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网络词语“踩”的两个新义的生成与概念整合

2021-12-31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新义词义现代汉语

于 浩

(陕西师范大学 国际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随着网络各类社交娱乐平台的兴起与更迭,很多旧词通过隐喻的途径产生了新的含义,并为人所使用。例如“踩”,如今我们说的“踩空间”和“拉踩”都已经逐渐脱离了它原有的含义和搭配。本文在词义分析的基础上,从概念整合角度分析“踩”字两个新义的认知产生过程。并通过追踪两词义的发展现状,对“踩”的两个词义是否可以收录进《现代汉语词典》这一问题提出个人见解。

一、“踩”的两个网络新义

“踩”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只有一个义项:脚底接触地面或物体;脚底在物体上向下用力。

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量网络语言产生,很多原有的词语在网络环境中被网民赋予了新的意义和组合形式,发生了变异。“踩”就是其中一个,而且产生了不止一项新词义。我们可以根据下面的例句进行“踩”字新义的总结:

例1.那时候表达感情的方式太简单,想说的话会留在留言板,踩空间是一种乐趣,每天都会关注访客……(2020-12-14新浪微博)

例2.今天的新闻不仅可以看、可以听,还可以玩、可以赞、可以踩、可以评论互动,新闻已经不再只是信息传播的形式,还是当下人们生活的方式和习惯。(2017-08-19《人民日报》)

例3.有顶帖的也有踩帖的,无论在哪个社区或论坛,帖子都会引起不少网友的关注。(2007-03-28《燕赵晚报》)

上述例子中的“踩”的意思及组合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常见。他们与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网络语言的发展密切相关。它的多样组合搭配活跃在网络平台,且已不再局限于某个具体事物,“踩”也均不再指脚上的具体动作,而有了抽象含义。

例1中,“踩”表示“访问”义。组合搭配上,“踩”字后可接某平台,如踩空间、踩微博等,但与点赞还并不相同,仅指去某个平台进行访问留言。例2、例3中,“踩”表示“贬低、不支持”义,相关的词语有“踩帖”“拉踩”等。“踩帖”与“顶帖”相对,指的是对帖子的内容不支持、不赞同。“拉踩”指贬低其他某人某物来吹捧自己喜欢的明星,对比起来产生差异。另外“踩”字后可直接接名词,现多是偶像名字,表示对某人的排斥和不喜欢。

二、“踩”字新义出现的认知原因:概念整合

笔者认为,以上无论是“回访”义还是“贬低、不支持”义,都已经是在“踩”的原有语义上进行了抽象引申。“踩”字是怎样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不断产生新的语义且又成为网络热词的,这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与概念整合理论进行分析,探讨“踩”的语义变化路径。

(一)概念整合理论概述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以已有的、具体的、可感的体验为前提,倾向以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和动作类比抽象的概念与关系。隐喻模型都包括两个部分:一个始源域和一个目标域,隐喻的认知力量就在于将始源域的图示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1]对于“踩”来说,始源域即为现实世界,目标域即为网络空间。“踩”新义的产生就是现实世界映入网络空间的结果。

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由美国认知语言学家G. Fauconnier和M. Turner基于心理空间理论提出。概念整合是人类把来自不同空间的输入信息有选择地提取其部分意义整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概念结构的一系列认知活动,[2]体现了人类认知事物时寻找相似性进而建立事物联系的动态跨领域映射过程。概念整合空间网络包括四个空间:输入空间Ⅰ、输入空间Ⅱ、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整合过程主要包括3个阶段:组合、完善和扩展。

组合阶段是最简单的过程,只通过两个输入空间投射建立联系。之后,完善阶段则需要借助背景框架、认知和文化模式使整合空间网络在大脑内逐步完善。由于心理空间与长时图式知识(如框架)紧密相联,这一经组合后的结构立即会激活我们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然后我们再根据认知文化模式将它逐步完善成合成空间内的层创结构。[3]最后,扩展阶段则是对合成的结构进行扩展应用,使语义稳定巩固。

