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精准扶贫

2021-12-31王惠敏

科学咨询 2021年8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精准信息化

王惠敏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 江苏苏州 215000)

中国是人口大国,扶贫工作迫在眉睫,自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以来,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2017年又提出“要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落实教育扶贫,突出解决学生上学难等问题”。从长远发展来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教育才能够有效改变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命运。因此,在扶贫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借助信息化手段优化扶贫工作形式,真正使需要帮助的人获得帮助,推进教育公平。

一、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扶贫的优势

(一)识别对象精准

在信息化支持下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能够精准地发现哪些地区以及哪些学生需要教育扶贫,进而更加精准地展开扶贫工作。比如,通过在网络上建立一个公众号或者官方网站等,让那些贫困地区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渠道引发相关部门的关注,进而实现相应的帮扶。通过了解,笔者发现当前有很多网站或公众号会专为贫困生设计和服务,如“教育扶贫”公众号。家里贫困的学生,可以在公众号或者网站上提交自身的实际情况,之后上传相应的资料,通过审核之后,即可成为帮扶对象。这种形式有效的节省了调查和查找的时间,也缩短了救助和帮扶审核、批准的周期,能使贫困对象更快更有效地获得帮助。由此可见,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精准地识别扶贫对象,同时给予更加精准的帮扶[1]。

(二)制度措施精准

在传统的教育扶贫工作中,很多扶贫政策并没有特别精准,有些政策的推行并没有基于科学、严谨的调查,一味地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导致有些地区的困难得不到实质性的解决。并且,如果一个地区一个地区的走访,也可能比较耗时耗力。基于这个情况,我们可以充分借助互联网手段,在教育扶贫网站上开设一个窗口,不同地区的教育负责人或者相关教师等,可以通过这个窗口反映本地区的教育教学情况,由于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困难和要求,比如,有些地方缺乏高素质的教师,有些地方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些地方需要增加教师福利待遇等,这样通过搜集和总结之后,政府的教育扶贫政策和制度也会更有针对性,进而更加有效地解决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因此,在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中,我们要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广泛征集信息,对症下药,进而提高教育精准扶贫的效果。

(三)教师匹配精准

近年来,我国选拔了许多特岗教师及内地援疆教师来支援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不少教师到地方认真负责,积极工作,努力培养祖国的下一代,取得的效果也是显著的。但仍然有很多地区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不少地方留不住教师,教师三年服务期满之后,大部分都调进城里或者别的地方。地方福利待遇不足,教师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所以,首先要解决教师们的问题,借助信息化技术,我们可以实现城市学校与贫困地区学校共用教师,教师通过在网络上开展云教学,使城市中的学生与贫困地区的学生享受同样的教师资源,获得同样的知识和信息,这样也就不用担心当地教师资源留不住。目前,我国“万人援藏援疆计划”、对口支援等项目的开展,变输血为造血,组成专业教师队伍,在当地展开“青蓝工程”,切实展开了教育精准扶贫工作。

二、以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精准扶贫的策略

在了解和总结了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精准扶贫的优势之后,我们应该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育扶贫工作,探索信息化教育精准扶贫策略,从而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发展[2]。

(一)加大教育信息化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

由于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教育水平都比较先进,而偏远农村等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有些人只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对精神生活及教育都不够重视,导致偏远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与发达城市还有很大的差距,导致教育不平衡。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力度帮助贫困地区,使资金、政策及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逐渐推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在信息化社会,在教育扶贫工作中,我们首先要加大教育信息化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进而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例如,政府相关部门可以为贫困地区的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而丰富教学形式,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挖掘互联网中的海量资源,丰富学生的视野和素养。或者开通一些供贫困地区学生免费使用的教育学习网站,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和内容,实现“送培到家”,进而使贫困地区的学生掌握更多知识和能力,逐渐缩小与别人的差距。

(二)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者的信息化素养

教师在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信息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工作中,我们还需要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这样才能使其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下更加游刃有余地运用并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即使身在贫困地区,也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使贫困地区的学生也能接受到先进的技术和教学形式,为之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基础[3]。

例如,针对特岗教师,我们要定期对其进行信息化培训,提高教师使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等,同时向教师贯彻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培训形式可通过网络进行,这样教师就可以随时随地展开学习,不用聚集到同一个地点开展线下培训,教师还可以反复观看和学习,进而增强特岗教师的信息素养,从而更好地反馈于教学之中。

(三)借助教育信息化资源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在之前的贫困地区学校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教学设备以及受教师教学能力和素养的影响,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一、枯燥的形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对学生智力和想象力的开发。因此,贫困地区的教师应该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贫困地区的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首先设计制作微课小视频,然后让学生根据微课视频的引导进行预习,从而帮助学生提前了解需要学习的内容,减轻课堂教学压力。或者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信息化手段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优化教学设计,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中实现个人的进步和发展,实现思想和精神上的脱贫,之后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社会、为自己创造财富,最终实现经济上的脱贫。因此,在贫困地区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助力教育精准扶贫。

扶贫开发是我国政府自改革开放初期就密切关注并大力推进的社会工程,在诸多扶贫开发研究中,教育与扶贫之间存在着最为持久的密切联系,其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教育扶贫首先意味着“扶教育之贫”,即教育始终都是扶贫开发的主要阵地和关键领域,其将教育作为扶贫的目标、任务、内容或领域,并通过政策倾斜、加大投入、调整结构等各种手段及方式以最终实现教育领域的减贫与脱贫。好在我国经济、技术等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互联网技术也在逐渐发展和成熟,在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借助现代化手段,确保教育扶贫工作持续发力,精准定位扶贫对象,并采取个性化的扶贫方式,使贫困地区的学生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精准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