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游戏成为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路径

2021-12-31卢珊珊

科学咨询 2021年8期
关键词:小游戏行为习惯游戏

卢珊珊

(江苏省徐州市妇联幼儿园 江苏徐州 221000)

游戏是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幼儿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幼儿阶段是智力、品格及行为习惯培养的黄金阶段。陈鹤琴女士曾经说过,“游戏是幼儿的生命”,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比较夸张,但也从另一方面展示出游戏对幼儿的重要性。幼儿比较活泼、开朗,也比较调皮淘气、自制力较差,而游戏恰恰能满足幼儿活泼好动、自制力差的特点。

一、提升游戏兴趣

在游戏中,幼儿不仅可以自由地变换动作、姿势,不必像在课堂中那么端正坐姿,那么拘谨,还可以多次重复所感兴趣的动作或者活动。游戏还可以满足幼儿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心理,很多幼儿能在游戏中展示独特的团结能力、探索能力,这正是幼儿成长所离不开的品质,也是游戏带给幼儿的好处。而很多教师忽视了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的重要性,认为教授相应的课本知识才是关键。这种想法比较片面,教师教授相应的课本知识非常重要,可以提高幼儿的知识储备量,但游戏活动同样是幼儿日常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并且,幼儿大多对游戏的兴趣比课本知识的兴趣更大,教师平时从游戏中教授给幼儿成长的道理会更有成效,幼儿也更愿意从中汲取这种精华,这对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很有帮助。习惯需要从小养成,教师和家长都要从中做好表率,带领幼儿健康成长,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会让幼儿受益终身,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游戏是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路径,首先需要培养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当然这种游戏指的是对幼儿有价值、有意义的游戏,而不是那些毫无营养、会让他们沉迷其中的娱乐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注意,有效地开展游戏,让幼儿从游戏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教师可以在中午吃午饭前给幼儿准备一个儿歌小游戏,内容就是围绕中午吃饭前勤洗手,教师可以想一首朗朗上口,而且能把吃饭前洗手的要求包含进去的歌词[1],然后教师带头领唱,并让大家一起合唱几次,让幼儿对歌词比较熟悉,能够牢牢记住歌词内容,这样也有利于在儿歌游戏中加深幼儿对吃饭洗手这个行为习惯的印象。若是教师直接将吃饭洗手的行为准则念给幼儿听,可能会引起部分幼儿的抵触心理,效果也是事倍功半,但是通过儿歌小游戏,则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对这个游戏活动产生积极性,平时在食堂排队打饭的时候,教师也可以让幼儿默念这首儿歌,从而把这个良好的习惯刻进幼儿的脑海深处,让他们时刻都能记住这种优良的品质,这对幼儿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很有帮助。

二、重点内容渗透

重点内容渗透也是让游戏成为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路径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重点内容是指教师要注重对幼儿游戏的设计,突出其中的重点内容,让游戏开展得有价值、有意义,这对培养幼儿的品质及行为习惯都很有好处。游戏当然也分三六九等,好的游戏可以打开幼儿的心扉,它允许一定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的空间,并且良好的幼儿游戏带有很强的趣味性,一般来说小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这也需要教师的引导,让幼儿更集中地参加到游戏活动中。而且,在这个阶段,幼儿的思想和各方面的能力都几乎相当于一片空白,游戏的作用一部分是培养幼儿的兴趣,或许从中教师能发现幼儿特别感兴趣的方面,然后进行积极的引导。同时,良好的游戏可以提高小孩子的动手能力、交流能力等,面对一些积木游戏,幼儿能从不断的组装中感受到乐趣,锻炼脑力和自身的行为能力。但是没有价值的游戏只能单纯带给幼儿喜悦的情绪,没有附带比较深刻、有意义的含义,这只会让幼儿逐渐产生“上瘾”的心理,对他们自身的发展及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没有帮助。所以,教师需要用幼儿喜欢且有价值的游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游戏成为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路径之一。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教育幼儿不要浪费粮食,要明白粮食的重要性。在幼儿吃饭的时候,教师可以巡视一番,若是发现很多幼儿餐桌上都有掉落的米粒,可以引导幼儿停下碗筷,一起进行一个小游戏。教师可以根据桌上掉落的米粒,然后类比于幼儿玩积木的手法组成一个哭脸,并且教师可以模仿这个哭脸的声音,说出“小朋友都不喜欢我”这类话语,让幼儿对此产生乐趣,同时哭脸的模样及模仿的声音也会让幼儿产生一部分羞愧的心理,孩子们比较天真单纯[2],会下意识地觉得自己不该丢弃它们,教师也可以趁此传授给幼儿要珍惜粮食的道理,将平时的行为准则知识夹杂其中,将珍惜粮食和平时的游戏相结合,这样也有利于幼儿接受其中的道理,从中汲取有效、有价值的营养,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以及让游戏成为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路径都会很有帮助。

三、关注游戏过程

关注游戏过程也是教师不能忽略的关键,因为游戏除了内容能够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游戏过程也是纠正他们不良习惯的良好时机。所以,教师开展游戏后也不要轻易产生放松的心理,要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幼儿进行活动,教师不在旁边会经常出现幼儿偷懒或不认真参加活动的情况,这就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对幼儿反而会产生一定的反面作用。因为三到六岁的年纪里,幼儿的自制力是比较差的,自我约束方面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帮助,游戏又是一个比较开放、上下限比较高的活动,若是能够成功开展,对幼儿自身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建立都很有帮助。若是单纯地作为娱乐活动,则会产生一定的弊端,所以,教师要注重游戏过程,成功地开展游戏,让幼儿能从游戏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幼儿玩完玩具后经常会不收拾,四处丢弃,教师可以通过游戏让他们养成爱整洁、爱收拾的行为习惯。教师平时在引导幼儿玩完积木、卡车这样的游戏后,可以组织一个“送玩具回家”的小游戏,教师可以在玩具和对应的橱窗里贴上相应的标签,可以用数字或者一些好玩的符号来代替,然后让幼儿把对应的标签的玩具送到相应的橱窗里,比拼一下谁做得快,再给优胜者一定的奖励,这样能够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通过这种小游戏,教师可以传达一些行为习惯概念,让幼儿及时改掉不良习惯,培养自身的良好品质,这对他们综合水平的发展很有帮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提升游戏兴趣、重点内容渗透和关注游戏过程这几大关键方面,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猜你喜欢

小游戏行为习惯游戏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专注力小游戏
互动的小游戏
互动小游戏
互动小游戏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