概念整合理论使隐喻机制的作用过程更加详细具体,经过概念整合,原有的具体词语被新赋予深层次的其他语义。下面,笔者将对“踩”字的两个新义分别进行概念整合网络的剖析。

(二)“访问”义的概念整合路径

组合阶段主要任务是建立跨领域联系。始源域即现实世界中“踩”的“脚底接触地面或物体”之义进入到输入空间Ⅰ。日常生活中,踩的动作发生之后会留下脚印,例如人踩踏草坪后会留下脚印,草会发生形变。目标域即网络世界进入到输入空间Ⅱ,在QQ空间等平台,访问对方或给对方留言会留下浏览记录和留言记录,之前的留言和记录会逐渐向后。之后,类属空间对每一个输入空间进行映射,它反映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的一些抽象结构与组织,并决定跨空间映射的核心内容。[4]通俗地说,两个输入空间中相似的结构或组织特征通过类比关系映射到类属空间。现实世界中,人踩过某处会留下印迹,某处发生变化;网络世界中,网友访问、留言后会留下记录和话语,之前的记录和话语也会向下排列。因此这两个输入空间中的“踩”来说,他们的相似之处便是都会留下他人可见的痕迹,使原有空间发生变化。进入合成空间后,这些共有的抽象结构和共同的特征又反过来互动式地映射到两个输入空间中,并一起映射到合成空间里。[5]因此现实世界的“踩”这一动作与网络世界中“访问”义本属于两个域,却在合成空间里产生了联系。脚在地上留下脚印就与人在网络空间留下访问痕迹和留言产生了联系,“踩”产生了新的含义,即有着现实世界接触地面或物体留下痕迹,使物体发生变化的特点,又有网络的特性,如新的访问、留言记录会将旧的压在下面。

组合阶段结束后,完善阶段主要是调动认知与经验框架,广泛联系相关内容,如“盖楼”“潜水”“访客”“冒泡”等。它们使“踩”的意义更加完善。最终拓展阶段,“踩”被广泛应用到各个社交平台,根据“踩”的新义,衍生出“踩客”等词语。“踩客”是指对网友论文、空间、博客、文章、日志、心情、等个人创作发表的资源给予评价和支持、并对此发表留言的网友。“踩”也最终可以表示“访问”之义。

(三)“贬低、不支持”义的概念整合路径

同样,“踩”的“贬低、不支持”义也可以用概念整合理论来解释。相比“访问”义,“贬低、不支持”义更侧重“踩”的“向下用力”。输入空间Ⅰ为现实世界中的“踩”。“踩”指脚底在物体上向下用力。输入空间Ⅱ为网络世界中的贬低,指故意降低对某人某事的评价。以出现时间较早的“踩帖”为例,网络世界中很多网民通过贬低某个帖子来表达自己的不满,降低大众对其认同度,同时提升自己在“匿名”世界中的优越感。两个输入空间都存在着相似的语义内涵:脚踩物体需要向下用力,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而贬低一词,本就有将人看低的意思,同样具有向下的语义色彩。这一共有特征被投射到类属空间。两个不同的域在合成空间里组合衍生出“踩”的新义,即用“踩”的现实生活中的外在形式表达贬低的内涵。夸张些说,极度地看低他人就是想把他人踩在自己脚下。

在完善和扩展阶段,现如今的“踩”的贬低义已经不仅是对网上的发言进行反对,更与“顶”“粉”等“饭圈”文化中的词产生联系,有了更多的搭配,完善大脑对“踩”的贬低义认知。人们在“踩”的基础上扩展组词,如“拉踩”“脱粉回踩”“踩一捧一”等,“踩”后的词也可以是某明星、素人、品牌名等。随着此义的广泛使用,如今仍在不断产生着新的组合搭配。于是,当我们想到贬低某人或事物时,就能联想到把他们“踩”在脚下,十分形象。

(四)“回踩”与“互踩”的语义变化

由于“踩”字两个语义的出现,我们可以看到由踩组合的词“回踩”和“互踩”也都有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含义。

“回踩”“互踩”最早表示的都是回访、互相浏览对方的QQ空间,在对方的留言板上留言以示留下访问痕迹,在百度百科中,“回踩”的释义是“网络流行语。回踩在QQ空间玩家中意为‘回访’,‘踩’代表‘留下足迹’”。“互踩”是指互相访问。随着社交软件增多,对象进而扩大到回访微博、朋友圈等。当互联网刚普及时,人们对其充满新鲜感,渴求通过网络这种新的方式代替电话等联络感情。打开QQ空间留言板,大多数人的留言板上都会有“回踩”“互踩”“我来踩踩”等词语,“踩”这个词,也成为网络时代的一个记忆符号。

