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
2021-12-31王雷
王 雷
(江苏省句容市实验高级中学 江苏镇江 212400)
地理课程主要研究的是地球的各个现象及各个活动,其中有两个基本的探究要素,那就是人和地,两者是组成世界万物发展的根源,缺一不可,从地理学科的理念来讲,两者协调发展也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价值导向。由于目前的社会发展十分迅速,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需求。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渗透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人地协调观概念
人地协调观念是我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人与地理之间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人们的生活都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我们的活动与生活也会对地理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人地协调观是最基本的人地观念,也是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时所需要形成的核心素养之一。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人地协调观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分析和解决人地之间的关系[1]。由此可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人们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帮助,有利于人们对物质循环理论的有效实施,对人们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起到关键性作用。
二、培养高中学生人地协调观的策略
(一)设计合理教学情境,突出人地协调观核心
新课改后的高中地理教材,从内容上看,人地协调观念渗透不够集中,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联程度较低,不利于学生通过教材学习来引起共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教材内容关联起来,进而直观地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学生的日常来合理、科学地创设情境,使情境中的细节部分都能体现出教材上的知识点[2]。例如,在进行“城市化及其进程与特点”的教学时,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城市化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的场景来引导学生,如列举出学生所在的城区最近几年的发展变化,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老照片让学生对比以前和现在的变化,进而感受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在教学中还要突出人地协调观的核心内容,如让学生思考,在城市化进程中,应该如何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虽说照片表现得不够全面,但直观的图片冲击能让学生有深刻的感受,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人地协调的内涵,进而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
(二)进行经典案例分析,渗透感知人地协调观
高中地理知识比较抽象,且涉及的知识都比较专业,教材上的每一个版块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尤其是教材中的案例部分,选择的大多是我国新时代发展中比较突出的案例,并且与教材的知识点紧密结合。但仍然有一部分案例过于专业,学生不容易理解。针对这一状况,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生活化的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地理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学习“工农业污染的防治”相关知识点时,由于教材上选用的是一幅“丹麦卡堡伦生态工业产业链”,学生没有去过丹麦,因此很难对丹麦的生态工业园区有深刻的印象。对此,教师可对当地的工业污染进行拍照剪辑,制作成PPT的形式让学生观看,面对熟悉的工业园区,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到工业污染的危害,并且在讲解工业环境污染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时,学生也能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此举能有效渗透人地协调观。
(三)高效利用课后作业,深化人地协调观培养
对高中学生来说,课后作业的布置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学生复习课堂知识有很大的帮助。但目前的高中地理教材中并没有课后作业这个版块,很多地理教师都会为学生布置大量的习题,虽然学生能通过习题掌握理论性知识,但缺少实践环节,使得学生的地理学习停留表面[3]。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后作业上进行创新。例如,学习完“工农业污染的防治”之后,让学生运用自己学习到的防治农业污染的知识,进行一次课外活动,让学生深入田园,指出农业所造成的污染并提出防治策略,这一过程能够深化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能够让学生用更加科学的眼光认识社会。因此,教师应合理创新教学形式,将人地协调观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