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的生涯教育培养学生的心理弹性

2021-12-31

科学咨询 2021年8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生涯弹性

贾 取

(深圳市宝安区灵芝小学 广东深圳 518100)

因为疫情,我们一线教师一直都在关注受疫情影响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开展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升学生的心理弹性(也译作复原力),引导学生对生命、生活、社会与家国的正向情感,培养学生以阳光健康的心态来拥抱生活,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这一信念植根于儿童青少年的内心,这是我们的憧憬,也是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的一线教师的奋斗梦想。

而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中发现了很多的学生心理问题、亲子冲突、校园危机事件,源于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少有价值感和目标感的体验,他们每天的学习生活都是日复一日地按部就班地按照父母老师的安排,完成大量重复性的作业任务,缺乏对自我的探索与认识,也几乎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澄清与生涯规划,生涯教育常常被局限性地认为仅是高考选科指导,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生涯教育是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启蒙的,要培养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从而树立目标,为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克服种种困难,逐渐实现目标,这个过程带给儿童青少年的成就感正是他们积极心理品质塑造的良好路径[1]。

一、生涯教育与心理弹性的关联

(一)生涯教育

生涯是指一个人的生活形态,包含与个人工作生活有关的所有活动。简言之,生涯就是人的生命历程。具有独特性、发展性、终身性、综合性等特征。职业生涯教育就是指社会个体生命活动中所接受的,以自我认知,和以规划未来生涯为主要内容的一切教育活动[2]。

基础教育阶段,近几年随着各中小学大力推行生涯教育的浪潮,尤其是中高考改革、新高考、综合评价等内容的日渐推进,生涯教育越来越不局限于职业生涯的指导与规划了,其内涵外延至个体生命力的成长、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自我概念的澄清、职业世界的认识及其与个人自身的匹配等广泛内容。

(二)复原力(心理弹性)

关于复原力(resilience,也译作心理弹性)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Anthony(1974)在阐述了心理适应良好儿童(psychologically invulnerable child)的概念,是指那些面临挫折、挑战却仍然能够良好发展的儿童。Rutter(1987)认为“研究这些人为什么和如何使个人活得有自尊并充满自我效能,而不只是去了解什么原因使个人放弃希望”会更有意义。复原力的研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研究为什么和如何使人活得更有自尊和效能,而不满足于从以往病理学角度了解什么原因使个人放弃希望。这种视角的转化深化了人们对心理发展的认识,为促进实践干预研究提供了积极的助力[3]。

小学高段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身心发展方面,小学高段学生正经历青春期,是身心变化突飞猛进的时期。他们既要调适生理快速成熟而心理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不和谐,又要面对自我统合、同伴交往等心理发展任务。同时,小学高段学业任务不断加重,处于对学生们的内外期待逐渐提升的阶段,他们既要面对日益繁重的学业任务,又要处理好因自己、家人、老师及整个生活环境中的其他相关他人对自己的期待产生的压力。因此,提升学生的心理复原力水平,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一重要人生阶段,同时为未来将要面对的挑战做好准备就显得尤为必要了[4]。

(三)生涯教育与心理弹性的关联

通过以上阐述可知,心理弹性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培养具有较强耐挫力与适应力的学生是学校育人目标达成的重要标志。而近几年越来越受到关注与推崇的生涯教育,重视人的生命角色的塑造,引导学生在充分认识和探索自我的基础上发展职业生涯,将个人的优势特长兴趣爱好与未来的职业方向高度匹配,而在这个实现匹配的过程中,个体难免会遭遇挫折和打击,遇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因此,培养良好的适应力和耐挫力,让个体能从困境中重新恢复积极面对生活困难事件的勇气与信心,即心理弹性,也是生涯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培养学生的耐挫力,提高他们的心理弹性水平,又可以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事件,发展出更好的生涯角色。

