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发展型资助育人途径探索
2021-12-31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陶 珊
2019年以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贫困学生人数也在逐步增加。做好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愈发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发展型资助将是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亟待通过更新育人理念、创新育人载体、提升育人实效,探索适合自身办学特色的发展型资助育人实践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部2017年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构建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目标要求,资助育人也被纳入我国十大育人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日益提升的精神需要和发展诉求,传统的以经济帮扶为主的保障型资助模式已远不能满足学生当前的需求[1]。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扩招,贫困生比例大大增加,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更新育人理念、创新育人载体,提高资助育人实效的工作方法和有效途径,推动资助育人工作由“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是今后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着眼点和创新点。
1 以三因理念为指导,更新资助育人理念
要实现由“保障型”转向“发展型”的资助育人工作,就必须创新工作方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求,更新育人理念、积极探索育人新办法。
(1)因事而化,将育人工作贯穿学生资助全过程。因事而化,是指借助具体的“事件”、“事实”来指引大学生的思想活动,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资助育人应贯穿学生资助全过程,充分发挥各个工作环节的育人作用。因贫困生认定而“化”,在认定过程把工作做实做细,认真审核学生提交的家庭信息,坚持程序公平公正。针对填报信息和家庭真实情况不一致的学生要及时反馈,引导教育学生诚实守信,真实反映家庭情况,从源头上杜绝弄虚作假;因奖助学金评定而“化”,细化奖助学金的评定细则,将贫困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定助学金的标准之一,针对后进学生可以安排学业指导老师或者朋辈帮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提高学业成绩,让助学金真正发挥助学的作用。因有偿资助而“化”,将无偿资助和有偿资助相结合,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勤工助学和创新创业培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帮扶。
(2)因时而进,把握资助育人关键时机。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教育时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记》中解释“当其可之谓时”,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学家孔子则主张“不悱不启,不悱不发”。因此资助育人工作要善于捕捉和把握育人时机。这要求资助工作者在常态育人情境中能够把握关键节点及时干预和引导,在非常态育人情境中能够准确、果断的做出判断并采取有效行动,从而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对家庭将经济困难学生的德育工作要结合育人目标准确把握关键的育人时机,在学生入学、考试比赛、评奖评优、勤工助学、就业等环节视情况及时的介入和引导。北京大学“燕园携手”项目,在新生入学第一年为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聘请一名高年级的学姐或学长,一对一指导新生的学习生活。通过“朋辈带领计划”、“朋辈培训计划”、“信息传递计划”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渡过刚入学的迷茫、陌生和焦虑时期。
(3)因势而新,依托新兴技术完善资助工作。因势而新,是要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结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不断创新资助育人的工作方法。在当前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更应学网、懂网、用网。充分发挥智慧校园的作用,借用大数据把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和思想动态。定期采集学生的消费、学习情况、勤工助学、心理健康、素质拓展等数据并加以分析,形成对贫困学生从认定到追踪、反馈、引导干预的闭环管理和帮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借助新媒体平台加强资助育人的网络教育。针对大学生学习时间碎片化的特点,打造资助育人微型学习互动网络平台[2]。利用网络平台发布资讯、解读政策、答疑解惑、朋辈互助,构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家园。
2 以多元化资助项目为牵引,创新育人载体
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的理念转变,必须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和个性化特征。丰富资助育人内涵,创新资助育人载体,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的成长成才诉求。
(1)以继续教育补贴的方式,提供学业支持项目。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国家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启动的“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就是要鼓励学生积极取得多类执业等级证书,提升就业竞争力。为了鼓励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高职学生取得各类职业等级证书,可以采用继续教育补贴的方式。传统的学业资助方式,如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主要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单一的学业考核指标来决定资助金的发放,缺乏对发放后资助金的使用情况的监督和反馈机制。这样的方式虽然给予了学生资助金使用上的自由,却很难保证助学金全部用于学业提升上。继续教育补贴,通过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具体的学业支持项目,弥补了传统学业资助的缺陷。中国农业大学的“翱翔计划”,通过提供不同的学业项目经费支持,并辅以动态监管,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切实提升学习能力,确保资助金用在了学业上。“翱翔计划”还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业诉求提供了多元化的支持项目,不仅有英语四六级、计算机、考研等通用项目,还涵盖了心理咨询师、建筑工程师等专业领域项目。