例4.娱乐圈这种互踩挖黑料造谣陷害之风该停止了。(2020-12-27新浪微博)

如今,随着互联网普及程度大大提高,受到网络和粉丝“饭圈”文化的影响,“踩”字又产生了“贬低”义,且在不断丰富的搭配对象,“回踩”“互踩”也产生了新的含义。“回踩”指原来某明星的粉丝反过来贬低某明星,“互踩”指粉丝之间互相贬低对方及所崇拜的明星,如例4。至此,“回访”和“互访”有了两种含义且都在使用。

三、“踩”字新义的发展情况与词典收录问题讨论

既然“踩”顺应人的认知和语言选择,“踩”的新义是否可以收录进《现代汉语词典》中?笔者认为,在不断发展更新的网络时代,一个新词或一个新义是否能真正长久丰富汉语的表现力,取决于词语意思的适用范围是否广泛以及生命力是否顽强。网络语言通过各种社交媒介不断发展与更新,部分词语和意义仅是昙花一现,只在当时特定的网络和现实环境下很有热度。但也有一些能够长期使用,逐渐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而这类词语词义有朝一日或许真的有可能进入到《现代汉语词典》中。

(一)“访问”义的发展情况与收录问题

“访问”义最初出现在QQ和QQ空间,在QQ平台中出现最频繁。QQ出现于我国互联网普及的早期阶段,QQ是多数人使用最早的社交软件,人们怀着新鲜感,渴求建立人际之间的网络联系,于是通过在QQ空间留言去“踩”。随着更多社交与通讯软件的出现和网民个人的成长交际与身份转换,数量庞大来源复杂的好友关系“堆积”在QQ内导致隐私边界模糊,用户之间的互动境开始坍塌,出现消极使用行为,并最终导致社交媒体迁徙。[6]这也就极大降低了“踩”的“访问”义的出现频率。

同“踩”的“访问”义一样,“隐身”“冒泡”“潜水”等都是当时随着QQ发展而形成新义的词语,他们在概念整合的过程中同“踩”的“访问”义相联系,而如今也都逐渐丧失生命力。“踩”的“访问”义现在已经出现了式微,所以不会被收录。

(二)“贬低、不支持”义的发展情况与收录问题

反观“踩”的“贬低、不支持”义,通过概念整合分析,我们发现,从现实世界的“踩”到网络世界“踩帖”的“踩”,再到贬低人、事、物的“踩”,“踩”的对象已经不断丰富。随着“踩”的贬低义逐渐成熟,一些官媒报刊也紧跟潮流,开始使用“踩”来表示贬低,“踩”后的对象甚至可以是国家、城市,如:

例5.赞意大利,猛踩中国,《纽约时报》的双标打了谁的脸?(2020-03-11《人民日报》)

例6.拼凑天津上海战“疫”对比图:如此“拉踩”太无聊。(2020-11-22《新京报》)

新闻媒体对这一新义和相关词语搭配的使用,大大加强了“贬低、不支持”义的稳定性。我们也清晰地看到了“踩”的这一新义的演变过程,这一词义在不断的完善扩展中扩宽了使用语境,丰富了搭配对象,因受到了网民的追捧而日益稳固下来。虽然目前“踩”的“贬低、不支持”义还未收录到《现代汉语词典》中,但这一新义已经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或许有理由相信,未来这一词义很有可能被《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录。

四、结语

从“踩”两个新义的在线生成过程的角度出发,纵观近些年网络新词新义,如“X狗”“杯具”等,我们发现认知在语言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概念整合理论是旧词新义或谐音流行语产生的强大动力机制。除此之外,经济原则和语言顺应论也从中一并助力。然而,像“踩”等大量网络催生出的新词新义能否最终长期存在,甚至进入《现代汉语词典》,则取决于大众对它们的接受和使用程度,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

猜你喜欢

新义词义现代汉语
“诛”的词义演变及其在古籍中的释义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旧裙新义
根据认知语义学浅谈英语单词记忆法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奇葩”一词的发展变化及原因