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对一节好课的理解
2021-12-31戴建勇
戴建勇
(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 江苏南京 210000)
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坚实,越来越向纵深发展,但课堂教学始终是新课程改革中的第一战场,而且始终是最重要的主战场。那么,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是什么?究竟怎样才算是一节好课呢?其实,一节好课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本质上总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和尺度。在新课程标准下,笔者认为,一节好课应有以下基本要求。
一、学生的课堂学习要有意义
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应该要有意义。首先是学生能够学到新的知识;其次是锻炼学生的能力;接着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了丰富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最后,学生要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并获取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
只有这样的学习,学生才能学到新东西,才能长见识。学生通过这节课,上课之前和下课之后是否有了变化,有了变化就是有意义的,哪怕是微不足道、微乎其微的;反之,如果没有变化,这样的学习就是没有意义的。此外,这节课也不是一切都应当如授课者(教师)所设想的那样顺利流畅,假如学生在老师未系统讲授之前什么都知道了,那么这节课就不需要老师再来讲了。因此,笔者始终认为那种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并掌握将要学习的内容的做法是不合理的、不切实际的。一节有意义的课,实际上就是一节扎实的课。
二、学生的课堂学习要有效率
在一节课上,学生的学习效率常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整体而言,一节课结束后,有百分之几的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效率分别有多少;二是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何,如若没有效率或只有极少部分学生有效率,这节课就不能算是一节好课。从这个角度理解,有效率的课就是一节充实的课。在这节课上,每个学生应有事可做,能做力所能及的事。一句话,学生要有变化,课堂上学生应是充实的而不是随波逐流,教师提供的信息量也应足够大。
三、学生的课堂学习应有生成性
一节课在大部分情况下不可能完全是预设的,常常表现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交流,有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课堂气氛应是活跃而融洽的。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既有学习资源(知识体系的构建元素)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探求、获取知识元素)的生成。也就是说,既有教师的“给予”,又有学生的主动“探求”。因此,这样的课应该是丰实的课。
四、教师的课堂教学应是常态的
在许多时候,教师受开设公开课的影响较深,当知道要有人来听课时,准备工作常常做得有点过头。教师上课前非常辛苦,学生也很激动、兴奋,在课堂上只是把事先准备好的内容表演一番。大量的课前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仅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展现,这样对学生的发展(无论是知识方面还是人格方面)是有很大负面影响的。
虽然课前的准备学生也常常是参与者,但毕竟课堂有其独特性,它的价值在于课堂是一个公共的、互动的、多元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需要思维的碰撞、相互的启示、有效的讨论,而且常常在此过程中会引发并生成若干新的东西。有许多教育界的专家反对到陌生的环境去“借班”上课,就是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概念,提倡上研究课,共同探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和整合手段。教师应做到不论谁在你的课堂上听课,你服务的主体对象还是你的那些学生,你应做到“旁若无人”(不是“目中无人”),你就是为学生上课的,不是给专家、领导、同行听的。这样的课才是平实的课,就是你每天都得用心去上的课、每天都能上的课,是不需要别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五、不断完善课堂教学
无论普通教师,还是优秀教师,他的课不可能总是十全十美,只要是自然的、真实的,往往总有不足甚至错误,但这样并不可怕。公开课上到没有一点问题,几乎完美无缺,这个预设目标本身就是不合理的,也会无形中给上课教师增加很多的心理压力。平时的课原本就常有缺憾,甚至还有微小的错误,是需要去完善提高的,这样的课就是真实的课。笔者以为,基于这一点,不少教育行家都习惯写“教后记”之类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在弥补课堂上的遗憾,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同时也为别人提供有益的借鉴。
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困难,但这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方向。在此过程中,我们的专业水平会不断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也会不断增强。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一定会享受到自己的创造性以及与学生思维的碰撞而迸发出的灵感所带来的愉快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