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021-12-31

科学咨询 2021年7期
关键词:动手科学探究

李 晖

(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头道桥街道二纬路小学 辽宁丹东 118000)

小学科学实践课这一课程,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开拓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小学科学老师也需要朝着这些教学目标前进。卢梭曾说:教育是培养既能行动又有思想的人。这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培养思维,而且当今时代仅靠知识是不能在社会站稳脚步的,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才能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一、运用创设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国家越来越需要综合性人才,而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此,老师在上课期间可以创设一个与本节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中,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不自觉地参与动手探究实践过程中。这也就是说,老师在设计课堂时应该从小学生的情感特点这一角度出发,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贴近的教学情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研究磁铁》这一知识点时,老师可以实现准备磁铁和几根针,一开始将几根针放在一个平面上,让学生挑战最短的时间寻找针,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们就会发现由于针太小,需要浪费很多的时间,接着老师在引申出磁铁这一物体,让学生尝试着再用磁铁寻找针,这时小学生就会发现耗费的时间大大减少,只需要把磁铁放在桌子上,针就会主动地粘在上面,最后老师再让学生用磁铁吸一下我们常见的桌子、笔和纸等物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总结出磁铁的特性。

二、让学生准备上课材料,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一堂课中,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还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在小学科学实验活动中,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2]。而科学实践探究活动中肯定少不了材料,因此老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要准备充足的实践材料,当然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准备实践材料,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蜡烛在变化》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从家中拿一根蜡烛,然后让学生在上课期间将蜡烛点亮,观察蜡烛的变化,学生在准备材料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为实践课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让学生意识到课堂与自己是息息相关的。但并不是每一节课的活动材料都需要由学生准备好,有些材料是比较少见甚至学生不认识的,就需要老师自己准备,例如与人体器官相关的材料,或者是线路等。

三、指导学生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实践活动课中,老师必须要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中要把学生放在主导地位,而老师只充当辅助指导的角色,只有让学生自己操作这个过程,才能让学生在操作中收获新知识,激发更加创意的想法,总之,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只是说说而已,必须要付诸实践,让学生在操作中成长,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动手能力。

在实际课堂中,学生的动手实践会常常受到障碍、碰到困难,这就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养成正确操作、安全操作的好习惯,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操作道路,从而让其更顺利地走上操作道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固体和液体》这一知识点时,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盐、糖、小苏打以及洗洁精等材料,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组合实验,同时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去观察事物发生的变化,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四、留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

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创设一个学生“动手做”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特定的课堂环境中大胆地想象、动手操作,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产生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生态平衡》这一知识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生态瓶,可以用塑料瓶剪开,里面放一些小沙子或石子,在放一些水草,最后再放几条小金鱼,试探究如果不给鱼喂食,鱼会怎么样?另外还要引导学生观察和管理生态瓶,观察鱼和水草在瓶子里是否正常生存,如果不正常的话,就要适当地改造生态瓶,学生们通过自主观察和探究,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其就能很好地生存,这一种状态也叫生态平衡[4]。

五、适当地延伸实验场所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传统的科学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合当今时代的发展,因此小学科学老师必须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树立先进的科学课程观念,除课堂教学之外,老师还可以适当地为学生拓宽科学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不断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5]。在新课改当下,老师必须要及时处理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的位置,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另外老师在实践课堂中要让学生动起手来,在手脑相结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一知识点时,老师在课堂中亲自操作一次实验过程,然后再让学生回到家之后自由地选择苹果、米饭、塑料杯等家中的材料进行实验操作,同时还需要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回到学校之后再和同学相互探讨,从而逐渐清楚上浮的物体普遍具有面积大、体积轻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通过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如果空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但动手实践能力低下的话,也很难创造出新鲜的东西,这也就是说学生的创造能力是要看学生的行为表现的,否则也只是一种空想,无法将其实现。老师适当地开展小制作、小实验等课外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一般来说科学课的实验都是以老师播放的多媒体课件为主,而学生只能观看课件、视频,却无法动手实际操作。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太阳和影子》这一课时,老师会习惯性地上网搜集有关太阳影子的视频,让学生观看,但是这样的课堂是十分无趣的,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老师可以在课后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实验,通过早上、中午和晚上三个时间段的观察太阳和影子,让学生在记录笔记的过程中感受到太阳和影子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的教学效果更高[6]。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就需要让学生对这一门课程产生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将注意力放在课堂上,老师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从而在课堂中顺利地开展小实验或者是动作制作,有利于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好习惯。总之在小学科学这一门课中,老师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多做实验、在实验中探究规律、收获知识,才能熟能生巧,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

猜你喜欢

动手科学探究
我也来动手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动脑动手轻松闯关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