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在高职艺术设计类教学中的传承路径

2021-12-31王智梅

科学咨询 2021年8期
关键词:非遗艺术设计文化遗产

王智梅

(抚州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抚州 344000)

教育教学活动是播撒知识、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学生们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中,有效融入我国非遗文化内涵,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感受到我国文化的厚重度和深远性,同时可以全面增强高职艺术设计类教学的质量。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对应的教育方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全面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文化素养。

一、相关概念阐述

“非遗”文化展开来说,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将现代与传统进行连接,彰显着我国文化的魅力与色彩。类似于故宫、长城、兵马俑这样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建筑,我们称之为文化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主要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且世代得以传承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节日、歌舞、戏曲、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受到重视,能够被传承至今,是因为它与天地、人生、历史相关联,并运用于我们的生活实践活动中和艺术活动中[1]。

二、非遗文化传承现状

纵观现阶段的非遗文化传承现状,可以发现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社会各界尚未意识到非遗文化的重要性,缺乏保护与传承意识,尤其是在接触到越来越多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与文化后,我国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运用和传承意识越来越淡薄,这是造成我国很多非遗文化资源日渐匮乏的重要原因。其次,非遗传承队伍的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由于保护我国非遗文化是一项十分精细的工作,需要专业人才,但目前,相关人才的水平参差不齐,导致非遗文化保护工作面临巨大困难。另外,问题还出现在对非遗文化利用不够合理、缺乏非遗传承相关宣传等方面,种种问题的出现都会致使我国非遗文化传承效果难以达到最佳。为了深化落实非遗文化的传承要求,高职院校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并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中积极渗透非遗文化内涵,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使其体会多姿多彩的文化内涵。

三、高职艺术设计类教学中传承非遗文化的积极性

高职艺术设计类教学活动独具现代气息,有效彰显着教育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在教育活动中积极渗透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切实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性,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同时,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活动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方面有着独特优势,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多的是一种技艺的传承,因而将高职教育和非遗文化进行融合,能够有效深化落实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比如,指导服装专业人才开展学习活动时,将我国民间刺绣艺术与服装设计相融合,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创造灵感,同时发展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2]。

四、高职艺术设计类教学中传承非遗文化的路径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文化渗透效果

了解非遗文化是传承文化的基础,提高文化传承效果的第一步是需要学生对非遗文化加深认知。教师是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是教育方案的制定者,要想使非遗文化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得到灵活渗透,使广大学生提高对非遗文化的认识与了解,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并对我国非遗文化有深入了解,同时具备积极渗透非遗文化的意识。只有教师发挥好自身引导作用,才能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空间。对此,学校可以给予教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为教师提供多样化学习机会,使其能在教学思想意识上有所转变。同时,还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与非遗文化学习活动,使其在学习中全面把握非遗文化内涵。此外,教师也要通过现代化网络资源,搜集与非遗文化相关的内容,并在制定教育方案中加以渗透,进而实现高职艺术设计类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把握非遗传承原则,制定具体教学方案

在制定高职艺术设计类教学活动方案期间,教师要把握好传承非遗文化的原则,比如,要使学生认识和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真实性,并从整体出发,明确非遗文化的传承路径,同时践行传承要求。其次,还要使学生意识到,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要制定合理途径,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切实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比如,在引导学生开展广告设计时,在教学方案中要能够融入非遗文化传承原则,同时加强学生的认知,使学生在广告作品中融入与我国非遗文化相关的内容,其形式可以是民歌、语言文字、戏曲、传统工艺等,将非遗文化与广告设计相结合,能够提高文化宣传力度,同时可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创意思维、动手实践能力等,让设计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广告作品独具魅力[3]。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非遗传承效率

在新时期,为了提高教育活动效果,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渗透效率,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多种方式,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比如,在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可以运用电子白板、VR技术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搜集展示我国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如山西寿阳竹马戏、皮影戏、剪纸艺术、苏州刺绣等,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对相关非遗文化有全面了解,以此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改变过去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并真正将学生视为主体,比如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讨实践等形式,结合非遗文化,设计出相关作品,以此增强教育效果。

(四)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拓展文化宣传路径

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深化吸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路径,在实践中,学生对相关文化的运用效率会更高,也可以让学生的灵感不断得到扩充,并体现在相关作品中。对此,高职院校可以定期组织相关比赛活动,让学生设计相关作品参赛,在作品中要有文化元素的体现,要能够彰显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4]。

比如,在以“环保”为主题的作品设计比赛中,学生可以将我国传统编织文化融入其中,设计与之相关的各种生活作品,如竹编手包、竹丝镶嵌香薰盒、竹台灯等,同时对自己的设计理念、设计构思等加以详细阐述。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参与其中,调动自己的文化认知及动手能力,完成作品设计活动。同时,这样的活动形式,还可以有效拓宽非物质文化宣传路径。

五、结束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综上所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及形式多种多样,将其灵活运用于教育活动中,能为高职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与色彩,同时可以帮助广大师生加深对我国非遗文化的认知,进而帮助学生肩负起传承责任。

猜你喜欢

非遗艺术设计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星.云.海》
《花月夜》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安大略艺术设计学院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