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
——关于高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模式及途径的探究
2021-12-31卢军
卢 军
(重庆市云阳高级中学校 重庆 404500)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沉重的“钱学森之问”,也是一位著名爱国科学家最后留给我们的深沉思考。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关于如何理解“钱学森之问”时曾说,“钱学森之问”对我们是个很大的刺痛,也是很大的鞭策……
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高中教育的重要使命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在比较中美教育时说:“中国按部就班把知识给孩子,平均起来是好的,可是中国的教育制度,从中小学起,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对特别好的,占总数5%的最聪明的学生比较不利。这不利的一面,在美国却做得非常好,孩子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美国对这些跟别人不一样的、有特别才能、特别天赋的人,能够给予极大的空间,他们可以发展。这是美国今天在学术上、在经济发展上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1]。”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全体教育工作者急需解答的一道课题。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许多国家走在了我们的前面。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印度、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都从国家利益角度出发,制定了天才儿童培养计划和政策,给予天才儿童教育以法律、经费、人力、研究等全方位的保障与支持[2]。我国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面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在关注大学的同时,也决不能忘了幼儿园、小学,特别是中学的教育。钱学森曾说,在他一生的道路上,有两个高潮,一个是在北师大附中的6年,一个是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如果大学是开花期、结果期的话,那么幼小中的教育则分别是萌芽期、生根期和生长发育期。这就像一个人吃饭,吃到第二碗饭饱了,但不能忘掉第一碗饭的作用。对于拔尖创新人才来说,幼小中的早期培养,就是他的第一碗饭。正如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说:“……在人才培养、特别是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休戚相关……[3]”因此,在高中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模式和途径,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与发展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探索高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模式及途径
渝东巴乡,自古便是神奇之地,百年老校,素来自有得意之笔。近年来,我校通过创造适合不同潜质学生全面发展,既面向全体又尊重个体的培养模式,已经迈向了让超常学生充分发展,全体学生人人成才的道路。
(一)制定培养目标,为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创设科学平台
所谓拔尖创新人才,简单地说,就是指在科学、技术、管理等领域中有着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他们都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素质特征。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指针对这些有特殊才能潜质的学生,采取适合他们个性特点的教育方法。
教育规划纲要强调育人为本,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核心。但怎么才能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个性得到发展的各种人才?作为“生长发育期”的高中教育,我们究竟是“给孩子打包”,还是“为生命多开一扇窗”?今天的选择决定未来的方向,更决定着我们能为拔尖创新人才编织怎样的摇篮。应该承认,人是有差异的,人的天赋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努力的程度不同,他的发展就会不同。所以我们提倡,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发展。
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我校根据基础教育和自身生源等特点,重点着眼于奠基,着眼于“苗子”和潜质上。因此,我们不只把目光集中在实验班或者少数“天才”的选拔、培养上,而是指向每一个孩子。我们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于“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尊重个性,挖掘潜力,发展个性。
我们每年将中考成绩优秀、初中竞赛成绩较好以及升入高中后诸方面有潜力的学生,组成各学科兴趣小组,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学生测试与选拔、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制订出一套周密的教学计划,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教育,使这些特殊学生在品格、智力、能力和身心诸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二)传承“三为”理念,通过“感悟教育”探索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模式
在118年的办学历程中,一代代云中人励精图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为人正,为学勤,为业精”的“三为”办学理念。“三为”理念的核心就是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学校高度注重对学生励志、勤学、善思的教育,创建了独具特色的“感悟教育工程”。几年来,学校围绕“感恩教育”“爱国教育”“礼仪教育”“生命教育”“励志教育”等数十个主题开展系列教育工程,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辅之讨论交流、撰写心得体会、展板宣传,配之黑板报、学校网站、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等综合立体德育平台。
一个人能否成为拔尖创新人才,不仅取决于智商的高低,更要看他的人生追求、意志品质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感悟教育工程”为培养卓越智慧、远大目光、开阔胸襟、超群见识的智慧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升了他们的精神境界,使他们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幸福。
目前,我校的感悟教育已向全县推广,并且已在重庆、北京、上海、云南、贵州等地产生良好的影响。一些教育界同行在观摩学习后说:“感悟教育使每个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生找到了真正精彩的自己。”
(三)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有益于拔尖创新人才发展的教学改革
改革与创新一直是我校发展的主旋律,我们着眼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形态和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多种探索和试验,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各类拔尖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的同时,也实现了学校的特色发展。
对拔尖创新学生的培养,我们的核心任务是推进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培养更具“创新潜质的学习者”。我们强调课堂要从传统传授知识的地方转变为发挥学生潜能的舞台,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开启学生心智的引领者。关注对话,关注探究,关注创新思维的培养,创设灵动、活泼、高效的课堂。尊重超常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思想、情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育的改革为我们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英才,每年均有一大批学子跨入清华、北大、复旦、人大、中科大、浙大、同济、南开等全国一流名校的大门,近3年来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国家、省市级奖励250余人次,在国家、省市级刊物发表文学作品200余篇。
(四)优化育人环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土壤”
人们常说微软的盖茨、苹果的乔布斯都是大学没读完,但不讲他们创业前读的都是好学校;人们也常讲许多大科学家都不是刻意培养出来的,但不讲他们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教育的力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拔尖创新人才通常不是在原生态下自然生长的,不是被“拔”出来的,而是在适宜的土壤中,在良好教育生态下主动生长出来的。我们深深懂得这个道理,因此,我们秉承百年名校管理的丰富经验和深厚积淀,努力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我们通过“构建精神文化,实施‘陶冶育人’;优化环境文化,实施‘感染育人’;形成课程文化,实施‘渗透育人’;建设制度文化,实施‘引导育人’;丰富活动文化,实施‘体验育人’”的教育模式,以“英才论坛”、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成人宣誓仪式、辩论赛、诗歌朗诵会、才艺大赛、周末“激情广场”、周末影院等为载体,努力营造具有高尚价值观念的校园文化氛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些完备而科学的人文教育体系和模式,不仅培养了全体学生特别是少数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敢于创新、追求突破和超越的探索精神,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得到了升华。
(五)建设高素质教师团队,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斯滕豪斯说:“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教师素质的高低。没有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我校采取了系列创新举措,重点建设“师德工程”“名师工程”“青蓝工程”“教研工程”“评价工程”五大工程。“五大工程”的建设,使我校教师的育人观念、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从而产生了一大批研究员、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名师、市级骨干教师等高素质的专家型教师团队,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人才改革任重而道远,虽然我们在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和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要彻底改变旧的培养体制、培养模式等绝非一蹴而就。今后,我们将继续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为具有拔尖创新潜质的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平台,为开创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新局面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