生涯教育的内涵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生涯规划等内容,其中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两个维度的内容跟心理弹性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又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关联性,这也为通过生涯教育渗透心理弹性的培养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二、通过生涯教育培养学生心理弹性的策略

(一)依托生涯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

如同其他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对学生心理弹性的培养,也可以通过系统化的课程来进行。后疫情时代,人们对儿童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日渐增多,心理课常态化对学生极端危机事件的预防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而近几年随着高考改革、初中综合评价的推进,生涯教育也逐渐走进了中小学校园,有些学校从小学高段就开设了专门的生涯教育课,而在其他课程都有确定的教材、课标、教学任务及进度安排的情况下,另设专门的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弹性未免缺乏现实可行性,但是可以在现有的课程基础上进行心理弹性培养的课时内容,例如,在生涯教育课中设置心理弹性培养的章节内容,在生涯教育体验课中进行心理弹性培养的沉浸式引导等。笔者所在的地区,就有生涯教育特色校依托校本生涯教育的平台,请生涯教育规划指导师在前期调研和备课时充分考虑将学生耐挫力、心理弹性等培养纳入课程大纲[5]。

(二)借力生涯教育的主体,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弹性的培养

心理学家讲重要他人的概念,意指在个体生命成长过程中对其产生过重要影响作用的人物。调查数据显示,小学生的重要他人很大一部分是班主任老师。同时,班主任也是学校生涯教育的重要主体,因此班主任老师可以借助这种特殊的效应,将学生心理弹性的培养融入日常的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春风化雨式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笔者所在的学校,有一位职业经历很丰富的班主任老师,她在从事教育工作之前曾有着海内外十一年的企业工作经历,每每她跟班上学生分享自己走过的国家、从事过的工作时仿佛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窗户,让学生得以了解校园之外的丰富世界。她在班级管理中就将具有高水平耐挫力(心理弹性)的学生物象化成“破茧成蝶的毛毛虫”,毛毛虫需要一步步完成逐级的挑战才能最终长出美丽的翅膀,破茧成蝶。每一位破茧成蝶的学生都是拥有较好心理弹性的小勇士[6]。

(三)契合生涯教育的理念,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弹性的培养

生涯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重视人的终身发展,关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生命角色的发展。这一理念让生涯教育不囿于单一的生涯教育课,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理念,甚至办学理念,也有很多生涯教育特色校将生涯教育作为一种基本信念渗透到日常的德育养成教育以及知识性的教学工作中。这也启示我们,培养学生的心理弹性,不仅是专门的心理课或主题课,在各种学科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中都可以渗透心理弹性的培养。笔者的教育生涯中,曾经对两届的小学六年级学生进行了追踪访谈,在谈及他们是如何积极应对生活挑战和学业压力,在遭遇挫折后仍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迎难而上,他们是如何获得这种比较高的心理弹性之时,有很大一部分访谈对象都提及了自己儿童青少年时期曾经这样做过的老师,这些老师有的是语文老师,有的是数学老师,还有的是体育老师,他们在分享自己的过往经历时所传递出来的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潜移默化之中感染了学生,虽然他们那时还只是乳臭未干的小学生,但是他们尊重的老师对生涯中的挫折事件的愈挫愈勇给到了“小粉丝”们强烈的感染力,也在学生心目中埋下了一颗种子。笔者很清晰地记得有一位访谈对象谈到,她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老师是她心目中的女神偶像,有一次这位女神偶像在语文课上给他们分享了她自己学生时为了考出好成绩,每天早晨6点前就起床晨读朗诵,最后获得村小老先生的极力夸奖,也让她自己突破重重困难最终走出山村在大城市里落脚生活的故事经历,这个画面是她进入初中后每每考试失利、写作业写到手酸想要放弃时脑海里总在回放的画面[7]。

生涯教育成为一种理念而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心理弹性的培养,跟其他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一样,其培养方式和途径不仅仅是专门的课程专门的老师,而是可以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的。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生涯弹性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我的教书生涯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手残党的厨艺生涯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