频繁离职或跳槽现象,这不仅不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也会对学校形象造成一定影响,对用人单位造成一定损失。

2.4 基本工作能力和核心知识评价

基本工作能力是指所有工作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核心知识是指从事某项工作或某职业必须具备的知识。据调查,高职院校毕业生不论是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还是核心知识掌握的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2]。在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的需求程度及满意度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满意度相对较低。以上现象反映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人才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大部分学生缺乏基本工作能力的引导和培养,在校期间未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

3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1)学生缺乏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树立良好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使其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只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导致部分学生虽然有合格的专业技能,但是职业意识却较为淡薄,职业素养偏低,主要表现在:缺乏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做事带有浓厚功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模糊;不能在职业发展和个人兴趣之间找到平衡点。

2)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大多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授课内容不够丰富、授课方式比较单一、就业课程安排较少等。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开设就业课程过程中,未能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成长规律,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就业教育与指导。开设就业课程大都是为帮助毕业生顺利找到工作、提高本校初次就业率,课程内容包含简历制作、就业信息及政策宣讲、求职技能辅导等,缺少对毕业生职业发展能力、职业素养、就业心理、角色转变等方面的教育。授课方式基本是教师主讲、理论授课、大班教学,缺少实践教学环节及针对性教学。很多高职院校将大部分就业教育课程安排在学生快毕业的时候,而这时学生正面临顶岗实习、毕业手续办理、就业压力等问题,就业教育收效甚微,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发展。在2020年就业蓝皮书中,2017届、2018届及2019届高职毕业生认为母校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排名前四的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让学生参与不够”“课堂内容不实用或陈旧”,说明学生需要实践性强、有针对性、有参与度、实用性强的就业教育课程。

3)就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单靠几门课程、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不足以承担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就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生就业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学校、用人单位、家庭是就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三者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就业教育工作是由辅导员或者班主任负责,专门从事就业教育的教师较少,大多数兼职教师在就业政策与信息、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角色转变指导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够,也缺乏专门的就业教育培训,有些就业指导教师从业经历单一,缺少企业工作经验,整体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用人单位是就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参与学生就业教育的积极性不够,未及时就人才诉求与学校进行沟通,学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结果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家长大都认为学生就业教育工作应是学校负责,未能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工作。为保障就业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学生、校友、专业教师、知名人士等资源的开发还有待加强。目前就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与整合就业指导队伍资源是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教育首要思考的问题。

4)未能实现全员化、全程化、全方位、全覆盖、个性化就业教育。大学生就业教育应是与学生主体相关的全体人员有针对性、系统性地运用多种教育载体开展有关学生就业及职业发展的教育,这种教育贯穿每个高职学生三年的学习生活乃至毕业后两三年的工作生活。不过由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师资力量、教学经费等条件限制,开设的就业教育课程一般以选修课、大班教学形式进行,就业教育载体(方式)不丰富、内容深度不够、教学形式单一,偏理论、轻实践。在就业蓝皮书和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近几届高职毕业生接受过求职服务的比例调查显示,每年均有14%左右高职毕业生没有接受过任何就业指导服务,学生接受学校提供的每项就业指导服务比例均未达到100%,绝大多项就业指导服务接受比例低于50%,比例最高的是学校的招聘会。这些现象说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未能得到全面培养,各高职院校还需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

4 基于网络环境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路径

网络具有开放性、即时性、自主性、共享性、突破时空限制等优势,因此基于网络环境开展大学生就业教育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打破传统就业教育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为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个性化、多样化、专业化的就业教育路径。基于网络环境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路径建设,不能简单地将线下就业能力提升方式“照搬”至网络上,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模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主动培养自身能力。

