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方式变革之初探
2021-12-31石金涛
石金涛
(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 重庆 404707)
语言文字的学习关乎思维,思维则影响国民素质。从语文统编教材教学方式知性的认识和知识的传授来看,“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促读,授生必备知识和技能,则改变教法,再上层楼。对此,唯有重视教学方式的变革、方法的多样性,方可事半功倍。立足于语文课堂,变革语文教学方法,回归语文教学的本源,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多次开发。也就是说,应从教师的理解出发,遵循教育规律,认识教育本质,着眼教师在统编教材使用中的实践与探索。当然,个中存在地域差别,也存在教师个人素养的差距。具体来说,从教师有“勇气”,有“底气”,有“豪气”三个方面作一些理性思考。
一、勇气,从守到变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统编教材的时代性,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切实转变观念,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语文统编教材教学始终服务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确保学生能够准确地使用母语,进行有效交流。听说读写思并列发展,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独立的单篇文章大家做得不错,可主题式教学则傻了眼,不知所措,也就是说大家对守做得“完美”。
(一)有样可学
时下,各种培训,引领示范逐步靠拢,目的是消除对教材的抵触及无所适从,提供学理支撑,授之以法,抛砖引玉。如有老师在群文阅读优质课展评活动中,用《此心安处是吾乡》为题,组合柯灵的《乡土情结》,姚嘉为的《乡愁的滋味》,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第十二章,清华大学校长2020年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永葆乡土情怀,守望美好家园》等为素材,配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以及纪录片《川味》激趣,正式上课时改为聊自己的家乡眉山以及自己家乡的名人苏东坡,并请学生聊聊自己的家乡和对家乡记忆深刻的人事物,做了很好的示范。唯如此,以实践出真知,以课题实践为依托,践行部编教材的理念,实现教学方法变革,否则其效果与要求相差甚远。如部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有诗歌小说,有教师在讲解诗歌的特点、创作方法之后,以青春为主题带头创作,讴歌青春的美好。当然,这种方式不是考试,学生在相对宽松的氛围中思考表达的内容,心情与语言碰撞,偶见火花,习者熏染,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其间教师应有不怕教学不够完美的遗憾,回过头去探讨青春的意义、价值,引导其青春之时与时代融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二)增加专业性
教师的专业除了大学所学,进入职场还应该是一个热爱读书之人。语文教师应搭建读书平台,提升学生思想,适时促进学生对青春、人生、奋斗等主题的感悟。另外,教师应加大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力度,让学生学会读书。不同类型的文章应采取不同的读书方法。比如,客观性比较强的说明文、科技文,主要用浏览的方式,提取关键信息。文学类作品则需要选择精读的方式,逐字品读涵泳,揣摩比较,培养语言运用能力,提升语言积累。
(三)深入思考
打破“千课一面”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学生,把学生个体经验作为教学起点,以教材指向的核心目标和学生实际结合,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以多样且有效的活动为基本形式,如现代诗歌的创作,或者戏剧的表演,诗歌的朗诵会,读书汇报会等,方式变一变,目的还是寓教于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二、底气,从无到有
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可填补这部分的空白,也是对教师专业的考验。教师专业过硬,且愿意投入时间,利用校本教材研发,针对学生实际,又促使教师读书,翻阅资料,一举多得。把教学所了解和掌握的较成熟内容和图片,选入教材,涉及的内容可设计成模块,以充实教材,尤其是县志、地方史及街道历史沿革和趣闻雅事。学生感兴趣,有参与的热情。
明确课程设置的意义,补充教材。编写校本教材是一个重要环节,应制定好计划,明确课程的意义,并有很强的操作性,另外选择合适的内容,并准备好所需的教学材料和用具等。大多学生对校本教材内容的学习意愿与态度是积极的,如巫山的学生可开展“大好河山”主题课程。当然,校本教材只是为统编教材服务的,使用过程中不能以此否定统编教材。
三、豪气,从有到余
做到有趣、有效、高效,教师教学达到游刃有“余”,这种“余”是一种语言能表达内心世界的美,是内心世界一种纯净的善,是一种美与善的契合,是真,是随生定方,随文赋法,随教用术。
(一)心中有谱,手中有法
教材每单元都有主题,有任务。教学中对教材有科学的认识,各个单元教学知识有清单,学生到达什么样的水平,思想有什么需求等应心中有谱。如何实现,手中有法。如给课堂创设一种情景,配乐朗读,愉悦的气氛唤起情感的共鸣,这种方式不可比拟。
方向不偏,理解深刻并付诸实践做到心中有谱,教学过程启发学生思维,紧紧围绕核心价值观,培养有德懂礼之人,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注重其发展。
(二)活动多样,思维活跃
创设氛围,促进学生的感知觉发展,激发想象,以知识的深度克服学生思维单一的难度,建立必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思考,表达思想,求同存异,探索世界,认识社会。教师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逻辑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在统编教材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需紧紧抓住培养的是接班人,教师增强“三气”,从扶一扶到抱一抱,再拉着手走起来,逐步实现语文教学奔跑的愿望。课堂上不失时机地变革教学方式,不忘学生,以人为本,融会贯通,探索“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实现学生视野开阔、精神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