(2)以校社共育的形式,扶持实践支持项目。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国情、世情、民情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大学生拓宽视野、磨练意志、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鼓励和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全面提升实践技能和综合素养也是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在校只有三年时间,平时的课业相对普通高等院校更为集中,再加上半年的顶岗实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非常有限,因此充分利用寒暑假集中时间帮扶贫困生学生提升社会实践能力非常重要。北京林业大学通过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资助暂行办法》为贫困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支持,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并保证资助经费的有效使用,《办法》中还规定了申报条件、考核要求和奖励细则,做到了活动前有计划、活动中有反馈、活动后有评估。人民大学依托“励学实践营”品牌活动开发了“千人百村”社会实践项目,利用每年暑假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深入农村开展系统、规范的社会调研,聘请著名社会学家担任调研总顾问并为学生提供系列科学研究方法培训,在社会实践中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3)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培育就业支持项目。发展型资助是旨在促使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为有用之才,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教育公平的资助模式。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就业,因此对贫困学生的就业帮扶应以目标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提升就业力,从而提升就业率。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办学的优势,积极开拓思维,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能力。云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通过校企合作组建“扶贫专班”,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学员每月可获得企业的专项学习补助,优秀学员还可获得奖学金。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优秀学生可直接作为招聘对象进入企业工作。长沙职业技术学院则通过与企业共建“创业扶持计划”、“就业培训绿色通道”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学生提升就业力,从而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帮扶目标。
3 以“三全”机制为依托,提升资助育人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要求,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应聚焦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协同发展[3],切实提升资助育人实效。
(1)健全资助体系,全方位助力成才。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有效运行必须依靠良好的制度设计,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全面统筹资助育人工作。因此应以文件的形式明确各项学生资助工作的具体实施办法和实施结果的评价机制。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涵盖了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四个方面,强调育人的多维空间,将资助育人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因此,在制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生活、学业、心理健康、能力素质、就业创业等多方位的诉求。长安大学积极探索构建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的有效途径,配套出台了《长安大学成才型资助引领计划实施方案》《长安大学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精准资助专项行动计划》《长安大学“三秦教师结对帮扶贫困生”专项行动实施意见》《长安大学学生出国(境)学习交流资助办法》《长安大学关于加强资助育人的实施办法》等文件,为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了制度保障。
(2)精细资助方案,全过程追踪成长。传统的保障型资助,在宏观资助目标的设计时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受益,却忽视了贫困学生作为个体在成长背景、专业、年级、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发展型资助育人致力于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性化的成长成才。因此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精细化资助方案,追踪学生成长全过程。中国计量大学通过制定“学生成长轨迹”数据库,记录和观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数据库中纳入了学生的困难情况认定、物质资助、学业成绩变化曲线、谈心谈话、社会实践等。针对残疾学生等特殊困难学生还定制了“一生一策”能力提升方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满足贫困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制定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性化帮扶实施方案》。从学业、美育、心理、实践、就业等方面重点打造“头雁领航”、“艺术面对面”、“心田花开”、“阳光雨露”、“梦想之翼”等十个帮扶项目,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个性化成长成才。
(3)拓宽资助主体,全员协同育人。要实现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积极拓展学生接受教育的空间、渠道和养分。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积极吸纳企业和社会的力量参与资助育人。搭建平台,强化对贫困学生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凝聚教育合力,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成长成才空间。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共同进步。常州工学院探索试点“校企合作的发展型资助模式”,与常州亚美柯宝马电机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在学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了“宝马电机冠名班”并提供“宝马电机助学金”,该班依据国内外电机行业发展的趋势以及电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设立,由学校与公司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专家共同打造课程体系,携手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具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