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课堂中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021-12-31彭家李

科学咨询 2021年8期
关键词:分层基础概念

彭家李

(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第三初级中学 广东湛江 524000)

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毕竟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特点,积极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在培养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时候,教师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作为学生的引领者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下面就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手段作做粗浅的分析与探讨。

一、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特点制定不同教学任务

教师在利用微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手段落。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学生也可以结合自己学习水平,选择所对应的模块学习[1]。将数学教学内容分层,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能增强了数学课堂的实效性,让基础差的同学抓牢基础知识,基础好的学生进一步巩固提升。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优化学生的数学素养,还可以实现分层教学与微课教学的有机融合和因材施教教学观念的落实。

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将微课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展开分层设计的方案进行教学。教师首先以学生学习成绩的不同层次展开有针对性的安排教学内容,再在微课视频中配置有针对性、有层次的基础模块、提升模块两部分,供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学习。这样分层教学的好处在于能帮助基础差的学生查漏补缺,强化数学基础,也更容易为后期学生接受提升模块的知识做铺垫。如在八年级人教版数学第十四章“整式乘法(平方差公式)”的教学中,在基础模块,教师主要安排基础较差的学生首先明白平方差公式的特点及类型(位置变化、符号变化、系数变化、指数变化等),通过举例子的形式来例证,进行一些简单的运用公式计算练习。在基础模块都达标以后,学生可以进行提升模块的学习,这样可以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先打好基础。对于提升模块,教师可以让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练习一些较为复杂的计算,如计算过程两次使用公式的或结构特征不是很明显的(如51×49=502-1),进一步提升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由于农村初中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很多,且学生成绩两极化严重,有针对性、分层次地给学生安排学习任务,目的在于践行立德育人教育理念,不放弃每一位学生,进而让基础差的学生不再畏惧数学,在学习数学中将基础扎牢固,稳中前进;让中等程度的学生提升思考问题的层次,锻炼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思考问题的意识,这样不仅可以快速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动力,有利于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二、注重课前导学环节,层层递进强化基础,巩固提升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预习环节在提升教学质量上有关键作用,课前预习环节可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问题能力[2]。因此,教师应更新传统教育理念,重视对学生课前预习惯的培养,便于后期在课堂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导学案教学法就是基于学生预习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模式,其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学习。有助于加强基础差学生的基础知识,提升基础较好学生的数学技能,在结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课前导学方案的设计。例如,在七年级人教版数学第一章有理数加法运算中,在学习了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有理数概念、数轴等知识后,学生开始学习有关于有理数的加法。实际上,在小学中,学生就已经学习过正数与正数之和计算、零与正数之和的计算,而现在需要学习的是正数与负数的代数和、负数与负数的代数和、零与负数的代数和等问题。其实,该问题的本质与之前学习过的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两个数之间的代数和,在计算过程中运用了绝对值和确定结果上增加了符号。教师可以以小学学习过的内容作为导学案的引导,逐层引导学生认识现在所学的有理数与小学所学不同。通过层层递进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例子中,学生可以根据实际相反量及生活经验得到最终结果。比如:赢5个球得5分,输一个球则得到-1分,则通过代数和的运算(5+(-1)=4)的思想和实际生活的结合,可以快速得出答案和对概念的理解得出正负相互抵消。但是这样具有生活常理性的问题并不能很好地让学生理解新概念以及产生建立法则的想法。此时,强行建立法则,显然是不可取的。所以,教师应该设置合理的例子,让学生跨过该障碍,让学生自然接受该法则。具体例子可以是分数(小数)之间的代数和计算,让学生不能再倚仗生活实际来计算问题,进而促使学生进行方法的探索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概念性同化教学,层层类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经验的积累越来越丰富,同时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也随着知识的积累形成系统化。但是在遇到新的概念问题时,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通过抽象学习,运用类比,将新的概念同化到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概念是可以与自身原来掌握的概念进行同化式教学的。如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平行四边形和正方形、菱形、矩形等,都以原本概念学习为基础,进而学生可以快速运用已经掌握的概念对新概念进行同化和掌握,以达到更深入学习和应用的目的。

教学九年级人教版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时,教师可以给出学生四个实际例子(例略),让学生结合题意列出其方程,如,5x-24=0,4x2=64,n2-2n=0,x2+4x-5=0,经过整理后为四个等式,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这几个等式之间有何不同。学生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其中5x-24=0变式后的5x=24是学习过的一元一次方程,其他三个式子的共同特点是都仅含一个未知数,但未知数的次数都是二次的。教师由此可以很快地引出新概念,然后给出定义,这样学生可以顺其自然地通过一元一次方程接受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而且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通过上面概念同化的过程不难发现,学生通过一个原有已知的概念去同化另一个新概念的过程要比新概念学习的过程快速得多。这个同化的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新知识的含义,还有利于对旧知识的温故知新,加深印象。这种教学手段的好处在于,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经历一次完整的数学模型去解决这一类、一系列问题,层层类比,可以有效做到举一反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同时,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多和学生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数学学习及各方面的情况,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水平,并结合数学教材,在课堂中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进而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分层基础概念
“不等式”基础巩固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高中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探究
有趣的分层现象
幾樣概念店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雨林的分层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