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化学酸碱盐的教学探索

2021-12-31

科学咨询 2021年8期
关键词:酸碱盐酸性质

付 臻

(江西省武宁县尚美中学 江西九江 332300)

化学知识内容繁多、知识琐碎,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酸碱盐是初中化学中的重难点内容,相关试题的综合性较强,得分率普遍不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失去了对化学的兴趣。对酸碱盐知识的突破,能够有效地攻克学生思维中的障碍,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化学的信心,确保化学课堂的高效性。

一、多维预设,灵活实验,激励学生的感知

化学知识都是建立在客观存在的事实上,都是经过反复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在让学生认识酸碱盐时,教师可选择代表的物质来进行实验探究,从不同的角度来让学生进行感知,用实验让学生认识酸碱盐,从而进一步吸引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对实验的深入探究,从而实现对酸碱盐的有效学习。

(一)从导电性感知阴阳离子的存在

教师可建立导电性的实验,让学生针对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进行导电实验,学生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灯泡变亮了,从而让学生探究其中的为什么,是什么传输了其中的电子,帮助学生形成离子的思想:因为溶液中有自由移动阴阳离子而使得溶液可以导电。

(二)从PH值感知酸碱盐的存在

教师可建立溶液的PH值(或者指示剂)测定的实验,让学生对上述的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进行PH值测定,学生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溶液的PH值有着明显的不同;进而让学生探究什么原因会使得溶液的PH值不同,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这是由于离子的不同而造成的,帮助学生建立离子性质的思想:不同的离子具有不同的性质。同时给学生提出酸碱盐的名称,便于学生进一步探究。

(三)根据综合实验总结酸碱盐的定义

根据上述的两个实验,学生知道了有些物质在溶液中可以电离出阴阳离子,同时这些离子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根据这样的性质来让学生探究怎么判断物质的不同性质,启发学生利用别的物质作对比,让学生选择硫酸、氢氧化钙溶液、氯化钡溶液来再次测定PH值,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酸碱盐的定义,教师给予积极的引导和修正,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了酸碱盐的内涵和实质,从一定程度上也掌握了物质的分类的内涵。

二、构建课堂,建立框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在课堂学习中,既要让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实验的现象,又要能整体俯视全局,清晰地建立课堂的主干、分支,这样才能使学生不至于混淆概念,清楚地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提高对概念和性质认识的高效性。

(一)构建酸碱盐的性质框架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过酸碱盐,教师可以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酸碱盐性质。例如,让学生回顾指示剂和酸的现象、石灰石和盐酸的反应、锌和稀硫酸的反应、铁锈和盐酸的反应、氢氧化铜和硫酸的反应,从而构建出酸与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之间的反应框架,让学生深入理解酸的五个性质,并以此建立碱和盐的性质框架。这样的框架构建,使学生从“无序”到“有序”,只要给出一定的酸碱盐,学生就可以顺着物质找出相应的性质。

(二)利用物质分类巩固知识

通过学生对酸碱盐性质的构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物质的分类”的学习,引导学生根据物质性质的不同而分为单质、氧化物和酸碱盐,并与学生一起建立物质分类的框架。从课堂的表面看,这节课的知识量比较大,但是在难度上要适当降低,只要引导学生在回顾的基础上,能够针对物质的分类找出相应酸与金属、酸与金属氧化物等反应即可,先让学生对物质的分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建立起学生对知识的有序构建,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便于进一步深化学生知识掌握的灵活度,提高学生概念理解的高效性。

(三)书写化学方程式灵活掌握知识

方程式和反应现象是学生学习酸碱盐的第二大障碍,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往往适得其反,学生不仅容易忘记也不会灵活运用,起不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记忆方程式时,教师可以根据构建的框架,让学生书写不同化合物之间的反应,学会知识的迁移。例如,在学生对氧化铁和盐酸的反应已经熟悉之后,可以让学生仿写其余的酸与氧化铁之间的反应;还可以让学生仿照写其他的金属氧化物与盐酸的反应;以这样的方式类推到不同的酸与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之间的反应。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灵活掌握酸碱盐之间的方程式书写,使学生在逐步练习中找到书写的规律:相互交换,价态不变。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学习起来便有了一定的积极性,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由通性带个性认识

在酸碱盐的学习中,虽然有一些规律和框架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但是其中还包含着众多的不同,以及物质本身具有的特性来制约规律的形成。对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通性的基础上找到物质的个性,创建一些实验帮助学生细致认识每个物质。例如,教师可以建立对比实验,帮助学生认识相同物质的不同个性。

对比实验1:让学生比较浓盐酸和浓硫酸,观察打开瓶塞时瓶口的现象,同时通过操作观察这两者用水稀释时的不同。

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浓盐酸在瓶口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白雾”,而浓硫酸没有。在稀释时,要将浓硫酸沿玻璃内壁缓缓注入水中并不断的搅拌,这充分说明了浓硫酸的吸水性和在稀释时要放出大量的热,让学生明白同类物质在性质上也有一定的差别。

对比实验2:让学生观察稀盐酸和稀硫酸与硝酸钡溶液的反应,在现象上有什么不同。

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硝酸钡与稀盐酸不反应而和稀硫酸反应。这是因为稀硫酸在与硝酸钡溶液反应时有硫酸钡沉淀生成;这个实验的发生不易是由于氢离子造成的,是因为硫酸中的硫酸根引起的。使学生充分的了解了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认识到了盐酸和硫酸各有个性。

通性和个性的学习是两种不同的方式,学生可以由通性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个性却刚好相反,需要学生在运用的同时及时考虑个性因素的存在。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逐渐渗透,一点点总结强化,让学生认识到物质的特性实质是由离子的特性引起的,从而建立学习化学的思维严密性。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做到顺势而导。通过深入研究教辅材料,建立学生与酸碱盐知识之间的桥梁,构建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实验探究模式,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形成化学思维,逐步地对物质按照一定的性质进行归类,从而深刻理解酸碱盐的含义。

猜你喜欢

酸碱盐酸性质
弱CM环的性质
酸碱滴定法测定香菇中二氧化硫的含量
盐酸泄漏
彰显平移性质
HPLC法测定盐酸伐地那非的杂质含量
盐酸氨溴索联合抗生素在慢性支气管炎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盐酸氨溴索在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应用
酸碱体质与酸碱食物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性质的应用
完全平方数的性质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