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对中职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2021-12-31郑玲
郑 玲
(武义县职业技术学校 浙江金华 321200)
只有中职生“学得会”文化课,才能提高一线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素质,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为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奠定基础。
只有中职生“说得出”英语,才能提高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满足用人单位对一线岗位从业者文化知识、学习能力的现实要求和国民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素质提升的长远需要。
一、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 D. Krashen)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语言习得”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掌握某一种语言所通过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习得(acquisition),另外一种是学习(learning)。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流利、正确地使用该语言。“学习”是指有意识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来理解某种语言(一般指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的过程[1]。
(一)克拉申的监控假说
克拉申的监控假说认为,通过“习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能够轻松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进行交流;而通过“学习”掌握某种语言的人,只能运用该语言的规则进行语言的监控。
有的人在运用语言时,总是用语法进行核对,以保证不出错误,这就是所谓通过学习来进行监控的。随着语言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监控的使用会逐渐减少。通过一种语言的学习,我们发现,“习得”方式比“学习”方式更重要。克拉申的理论在暗示人们,英语学习就应该像幼儿习得母语一样。尽管他们所接受的语言是有一定控制的,但他们从来不是有意识地被人教过。不过,他们交流过的大量语言,是与成年人(通常是父母)伴随着真实情景交流的语言,他们使用语言的能力来自于无数次这样的语言交流。
(二)“习得”和“学习”
对“习得”和“学习”的区分以及对它们各自在第二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是克拉申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习得”是潜意识过程,是注意意义的自然交际的结果,儿童习得母语便是这样的过程。“学习”是个有意识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以及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学习”的系统虽然在大脑左半球,但不一定在语言区。只有“习得”才能直接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才是人们运用语言时的生产机制;而对语言结构有意的了解作为“学习”的结果,不是语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只能在语言运用中起监控作用[2]。
二、中职英语的教学现状与特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学生通识能力、技能迁移能力、职业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是适应世界职业教育的总体趋势。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现状不容乐观。调研发现,超过三分之二的中职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没达到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初二年级的要求,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学习动机不足,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较差;同时,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英语教学普遍存在效率低下、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等现象,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英语是中职教育的公共素质课,也是一种语言技能,是中职毕业生培养学习能力的重点。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是运用语言,因此,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为此,在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以学生能用简单通俗英语完成日常生活的交际为口语教学的目的[3]。
三、语言习得理论对中职口语教学中的启示
(一)听说法
通过语言习得理论,参考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口语的最佳途径是运用。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 or Aural-Oral Method)提出,学习语言必须先学听和说,在听和说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学习读和写,这是符合语言习得的过程的。听说法强调要使学生学到地道的语音、语调,教学中要由所学语言国家的人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教学中只许接触和使用正确的语言,这就是说听说法很注重语言输入的“质”。另外,听说法强调外部刺激对人的语言行为造成的反应,它认为所谓“学习”,无非是一系列刺激和反应的结果,所以要很注重语言环境的创设。
(二)口语教学四步法
在教学过程中,最好采用四步法,即“—讲解—再听—说”。
1.第一阶段:听(刺激阶段)
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入即听力材料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可理解性:理解输入的材料是语习得的必要条件。中职生需要的不是艰深的语法知识,而是浅显易懂的内容,英语课的材料应该尽量选取与生活相关的片段,易于理解和接受。
既有趣又有关联:要使输入对习得有利,必须对它的意义进行加工,输入的语料有趣,有关联时,学习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学习英语也是如此,如果学生缺乏兴趣,就谈不上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了提高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
2.第二阶段:讲解(强化阶段)
在接受了足量的易懂有趣的英语输入后,学生需要有老师的讲解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首先,对不认识的字词需要强化,对不理解的结构语法需要讲解,才能在将来再听材料的时候对强化的内容有所反应。另外,语言中的句子是无穷的,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通过模仿强化去学会每个句子,然后再使用。只有掌握话语的规则体系才能创造性地运用,才能说出无限多的包括从未听过和说过的句子,才能使理解并创造出新的词组,句型和符合特定情境的恰当的表达方式成为可能。第二语言的获得也就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而形成习惯[4]。
3.第三阶段:再听(反应阶段)
由初次的泛听到老师的讲解,强化知识结构,再进行一次听的输入,学生就进入反应阶段了,起码对听的内容有了理解,达到能听懂的程度。然后就是输入量的要求。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达到一定的刺激量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听在英语的“听,说,读,写”四要素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听”是输入,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听不懂就模仿不了,说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听的能力。不仅如此,现代研究阅读的专家认为,耳朵受到很好的训练实际是一个听的刺激量的训练过程,刺激越多,输入量越大,这也有助于阅读,随之有助于写作。所以,要多听,在理解的基础上重复听。
4.第四阶段:说(输出阶段)
学生听多了以后,按照习得理论,自然会去模仿。在模仿过程中,口语能力不知不觉就会有所提高。在听说活动中,教师往往是高度警惕地听着学生所用的每一个词句,见错就纠,甚至打断学生的讲话来纠正,但这不仅会打断学生的思路,还会影响学生完整地表达。其实,在口头表达时,人们一般注意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没有时间去考虑语法规则。因此,在说话时如果过多地考虑使用语法监控,不断地纠正自己的语法错误,就会影响表达的流利性,妨碍交际进行。所以,教师对学生交际中的语言错误,应注意策略,以不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挫伤其积极性为原则,采取鼓励、肯定的态度纠正其错误,消除学生的心理焦虑,使学生经常地不断地获得成功的愉快体验,增强口语表达的自信心和意愿[5]。
在英语教学形式上,可采取创设情境、短剧表演、小组对话、讲故事、学唱歌曲等多样化的课内教学方法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紧密结合,不断给学生以表达的机会,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培养他们对口语表达的浓厚兴趣。
四、结束语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面向市场的、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实用型人才。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使“说”在长久的应试训练中悄然退居于读写之后,本文从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中得到一些启示和感悟,并归纳出“听—讲解—再听—说”的四步口语练习模式,相信对中职生的口语提高会有一些帮助。英语口语练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口语练习的方法还有很多,这还有待于广大英语教师去研究发现,通过多形式、多渠道、高效率的口语练习方法提高中职生的英语口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