1)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培养工作,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先要帮助贫困群众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自立自强,唤起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斗志和决心[3-4]。网络是把双刃剑,既能拓展人们的视野,传播先进文化和观念,又能被利用来散播各种虚假、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而当前大学生行为、思想等受网络影响比较大,因此高职院校要想通过网络来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就必须先唤起高职学生自我能力提升的斗志和决心,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培养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具体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让学生明确养成良好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意义和重要性,使学生在今后学习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二是加深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式与政策的认识,改变学生传统就业观念,不迷恋大城市、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结合国家号召及自身优势,投身到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事业中去;三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职业发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主动学习实践以弥补自身能力不足之处;四是鼓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方式,让学生充分认识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的意义和目的;五是教育学生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目标的同时,坚持用新思想指导实践、推动能力提升,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2)建设、完善集学习、交友、休闲、交流、实践为一体的大学生就业教育网络平台,开展就业教育和活动。受疫情影响,很多高校将线下就业指导工作搬到线上,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资源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但在这一过程中,各大高校面临众多问题,如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淡薄、网络规范缺位、平台教育资源缺乏等。因此,各高职院校在建设、完善大学生就业教育网络平台时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不断更新、完善网络平台就业教育资源,如就业政策、招聘信息、网络课程等;二是加强与其他高校、用人单位、大型招聘平台等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如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招聘信息、岗位要求、企业文化等,加深学生对企业的了解;三是借鉴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广告推送和客户管理模式,建立学生信息库,按学生专业、能力、兴趣等精准推送相关就业信息及指导;四是注重就业论坛、在线答疑、网络电话、IM等的建立,加强学生与教师、企业、校友、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等的互动和交流,如美国高校就业教育与服务网站通常会雇佣社会背景不同的多个咨询专家,并链接电话人工服务的网页,打开该网页,用户可以看到专家的照片和简单资料,可以进行电话人工咨询和指导[5];五是建立监督、评价、反馈和保障机制,加强网络平台、学生就业和网络学习的监管,对于网络就业教育学习时间短、就业困难的学生及时提供帮扶,及时听取学生、企业等的反馈信息,完善网络平台建设。

3)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做好学生就业能力“领路人”选拔工作。高校除了在校内选拔一批政治文化素养较高、责任感强烈、社交范围广,并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背景的人员来担任就业教育教师外,还应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与优秀校友、用人单位、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家长等沟通,邀请他们担任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受自身工作、时间等因素影响而不能时常来校宣讲,则可通过网络平台充分发挥他们在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如分享经验、答疑就业问题、开设网络讲座等。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强交流”的方式,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鼓励教师队伍利用丰富网络资源加强就业教育理论学习。在组建的师资队伍中,选拔一批工作责任心强、见识面广,有较好社会资源、科研能力和专业技术的人员来担任学生就业能力的“领路人”,通过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专升本、学业、创业、就业等方面的指导和专业知识咨询服务。

4)高校共同合作开设网络就业教育课堂,实现全程化、全方位、全覆盖、个性化就业教育,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经费短缺、优质教学资源缺乏等现象,导致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未能有效开展。通过高校共同合作开发网络就业教育课堂,实现高校之间优势互补、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各高校精品教育教学资源在人才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202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高校贯彻落实有关政策要求,引导学生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积极选修线上优质课程,制定在线课程学习学分互认与转化政策,保障学生学业不受疫情影响。因此,各大高职院校还应积极制定科学合理的学分互认制度和标准,推进线上学分互认。开设网络课堂可借鉴目前在学生中比较火爆的短视频、网络直播培训等模式,提高网络课堂的质量以及与学生之间的黏性。

5)开设网络实践教育基地,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大学生就业教育知识最终要转化为能力,才能真正服务和指导大学生职业发展。大学生在完成相关理论学习后通过网络实践教育基地将所学知识落到实处,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借鉴或借助猪八戒网等人才共享平台,将学生创意、智慧、技能等进行实践,转化为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在线制作简历、线上模拟面试、模拟工作环境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身能力和工作要求的匹配程度。通过网络实践教育基地让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专业前景等,并采取有效行动,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将自身兴趣爱好与未来职业有机联系起来,有针对性地培养自身就业能力。

猜你喜欢

毕业生院校职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伤心的毕业生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