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歌教学的策略探析
2021-12-31邓骏辉
邓骏辉
(广东省江门市农林小学 广东江门 529000)
一、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歌教学的重要性
民歌是我国人民群众生活、劳动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精神内涵,充满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歌传唱性强,《诗经》的《风》记录的就是古代人民吟唱的民歌。民歌的内容既包括热爱劳动、憧憬爱情、敬仰亲情的部分,也有怀念乡土、热爱国家的感叹。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真实表达,是我们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的绚丽宝藏。将民歌艺术有效传承并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魅力,是每个音乐教师都应该承担的使命。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说,点燃对民歌的热情和喜爱,掌握对民歌歌唱的技巧,增加对民歌艺术的欣赏力,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综合素养,还可以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民歌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内涵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既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热爱生活,活泼向上,还能增加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了解,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弘扬民族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歌教学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对民歌音乐的学习热情
民歌是一种充满浓厚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音乐,歌词淳朴含蓄,节奏欢快生动,唱腔大多恢弘嘹亮,是一种非常优秀的音乐形式[1]。但在如今的网络时代,各种音乐形式和音乐作品都可以轻松接触到。流行音乐、网络歌曲、欧美音乐盛行,民族音乐反被忽略甚至被一些人排斥。加上小学生年龄小,缺乏对音乐的鉴别能力,要让他们对民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音乐从教者来说确实是一件艰巨的任务。因此,音乐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育视角,灵活采用多种方式丰富音乐课堂,唤起学生对民歌的热情和好奇心,让学生真正产生对民歌艺术的热爱之情。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音乐情境,引入丰富的视听资源来激趣,设置巧妙的问题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聆听民歌时感受其中的魅力,焕发学生对民歌的热情。例如,在六年级上册蒙古族民歌《金杯》和《牧歌》的教学中,教师课前提问:同学们有到过蒙古旅游的吗?你听过他们那里的民歌吗?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踊跃讨论后,学习热情大增。教师再向学生展示一些包含蒙古民歌的影视片段,进一步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蒙古民歌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后再进行后续的教学,效果自然会提高。
(二)注重提高学生对民歌音乐的鉴赏能力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歌都有鲜明的当地特色,曲调节奏风格都有其独特之处[2]。有些民歌对小学生来说,演唱的难度较大,欣赏鉴析起来也会有一定困难。有的教师有畏难心态,在民歌教学中只是浅尝辄止,带着学生蜻蜓点水似的对民歌学习一掠而过。这样难以让学生真正体会民歌的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也不能陶冶学生情操,更别提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了。因此,教师在教学方式、教学流程中要巧妙设计,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选择艺术性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轻松把握民歌的节奏、曲调,歌词中蕴含的内涵、意境,提高学生对民歌的鉴赏能力。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民歌《依马呀吉松》的学习中,初步聆听后,教师可再向学生展示一些与这首民歌特点相似的藏族民歌,让学生自主进行对比、分析,总结这类民歌的特点。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关键词,如歌词内容、曲调方面,节奏方面,让学生学会如何鉴赏民歌,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
(三)融入对学生的爱国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是民歌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学习民歌音乐,认同和弘扬民族文化,强化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音乐教师在民歌教学中,应融入对学生的爱国情感教育,通过引导,让学生体会民歌中的家国情怀。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对民歌中蕴含的爱国情操有深刻的理解,继而通过自己深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带领学生在聆听欣赏民歌时都能激发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在民歌的吟唱中感受劳动人民的辛劳淳朴和对快乐生活的向往,让学生对民歌中蕴含的精神魅力和传统文化瑰宝产生深刻的体会,感受到我国文化和艺术的强大凝聚力。例如,在《爱我中华》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产生爱国之情,教师可以引入更多的爱国民歌《谁不说俺家乡好》《十送红军》《保卫黄河》等,为学生介绍这些民歌的创作背景,以及所传达的作者情感,让学生有所感触,学生心中自然会热血澎湃,产生对家国的自豪、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